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望
标签:
字画 |
丹崖云树图:元黄公望纸本设色纵 101.3厘米横43.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黄公望的绘画传承赵孟頫,远宗董、巨, 间及荆浩、关仝、李成, 晚年大变其法, 自成一家。黄公望常携带笔墨, 寄身于深山大川之间, “领略山川之情韵”, 手摩心记。《丹崖云树图》重峰叠岭,高松层崖,山石用董源、巨然之法,多作披麻皴和矾头石,兼旋洗色。笔法松秀、设色淡冶。“自有一种天机活泼隐现出没于其间”。本幅上有一题,无款印,又有元·张翥题诗中有云:“一峰居士精神健,此笔前生应画师。”
《富春大岭图》元黄公望纸本墨笔 纵74.2 厘米横36厘米南京博物馆藏

《九峰雪霁图》元 黄公望绢本水墨纵116.4厘米横54.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画雪中高岭、层崖、雪山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洁净、清幽,宛如神仙居住之所。画面采用了荆浩、关仝和李成遗意,并参从己法而成,用笔简练,皴染单纯,淡墨烘染的群山与浓重的底色相辉映,映衬在洁白如玉的雪地上分外突出。意境十分深远,恰当地表现出隆冬季节雪山寒林的萧索气氛,极具艺术感染力。是黄公望雪景山水的典型之作。画上自题:“至正九年春正月,为彦功作雪山,次春雪大作,凡两三次直至毕工方止,亦奇事也。大痴道人,时年八十有一,书此以记岁月云。”
《快雪时晴图》元 黄公望纸本淡设色纵29.7厘米横104.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黄公望天资聪慧,
十二三岁便参加神童考试,
稍长更是博览群书,
逐渐文名显著,
曾充任“浙西宪吏”,
因受累入狱,
几乎丧命。出狱后隐居不仕,
皈依道教全真派。工书法、诗词,
善散曲,
50岁左右才专心从事山水创作。《快雪时晴图》画面除一轮寒冬红日外,该画全以墨色画成,描绘雪霁后的山中之景。通幅用笔柔润如羽,令人称奇的是黄公望竟能运用这种极其柔润的线条建构如此宏大的山石结构,并且使之稳固清晰。
《水阁清幽图》元
黄公望
纸本墨笔
纵104.7
厘米横67厘米南京博物馆藏

此图景物以云气间隔,可分为远近两部分。近景描绘一山间溪流从远处密林中涓涓而来。溪流两岸,坡石层叠,树木成林,葱郁茂盛。山谷之间,云气弥漫,其后远景中一主峰耸立,两旁低峰回护,前伸的山顶平台,使远近之景相互呼应。此画笔法与黄公望其它典型作品有所不同,除山石轮廓及屋树多以勾点法之外,山石纹理则多用拖擦的笔法,从而给画面增添了一种舒旷洒落的气质。此画布景简洁凝练,意境开阔大方,势态端庄浑穆,平淡天然之趣,由此可见一斑。
《天池石壁图》元 黄公望绢本设色纵139.4厘米横57.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在画史上,
黄公望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为“元四家”,
被推为“元四家之冠”。对明、清山水画影响巨大,
许多作品被当作范本。黄公望的画迹流传至今,
据说有50幅以上。
黄公望著有《写山水诀》一书,
对山水树石的笔墨、设色、布局、结构、意趣等都有精辟论述,
此书被认为是南宋山水画理论的真传。《天池石壁图》画层峦叠嶂,
杂木长松, 构图繁复而笔法简洁,
烟云流润, 气势雄浑,
是黄公望自创的浅绛山水的代表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