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证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012-10-13 20:26:26)
标签:
中医的杂谈 |
中医临证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日:审证求因。即通过对临床表现的归纳、整理,推导出引发病证的原因,实质上是辨证的过程。源于农耕中医外科病因学的特点
文明的东方文化,将整体观作为其认识论的基础,推崇天人相应的自然观。与此相匹配的是诸如司外揣内、司内揣外、取类比象、以譬尽意等中医临证方法的应运而生,这些方法的核心思想即审证求因。这个所谓的“因”即中医临证的病机—理,包括了病因、脏腑病位、病理联系,由此理便有相应的法、相应的方、相应的药,这就是理法方药的统一性。审证求因、理法方药的统一性是中医临证的两项重要指导原则。
“理”是审证而得,其主要表现形式是辨证。中医外科的辨证与中医内科及其他科一样,都遵循整体辨证的原则,而中医外科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存在着可凭四诊获知的局部病灶资料,这一过程就是局部辨证。整体辨证和局部辨证的相结合,将两个辨证统一于一个病机之内是中医外科临床辨证的学术特点。
整体辨证基本等同于中医内科学,强调八纲、气血津液、卫气营血、脏腑辨证,特别是脏腑辨证在整体辨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临证时所采用的基本方法是四诊,即:望、闻、问、切,其内容中医诊断学已讲授,不多鳌述。需提示的是,应注意四诊在外科领域内的具体运用。
1.望诊外科重病可有明显的外观改变。急性感染时可见患者面色红赤,嵌顿病、急性肾绞痛、急性上消化道穿孔等骤发时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冷汗琳漓的痛苦面容,与急性失血性休克前的那种面色苍白、汗出如油的虚脱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急性尿储留患者的坐立不安、尿胀不出的窘迫状,高度提示了膀胧颈部和前列腺后尿路的梗阻;而间歇性玻行的姿态则说明了下肢脉管的癖阻。望诊包括了望神、色、形、态,其中所表达出来的信息是重要的临床资料。善于在第一时间内准确地捕捉这些信息是临床医生的一项基本功。
2.闻诊外科主要用于嗅气味。如一般化脓性创面无特殊气味或只有腥味,消化道空腔器官穿孔所致的化脓性腹膜炎,其病人身上散发出粪臭味,尤其是急性阑尾炎穿孔时可见;糖尿病足坏疽可散发出异臭;而晚期肿瘤坏死创面的尸臭味等。
3.问诊问诊即访谈,除可明确现病史外还可以掌握既往史和个人史,这对于某些外科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反复出现的感染要注意既往有否糖尿病史,因为随着疾病谱的改变,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症等所谓的现代病越来越成为外科感染、坏疽的始发因素,这不仅仅是一种访谈技巧,更显现出医学理论与实践的进步。
再如,反复发作的顽固性腹痛,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腹部手术史,由手术所造成的腹腔粘连是上述顽固性腹痛甚或导致急性肠梗阻的重要原因。个人史所提供的个人嗜好、居留居住情况有助于多种外科疾病的诊断。善于与病人进行沟通,充分掌握临床第一手资料是临床工作者的又一项基本功。
4.切诊
(1)脉诊。脉诊作为构成整体辨证要素—脉象的采集方法,在中医临证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自宋元以降,逐步形成了外科整体观,其重要标志之一是建立了完整的外科脉诊体系。齐德之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他在《外科精义》中,针对外科界轻视脉诊,不重视整体辨证的时弊,曾尖锐地指出:“夫大方脉、妇人、小儿、风科,必先诊脉,后对证处药。独疮科之流,多有不其脉候,专攻治外;或有证候疑难,别召方脉诊察,于疮科之辈甘当浅陋之名。喻!其小哉如是。”
这对于今天的中医外科临床不无现实的指导意义。为此,齐德之在是书之始,竟用了七个篇章专论外科脉学,约占卷上篇的五分之二还多,实属罕见。外科脉诊之要仍然是遵循整体与局部辨证相结合的原则,整体者是指遵从中医脉学的一般规律和标准,局部者是指在外科初、中、后三病期脉象的框架内结合各期局部病灶的特点进行综合性的判断,由此体现出一般和特殊规律的相结合。兹择其要分述如图3-1.
脓肿溃破之后由于疾病的不同应有不同的转归。所谓极期是指病重者进人了火毒炽盛阶段,由于邪毒扩人营血,内攻脏腑而致变证丛生,故其脉象洪数,治法当为凉血解毒,展示的是中医外科处理急难危重证候的临床实践,这是内经的思想。所谓后期是指病轻者在演疡后期将愈时出现的平人(正常)脉象,已无需治疗。或因病致虚,因虚致病者在此期出现了虚象,这就是消、托、补三法中补法之依据。总病理机制-内经思想的充分体现
脉学示意:
浮—上、初、虚
沉—里、寒
迟—寒、虚、里
数—热
一滑—痰、食滞
涩-癖
大—病进、虚极
小—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