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微课设计方案
(2014-05-19 21:21:31)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设计 |
同学们,大家好。临近小学毕业考试,有许多同学在为如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而烦恼,觉的自己的概括不是太繁杂,与原文内容相差无几,就是太简单,根本没有讲清课文的大意。不用着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复习梳理一下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一些基本方法,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帮助。
第一种方法,叫做扩充课题法。顾名思义,就是对课文的题目进行适当的扩充,变成课文的主要内容。不少课文的题目,很明显地告诉了我们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只要以课文题目为中心,顺次提出几个相关问题,把答案组织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21课《莫泊桑拜师》为例。通过对课题提问就变成了
莫泊桑拜
同学们,你能填写出来吗?
是的,熟悉课文的同学,一定能又快又好地进行回答。
这就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种方法,扩充课题法,苏教版教材中适合用这种方法概括的课文还有很多,如: 四年级上册第14课《普罗米修斯盗火》 、五年级下册第12课《司马迁发愤写<</SPAN>史记>》、六年级下册第12课《夜晚的实验》等等。你试着再练习一下吧。
下面我们复习第二种方法:合并段意法。这种方法非常简单,类似于我们的接龙游戏。只要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时,我们先要理清文章脉络,写出每大段的意思,再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如果都是主要的,就把段意合并起来;如果有的主要,有的次要,则需要抓住主要的,舍掉次要的。合并时,要对各段的大意做适当的修改,删除重复的内容,综合相同的内容。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3课《烟台的海》为例:首先我们给这篇课文的每一个自然段概括出小标题,分别是:北面临海(1)冬天凝重(2)春天轻盈(3)夏天浪漫(4)秋天高远(5)上演活剧(6)
把这些小标题连接起来,稍作整理,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了,即:课文主要讲了烟台北面临海,因此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它冬天凝重,春天轻盈,夏天浪漫,秋天高远,世世代代烟台人在这里上演着威武雄壮的活剧。
同学们,其实在概括每一段的小标题时也是有方法的,可以关注这段话的句首或句末,往往会出现一些概括性的句子,这会对你提供很大的帮助哦。
第三种方法,叫做要素串联法,这里的要素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六要素,分别是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一般写人记事的文章,通常都有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六大要素。概括这些文章的主要内容时,我们只要把这几个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可以了。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7课《船长》为例:请同学们先试着写一写这篇课文的六要素。让我们来看一看一位同学的概括,时间:1870年3月17日夜晚。地点:从南安普顿到格恩西岛的大海上。人物:哈尔威船长。起因:“诺曼底”号遭到“玛丽”号的撞击,船身被剖开了一个大口子,即将沉没。经过:哈尔威沉着地指挥60名乘客有秩序地乘救生艇逃生。结果:哈尔威与轮船一起沉入了大海。
同学们,你罗列出来了吗?接下来,我们把这六个要素进行串联整合,同学们先自己试试吧。同学们,概括好了吗?有一位同学是这样概括的:1870年3月17日夜晚, “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的猛烈撞击,船身被剖开了一个大口子,哈尔威船长沉着地指挥60名乘客有秩序地乘救生艇逃生,自己与轮船一起沉入了大海。同学们,你是不是概括得更加简洁呢?
在罗列要素的时候,同学们往往觉得要罗列出事情的经过比较难,其实只要你一边读一边在相应的内容旁边做做旁注,列列小标题,或者圈画出概括性的语言,这样会对你的概括起到很大的帮助。
苏教版许多课文都可以用要素串联法来概括,如三年级下册第9课《少年王勃》。 五年级上册第23课《林冲棒打洪教头》。五年级下册第2课《暖流》。六年级下册第5课《卢沟桥烽火》等等。同学们可以自己选择进行巩固练习。
最后一种,摘录句段法
有的文章在结构上有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或内容上有中心句,这些句子往往提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摘录这些概括性的语句,直接“照抄”或稍加改动,就可以成为课文的主要内容。
如苏教版三上第14课《东方之珠》,这是一篇总分结构的文章。第一小节是总起句,写了【画出句子】:香港是我国通往世界的南大门,那里有迷人的沙滩,著名的海洋公园和繁华的街市。最后一节:【划出句子】香港真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是总结句。抓住这两句话稍作改动就可以概括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香港有迷人的沙滩,著名的海洋公园和繁华的街市,被誉为“东方之珠”。
有的文章虽然不是总分结构,但仔细阅读的话,会发现文章的结尾总有一句话能够总结全文。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0课《九寨沟》最后一节,【划出句子】“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找到这句话,改感叹句为陈述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还有的课文中间部分常有过渡句,承上启下,抓住它也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4课,秦兵马俑,课文第三小节就是全文的一个过渡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它既概括了上文,也统领了下文,正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同学们,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其实还有很多,今天我们重点复习了其中比较常用的四种,分别是第一种,扩充课题法;第二种,合并段意法;第三种:要素串联法;第四种:摘录句段法。我们可以把这些方法结合起来用,也可以自己找一找新的方法。
复习到这儿,下面让我们来试试身手吧。这是溧阳市2011年小学毕业考试的一篇阅读,第二题要求概括“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认真读一读文章,拿起笔来写一写吧。
好了吗?这是一位毕业生的答案?相信你概括得比他更加通顺、完整、简洁。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是不是不再害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了?最后,老师想再次提醒大家,不同的课文,我们要正确选择不同的方法,有时候,一种方法可以运用于多篇课文,有时候,一篇课文可以用多种方法,只有活学活用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好了,今天就复习到这儿吧,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