幼儿园课程活动观摩反思
(2014-05-09 11:13:32)分类: 学习心得 |
小班科学《镜子里的我》考虑到科学领域的特点,也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首先通过谈话法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认识五官的名称,接着以游戏的方式让幼儿知道五官的位置,再用提问法激发幼儿表达的欲望、然后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幼儿的积极性很高,发言也非常踊跃,但由于小班幼儿知识面较窄,经验较少,经常会重复同一个问题,听到别人说什么就跟着说什么的现象较多。如在讨论五官的作用时,这个说:眼睛能看人、看电视,那个也跟着这么说,只有在老师的提醒下才会说出还能看书、看路、看到各种东西;谈到鼻子,除了说能闻香味就是说能闻臭味。不过,在引导幼儿说完整的话时,尤于心太急,有时忘记引导了,在指导幼儿做练习的过程中,如果能多请几个幼儿上去为眼睛、耳朵、嘴巴找到相应的答案,效果也许会更好。在操作过程中,孩子们边自由操作边交流,显得场面非常热闹。然而,没过多久,孩子们的兴趣点已经不在镜子上,反而在相互交谈上。这样的探索过程是消极的。
小班综合《谁咬了我的大饼》是一个轻松诙谐的绘本故事,故事情节充满悬念,看到最后,结局令人感到意外,让幼儿体验到了绘本故事带来的快乐。因此这个故事是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的,是幼儿感兴趣的。
活动中的三个目标是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包含了认知、能力和情感目标,活动过程紧紧围绕这三个目标设计,在导入环节中以谈话为主,谈话的内容与幼儿切身经验有关,因此幼儿都能大胆地交流,也能马上投入到活动当中。接下来让幼儿带着问题进入故事,进入活动的第二环节——“谁咬了我的大饼”,也是活动的重点环节,课件中生动的画面一下就吸引了孩子的眼球,让幼儿对不同动物在大饼上的牙印有了直观的对比感受,激发了他们大胆猜想故事情节的欲望。在引导幼儿尝试完整表述:“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这一环节,目标是层层递进的,幼儿的兴趣很高。
小班美术《可爱的小蚂蚁》,喜爱小动物之情可以说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当他们发现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往往会情不自禁的,兴致勃勃的观察起来,他们对新生事物总是充满着好奇。本次活动是一节小班美术活动“小蚂蚁”,老师先请小朋友把小蚂蚁的头和胸画好,接着再来添画,在添画时,小朋友们的线条还不是很流畅,但是他们非常感兴趣,有的小朋友还觉得一只不够画,自己再添几只呢!我在巡回指导时看到小朋友们的想法还真多啊,小朋友们的小蚂蚁充满了童趣、充满了天真。但活动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个人觉得在对作品评价时,语言还不够精炼,也可以给幼儿来一个延伸活动,跟爸爸妈妈一起观察生活当中的小蚂蚁。
中班语言《小熊的尾巴》是富有浓浓童趣的一本书,书中的小熊憨态可掬,故事情节生动有趣,非常适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小动物的"尾巴"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并且能激起幼儿的兴趣,比如猴子的尾巴什么样的有什么本领,孩子们都能联想到它的长尾巴能挂在树上;当说到松鼠的尾巴时孩子们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因此老师选择了尾巴这样一条主线,讲述了小熊从羡慕别人的尾巴开始到自己长出长尾巴,最后发现还是自己的尾巴最好了。孩子们能够在活动锻炼了语言、情感上也得到了升华。活动中老师主要采用动静结合的教学方法贯穿整个活动,如在活动中让孩子们自己模仿画面中小熊玩尾巴的样子、自己说说小熊的想法,并且集合语言学做尾巴操。就这样在说一说、动一动的语言环境下,我发现每个孩子都乐意参与到活动中来,活动中我还渗透了游戏,比如开始的"猜尾巴"游戏,一方面为了激发幼儿对本次活动的兴趣、另一方面是为了下面的活动进行知识铺垫,在接下来的画面中,孩子们能一看到动物就想象出它的尾巴时什么样有什么本领了。整个活动我力求创设一个让孩子们敢说、想说、愿意说、有机会说的语言环境,孩子们在活动的状态也是非常好。
大班绘本阅读《漏》,这个绘本选自中国民间故事“漏”,故事中的语言比较儿童化合生活化,其中的一些像声词,如:骨碌骨碌、悉悉索索、沙沙等既生动形象又能引起幼儿的阅读兴趣。在整个故事中“漏”作为贯穿故事始终的一条主线,因此孩子对“漏”其后的背景理解很重要。只有当孩子在相对熟悉的背景下理解故事时,才会投入到对些许不熟悉的情节逻辑中隐藏线索的察觉和思考之中。在现实生活中幼儿已经很少接触到房屋漏雨这样的现象,对于“漏”雨缺少直观的认识,所以要让孩子先弄懂什么是漏。孩子只有理解了什么是“漏”,才能理解故事的有趣情节和其中的诙谐幽默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