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收藏的元青花人物故事图梅瓶,多年来被识读为《西厢记》的花园烧香和拷红的场景。其瓶腹上的两幅独立画面:一面是一女子在高脚桌前焚香,忧伤满面;另一面是一拄杖妇女伸手指诉一青年女子,青年女子双手掩面,似在哭泣。
那是不是西厢记的莺莺在拜月呢?是不是莺莺之母在拷问红娘呢?西厢记里的这折戏应该是红娘陪伴莺莺焚香,而张生隔墙延颈踮脚侯佳音,两人对吟酬和的场面。其次,“拷红”的场面中红娘总是跪地对着崔母申辩,旁边应该有欢郎指证和莺莺从屏风旁偷窥的场面。另外传统人物画中丫鬟总是比主子矮一截,装扮也简陋一些,比如发髻、簪(zan)釵少一点,衣裙俭朴素净。而元青花瓶上的两女子身材相当,两人都发髻高耸,簪釵并施、头面齐全。因此掩面受责的不可能是丫头红娘。北京故宫博物馆藏康熙五彩人物故事盖罐、明万历西厢记插图、西厢记故事画(18世纪美国藏品)都有相关图案佐证。
那么,梅瓶上的两个场景应该是元代马致远所撰杂剧《江州司马青衫泪》中的第二折: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钟情于长安名妓裴兴奴,兴奴愿以身相许,后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临行时两人立白头之誓。这时有位江西茶商刘一郎看中兴奴美貌,意欲娶她,鸨母贪财,威逼利诱,兴奴不为所动,鸨母派人送假信报白居易死讯骗兴奴,兴奴得信后悲痛欲绝,烧香焚纸祭相公。刘一郎趁机娶了兴奴。一日,刘一郎船泊江州,兴奴弹琵琶寄托哀思,恰好白居易好友元稹泛舟江中,似曾相识的乐声便上船探访。趁刘一郎醉酒,元稹让白居易携兴奴乘船而去,全剧以大团圆收尾。元青花上的“受责”场面就是鸨母胁迫威逼兴奴嫁刘一郎的场面。另一侧表现的是兴奴被骗报白居易死讯的万分悲痛,“一柱心香对月燃”,为故人烧纸招魂。
无独有偶1996年11月苏富比香港拍卖会第740号拍品和伦敦梅瓶上的图案场景类似的一个元青花矮颈罐。一面也是佳人独自焚香,另一面也是妇人指责,佳人感到委屈蹲下掩嘴哭泣。也被误读为《西厢记》纹。
http://s14/middle/94b41492tc87aec8a554d&690
http://s1/middle/94b41492tc87aedcaaf20&690
http://s16/mw690/002IQ3aWzy7mJU9zKSXbf&690
http://s1/middle/94b41492tc87aee81e740&690
此梅瓶曾来国博展出。
摘自倪亦斌先生的《看图说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