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对比谈

(2012-04-12 15:21:37)
标签:

孙中山

宋体

黑体

课文

gb2312

杂谈

分类: 区实验学校语文教研组

《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对比谈

高新区实验学校    李晓红

这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选学课文。课文讲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质疑,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不怕先生的惩罚,大胆地向先生提出问题的事情。课文赞扬了孙中山认真读书、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孙中山对待学习的态度,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2、指导学生理解本课的新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孙中山回答同学的那个句子,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理解为什么孙中山宁可冒着挨打的危险,也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课前准备:

孙中山画像及生平事迹资料和私塾相关资料。

 

《不懂就要问*》教案(一)及反思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不懂就要问*

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

(课文里是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2、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意可查字典,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划划、圈圈。读完课文还可跟周围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

3、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4、同学们交流有关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二、深入学习,质疑解疑。

细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为什么叫“私塾”?“私塾”与现在的学堂教与学有什么不同?

(这一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懂得,正因为先生只教读和背,从来不讲意思,所以才发生了孙中山提出问题,要先生讲意思的故事,这也是故事发生的原因。)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质疑、解疑。

“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在课文里是要说明什么的?课文前面写了先生对孙中山的学习背诵是连连点头,而后面孙中山自己却认为这样糊里糊涂地读书没有什么用。孙中山是怎样对待学习的?对先生的提问为什么要“壮着胆子”?对先生请求时用了礼貌用语说明了什么?

(通过二次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从“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3、找出带有下列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吓呆了、害怕、霎时、鸦雀无声、拿着戒尺、厉声问道、收起戒尺、让孙中山坐下”。

接着看课文插图,对比想一想,同学们的表现与先生的态度怎样?

围绕上列词语展开讨论研究: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出示课文插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能有感情地运用有关词语复述图意。

4、学生质疑: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

(教师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封闭式的教育与今天民主开放教育的不同。)

师: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精神?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

[反思一:阅读是一种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阅读活动实际上是读者通过心灵对话达到对作者与自我的对重发现。而在此案例中,学生只是粗粗的读了课文,没有充裕的思考时间,根本就未真正进入文本,教师就花很多的时间让学生对话,教师以不间断的问题来导引课堂教学,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学在抓重点字、词、句的同时却忽略了文本原有的整体美感,将原本内在的紧密联系的内容割裂,过分强调意义的获得(即读懂了什么),使得对话仅在认知层面上进行,难免会变得单调与枯燥。]

三、深入画面,指导朗读。

1、自由组合,三人为一组(一人读孙中山先生的话,另一人读私塾先生的话,一人读旁白)练习。

2、请两组同学汇报。

在分角色朗读时,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

如“……,有什么用呢?”这句话是说孙中山认为糊里糊涂没有用,要读出肯定的语气;“……,不怕挨打吗?”是别的同学感到奇怪,不明白,才问孙中山的,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你会背了吗?”是先生厉声问的,要读出严肃、生气的语气。又如“请您给我讲讲吧!”应读出恳求、期待的语气;“我就讲讲吧!”应读出表示答应的语气。

[反思二:语文不是无情物,字词句读都是诗。作者的情感表达常常隐藏于文字深处。因此,语文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情流淌,就必须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关键词,读读,议议,品品,让学生在品中感悟,从而积蓄情感,在读中迸发,与作者产生共鸣,而不是借助整齐划一的朗读指导,机械化地朗读练习。]

四、深入探究,学习精神。

师:学习了课文,你有哪些体会?

(⑴孙中山小时候读书背诵,毫不糊里糊涂,能够自己对自己提出问题,正如名人所讲“读书要有疑,人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先生对他小时候的学习成绩是“连连点头”,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⑵ 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孙中山为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师:说说你在平日的学习中是怎样勤奋好学的。

 


《不懂就要问*》教案二及说明

一、交流课外资料,激发学习兴趣

1、出示孙中山画像,交流课外收集资料——孙中山生平事迹

2、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学习孙中山小时候的一个故事(学生齐读课文《不懂就要问*

二、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大意

1、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并随机给新词正音,释义。

指名分节读  1节——私塾(资料交流理解字意)咿咿呀呀(拟声词)

2节——糊里糊涂 壮着胆子 (轻声)

37(对话)——霎时(找近义词)鸦雀无声(联系实际理解如此时此刻我们的教室就是鸦雀无声)

89——挨打(多音字)

3、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填空:孙中山小时候在读课文时,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           ,然而老师先让他背课文,孙中山            地背出来,最后教师解答了他的疑问。

三、研读重点句子,领悟“不懂要问”

“壮着胆子”什么意思?孙中山为什么要壮着胆子问老师?这太令人费解,令人疑惑了,默读3-8小节,把感受深刻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1、句子(一)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观察插图补白: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泶吓呆了,他们有的                   ,有的                ,还有的想           ,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说明一: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还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撑,引导学生凭借插图,尽可能运用联想,想像将画面转化为具体生动的描述,这是学生动用了全部感官与心智去深入接触获得的感悟,从而激活了学生对“壮着胆子”的进一步感悟。]

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2、句子(二)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想象说话:这把戒尺,曾经打过                          ,曾经打过                          ,曾经打过                         ,一下,二下,五下,十下……打得同学们的手                           

[说明二:教师调动学生的知识库存和生活积累,结合文本的具体语境,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补充了文本空白处,那么旧私塾先生的严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让人不由得为孙中山的“壮着胆子”捏了一把汗。]

先生的凶具体表现在哪个词(理解厉声)

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先生这么严厉,孙中山知道吗?

3、句子(三)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如果孙中山背不出来,那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况?

为了弄清楚道理,宁可挨打也要问,可见孙中山有怎样的精神?

一字不漏说明孙中山不但好问而且勤学,不但勤学而且好问。

感悟读。

四、激情引读课文,再次体察“好问”。

1、师引生接读

孙中山这一壮着胆子地问,使正在                                  

孙中山这一壮着胆子地问,使先生拿着                               

孙中山这一壮着胆子地问,使先生收起戒尺,                       

孙中山这一壮着胆子地问,使先生讲得           大家听得          

孙中山这一壮着胆子地问,也使先生改变了教学方法,让我们明白了   

                                          

[说明三:“壮着胆子”不是一个孤立的词,而是课文整体的一个缩影,它折射着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联系整体来朗读和思考,切切实实让学生体验到了孙中山宁可挨打也要不懂就问的勤学好问精神,这便是“由小窥大”的教学视野,让学生带着体悟的文章情感再读“壮着胆子”的相关语句,并且教师运用音乐中反复回旋那样的引读方式,则充分表现出“以大观小”的教学效果,有机地把词语训练和阅读联系起来,和渗透其中的情感联系起来,从而培养了语感。]

2、课文学到这儿,你有什么不懂的要问老师和同学?

五、联系现实生活,同声赞美“好问”

师:就这样,孙中山先生不论是在家乡上私塾,还是以后在国外洋学堂求学,始终不懂就问,最终成为了伟大的革命先驱者。其实,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也是同学们、老师、所有人永远的追求。同学们,请打开本子,把你此时此刻最大的收获用几句话写下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