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桂梅《丑小鸭》课例分析:
(2014-06-18 09:03:12)
标签:
情感 |
分类: 教学感悟 |
窦桂梅《丑小鸭》课例分析:
一、品味语言的味道,感受语言的特点
生活的境遇中也有酸甜苦辣,把这种境遇用文字表达出来,语言也就有了酸甜苦辣,有了它独特的味道,也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在教学《丑小鸭》时,窦老师先是让学生说一说对语言味道的理解,然后选取了小鸭的出生、童年、成长、飞翔几个片段进行学习,让学生品味到了表面看似简单重复的语言包含着诗意、丰富、幽默、含蓄……同是一个“啄”字,孩子们就体会出鸭儿们的残忍,丑小鸭的痛苦;也感受到鸭妈妈的慈爱,丑小鸭的幸福。
二、朗读指导得自然,感情悄然流露
好文章是读出来的,要在读中品,品中读,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发挥作用。而窦老师在指导朗读时让人感到自然,亲切。她没有强调哪个字要重音,哪个地方要舒缓,哪个地方该停顿,也没有说明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去读,就是在朗读时的一句“小麦不够黄,燕麦不够绿”、 “我觉得啄得不够狠”、“多么幽默的大雁呀”……这样看似指导又并非指导的语言,带领孩子们走进童话世界,学生品味到了语言的味道,自然而然地读出了感情,感情也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又同是一个“啄”字,通过语言训练:鸭儿们()地啄了一下;鸭妈妈()地啄了一下;让学生体会到将语言的味道可以通过朗读散发出来。
《纸船和风筝》是一篇挺有意思的童话故事。文章以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里和蓝蓝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纸船和风筝带去的问候、祝福、谅解和浓情,真正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桥梁和纽带。反思这节课的成败,我想,无论是在实践新的教学理念,还是在注重语文训练,我都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成功之处在以下几点:
1.充分利用简笔画,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
在教学《纸船和风筝》这课时,孩子们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后,为了更好地让孩子理解山脚和山顶,我便在黑板上简单勾画出他们的位置。孩子们兴趣高涨,学得主动,效果很好。
2.入“情”诵读,层层感悟。
以读为本,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是理解文字、体会情感的纽带。“语文教学要回归到读上,所有的创新都应建立在读好的基础上。”
(1)把“读”贯穿始终,读中感悟,以悟促读。
抓住了文中的几句重点句A、“山顶上再也看不见飘荡的风筝……”B、“如果你愿意和好……”)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再通过读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形,读出了情,读出了味,把课文的人物形象、情感、语言三者融为一体。
(2)教学中抓住矛盾,体验情境。
如抓住“乐坏了”“他们再也看不到纸船和风筝了……”等语句,抓住矛盾,体验情境,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