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 医古文B 辅导资料 答题
(2011-11-28 09:44:00)
标签:
教育 |
本资料及答案仅供参考
《医古文B》辅导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使妓戏狎,或引其衣”中,“狎”的意义是:E
A.戏弄
2.在“平生苦肠结病,旬日一行”中,“旬日”的意义是:D
A.一日
3.在“服养血润燥药,则泥膈不快”中,“泥”的意义是:D
A.束缚
4.在“翌日天甫明,来视予脉”中,“翌日”的意义是:D
A.前日
5.在“王注固非,《校正》谓是殃字,义亦未安”中,“安”的意义是:D
A.安定
6.在“此说甚戾”中,“戾”的意义是:D
A.暴戾
7.在“据此,则凭脉决症,似乎如响斯应矣”中,“如响斯应”比喻:C
A.徒有虚名
8.在“聊以荡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中,“怵惕”的意义是:B
A.担忧
9.在“兴言撰缉,勒成一家”中,“勒”的意义是:D
A.统勒
10.在“挟技劫病,贪利恣睢”中,“恣睢”的意义是:D
A.自由自在
11.在“半年一年,劳而未验,志以厌衰”中,“以”的意义是:B
A.
因此
12.在“水流湿,火就燥,各从其类,此胜彼负,两不相谋”中,“谋”的意义是:D
A.商量
13.在“新秋月华露湛,星润渊澄”中,“湛”的意义是:A
A.浓厚
14.在“当其受生之时,已有定分”中,“定分”的意义是:A
A.固定的寿限
D.固定的年分
15.在“或尊贵执言难抗”中,“执言”的意义是:C
A.持论
16.在“航千仞之渊”中,“仞”的意义是:E
A.通“韧”
D.周制七尺
17.在“皆可以胜百钧,驰千里”中,“胜”的意义是:E
A.尽
18.在“时惟伯嘉纳公持部使者节来蒞浙东,慎简群材”中,“简”的意义是:B
A.取用
19.在“为稼于汤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于焦烂,必一溉者后枯”中,“偏”的意义是:C
A.不全
20.下列句中划线的词哪个词义与“贱者焦劳不适,怀抱可知”中“怀抱”的意义接近:C
A.厥身已斃,神明消灭
D.意多忧者,慰安云伪
21.在“平生苦肠结病,旬日一行”中,“旬日”的意义是:C
A.一日
22.在“服养血润燥药,则泥膈不快”中,“泥”的意义是:D
A.束缚
23.在“此乃三焦之气壅滞,有升无降,津液皆化为痰饮,不能下滋肠腑,非血燥比也”中,“比”的意义是:E
A.比较
24.在“此友遂敛手不治,以为热毒以深,噬脐无及”中,“噬脐”比喻:E
A.痛恨不已
25.在“其家咸以为怪,然以为系铃解铃,姑听之”中,“系铃解铃”比喻:E
A.自找麻烦
D.自讨苦吃
26.“跋前踬后”比喻:D
A.顾此失彼
27.在“幸遇真经,式为龟镜”中,“式”之义为:B
A
.试
28.在“夫喜于遂,畏于难,惧于祸”中,“遂”的意义是:B
A.通畅
29.在“六气斯沴,易愆寒燠之宜”中,“沴”之义为:C
A.不流
30.在“生民之祸亟矣”中,“亟”之义为:B
A.急
31.以下除……之外,都有病愈之义:D
32.在“呻吟无赖”中,“无赖”之义为:A
A.无奈
33.在“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中,“考”之义为: A
A.长寿
34.在“忘躯徇物,危若冰谷”中,“冰谷”喻义为:C
A.喻寒冷
35.在“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中,“稔”之义为:
D
A.谷熟
36.在“驹隙百年,谁保无恙”中,“驹隙百年”之喻为:D
37.在“疾之中人,变态莫测,明能烛幽,二竖遁矣”中,“二竖”之义为:C
38.在“好学之士,咸知向方”中,“向方”之义为:C
A.方向正确
D.有了方向
39.在“嗜学不厌,研理务精”中,“厌”之义为: A
A.满足
40.在“遂相与评骘而授之梓”中,“梓”的修辞手法是:C
A.比喻
41.在“挟技劫病,贪利恣睢”中,“恣睢”的意义是:D
A. 自由自在
42.在“剽窃医绪,倡为诡异”中,“绪”的意义是:E
A.心绪
43.在“人之所病,病病多”中,“病病多”译为:C
A.疾病多
44.在“六气之中,君相两火无论已” 中,“已”的意义是:D
A.已经
45.在“藏诸笥者久之”中,“诸”的意义是:C
A.之
46.在“然而时钟鼎峙,闻见阙于殊方”中,“钟”之义为:A
A. 正当
47.在“俾厥土宇,用能康宁”中,“土宇”之义为:E
A.土地和天空
48.在“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中,“羸劣”之义为:D
A.恶劣
49.“众乃敛衽而服”中,“敛衽”是提起衣襟夹在腰带间,表示:D
A.自谦
50.在“游食江湖,货药吮舐”中,“货”之义为:B
A.钱财
51.在“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中,“妍蚩”之义为:A
A.美丑
52.在“含灵之所保曰命,资亭育以尽年”中,“亭育”之义为:A
53.在“稽其言有征,验之事不忒”中,“忒”之义为:
C
A.
特别
54.在“皆可以胜百钧,驰千里”中,“胜”的意义是:E
A.尽
55.在“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中,“亡如”之义为:A
A.无奈
56.在“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中,“尚”之义为:E
A.崇尚
57.在“处判针药,无得参差”中,“参差”之义为:
B
A
.不齐
58.在“如世已治矣,刑措而不用”中,“措”之义为:
D
A.
措施
59.在“昧经权之妙者,无格致之明”中,“经权”之义为:D
A.常规和变化
60.“化而裁之,推而行之”典出:
A
61.在“圣上喟然而称曰:‘朕甚闵焉’”中,“闵”的意义是:B
A.忧伤
62.在“据此,则凭脉决症,似乎如响斯应矣”中,“如响斯应”比喻:C
A.徒有虚名
63.在“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中,“生生”的正确译法是:E
A.世世代代
64.在“梁陶弘景雅好摄生,研精药术”中,“雅”的意义是:E
A.雅正
65.在“传万祀而无昧,悬百王而不朽”中,“悬”的意义是:B
A.牵挂
66.以下哪个不含有“百姓”义:A
A.二竖
67.以下哪一个不能表示“时间长久”义:C
A.尚
68.在“半年一年,劳而未验,志以厌衰”中,“以”的意义是:B
A. 因此
69.在“是以君子知形恃神而立,神须形以存”中,“须”的意义是:D
A. 需要
70.在“今执途之人而问之”中,“今”的意义是:D
A. 今天
71.在“胡世宁笑其多一讲学”中,“多”的意义是:E
A. 多少
72.在“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中,“传”的意义是:E
A. 传扬
73.在“闻子敬时愦闷动作”中,“动作”的意义是:E
A. 活动 B
.行为
74.在“徐之粪壤,皆可以封大社”中,“封”的意义是 :B
A. 泥塑
75.在“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中,“殷”的意义是:A
A.深
76.在“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中,“诬”的意义是 :A
A.轻视
77. 在“然其补,非今之所谓补也,文具于《补论》条下”中,“具”的意义是:B
A.具备
78.在“斯足谓之真医,而可以当性命之任矣”中,“当”的意义是:C
A.在
79.在“然新秋之凉,方以却暑也”中,“却”的意义是 :C
A.再
80.在“不肖体素丰,多火善渴”中,“善”的意义是:D
A.
好
81.“子之所慎,斋战疾”中,“子”指的是:A
82.“使其言而是,则智者所见略同”中,“而”的意义是:B
83.“使其言而是,则智者所见略同”中,“是”的意义是:D
84.“其于医也则不可,谓人己气血之难符”中,“谓”的意义是:E
85.在“盖人之生也,顾夏虫而却笑”中,“顾”意为:A
86.在“闻之善赠人者以言,其永矢而勿谖者亦以言”中,“矢”的意义是:C
A. 箭
87.在“屋下掘一坑,可深五寸”中,“可”的意义是:A
A. 大约
88.在“摭陶氏之乖违,辨俗用之纰紊”中,“摭”的意义是:B
A. 通“庶”
89.在“徽音累属”中,“累属”属于:E
90.在“洎周之王,亦有冢卿,格于医通”中,“王”的意义是:C
A.兴旺
91.在“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此乎”中,“加”的意义是:B
A .增加
92.在“而下士闻道若张景岳之徒”中,“下士”的意义是:D
A.穷人
93.在“徐之粪壤,皆可以封大社”中,“封”的意义是:B
A.泥塑
94.在“未信宿辄谢去”中,“信宿”的意义是:B
A.投宿
95.在“驰骋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寿”中,“一切”的意义是:C
A. 所有
96.在“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中,“丝竹”属于:B
A .比喻
97.在“元气或伤,虽病轻亦死,而其中又有辨焉”中,“辨”的意义是:B
A.辨别
98.在“天下之人,皆可以无死,斯言妄也。何则?”中,“则”的意义是:E
A. 那么
99.在“有性急者遭迟病,更医而致杂投”中,“杂投”的意义是:E
A.
乱放
100.在“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中,“数”的读音是:C
A.shù
二、多项选择题
1.下面各组是通假字的是:ACE
A.涂——途
2.下面含有“偏义复词”的是:AB
A.询谋得失,深遂夙心
C.沾濡汗出,因上著粉
E.以推及物之仁
3.下面的字在《康熙字典》中查“门”这个部首的是:
A.闻
4.下面可表示“到……去”之义的词是:ACDE
A.之
5.下面划线部分是“名词作状语”的是:ABD
A.使人手摸知所在
D.病之去也,粱肉补之
6.下面可表示“大约”义的词是:ABC
A.约
7.下面是“通假关系”的是:ABE
A.凶——讻
D.从——纵
8.下面划线部分具有“使动”义的是:AE
A.所以极元气之和也
D.故可得而罪也
9.下面划线部分是“前置宾语”的是:ABDE
A.彼何荣势之云哉?
D.贤者曷为条玉版?
10.下面“之”字用法为“主谓之间结构助词”的是:AC
A.夫邪之中人,轻则传久而自尽
C.良工之治病,先治其实
E.粗工之与谬工,非不误人
11.下面文字属“会意字”的是:AC
A.
休
12.下面是“古今字”的是:ABCE
A.见——现
D.徧——遍
13.下面划线的词是“名词作动词”的是:AC
A.
若人无病,粱肉而已
C. 各条药之轻重寒温于左
E.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
14.划线部分为“定语后置”的是:BD
A.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
E. 世之医者,酬接之繁,不暇雍容,未信宿辄谢去
15.划线的词表“如果”义的是:BDE
A.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
16. 含有“通假字”的是:ABCDE
A. 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而怒扁鹊之先见
B. 半年一年,劳而未验,志以厌衰
C . 譬如滴水之器,必上窍通而后下窍之水出焉
D. 得诸见闻,班班可纪
E. 病应见于大表,不出千里,决者至众
17. 划线的词表示“只是、仅仅”的是:ABCD
- 特以诊脉为名耳
- 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
- 翁之卓卓如是,则医特一事而已
- 不独仲景所未言者不能发明,并仲景已定之书尽遭窜易
- 惟金源刘河间守真氏者,独知热病
18. 划线的词表“百姓”义的是:ABCE
A.黔首共馀食,莫之知也
D.赤子涂地,无以济之
19. 划线部分为“前置宾语”的是:ABCE
A.彼且奚适
D.日以羸困
20. 划线的词为“名词作状语”的是:ACD
A.必目睹其验,始著于篇
D.可以理知,难以目识
21.具有“年”义的词语是:ABC
A.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
C.反复更秋,稍得其绪
E.疑似之秋,岂可纷纭之错乱
22.具有“差错”义的词语是:ABD
A.名实既爽,寒温多谬
D.处判针药,无得参差
23.含有通假字的句子是:ABCD
A.朋侪颇疾之
C.众脉不见,众凶弗闻
E.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
24.划线部分是“意动义”的是:AC
A.扁鹊独奇之
C.齐桓侯客之
E.轻体,使人头不白
25.划线部分为“前置宾语”的是:ACE
A.谓宜去其旧而新是图
B.而我顾投以参、术、陈皮、芍药等十馀贴,安得不日以剧
C.去本而末是务
D.安得主人、病人一一精医察理,而不为簧鼓动摇哉
E.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三、填空题
1.《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
2.“涕”的古义是
3.古书文字的错误主要表现在讹、衍、夺、
4.用汉语拼音表示“佯:于良切”
5.“化而裁之,推而行之”出自
6.字典的功用是
7.形声字的声符一般是表
读音
8.假借与通假的区别是
假借是本无其字,依声事,通假字是本有其字而没写,却借写了同音别字
9.本义是
词语产生时所具有的意义
10.“当为、当作”这个训诂术语的作用是
11.“铅翰昭章”中,“铅翰”本义是指
12.《康熙字典》中,“阴”的部首是
13.“贝”“斤”在汉字偏旁中分别表示
14.“雄”的本义是
鸟父
15.“言”这个训诂术语常用来说明句子的含义和
16.“朝闻道,夕死可也”这句话出自
《论语·里仁》
17. 《说文解字》主要查
18. 通假字和异体字的主要分别是
19.
用汉语拼音表示“乌:哀都切”
20. 句、读的含义分别是
21. “雌”的本义是 鸟母
22. “皋陶振褐,不仁者远”的含义是
23.“索引”是用来查
24.在形声字中,“歹”、“酉”表示的义类是
25.词义引申的规律是
由具体义到抽象义
26.古书文字的错误主要表现在讹、衍、夺、倒、
27.“掇群才之翠羽”中,“翠羽”本义指
翠鸟的羽毛
四、词语注释
⒈
四方以病来迎者,遂辐凑于道。
2.若以管窥天,以郄视文。
3.佗令温汤近热,渍手其中。
4.索隐于傅岩,收钓于渭滨,无令泥滓久浊清流。
5.缀于枝叶,宛若结成。
6.即操医师之术者,亦跋前疐后之时也。
7.是谓冥冥,莫知其形。
8.询知患咳经月,行动气喘。
9.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
10.趋世之士,驰竞浮华。
11.与桐雷众记,颇或踳驳。
12.咸日新其用,大济蒸人。
13.然而载祀绵远,简编亏替。
14.病斯世之贸贸也,述先贤之格言。
15.从老得终,闷若无端。
16.学之讲无稽,故村儒举目皆是。
17.失时之序,天道不几顿乎?
18.盖人之生也,顾夏虫而却笑。
19.妄谓人愚我明,人生我熟,此孟浪之流也。
20.见几者宁袖手自珍,其为害岂小哉!
21.辄怒溢颜面,若将浼焉。
22.未尝得望精光,侍谒于前也。
23.今疾已结,促去可得与家相见。
24.唯陛下留神垂恕,更旌瑰俊
25.百药备尝,以水济水。
26.费长房言九日饮菊酒,可以辟不祥。
27.凡一再行,意泠然。
28.人生于地,悬命于天。
29.《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
30.明堂阙庭,尽不见察。
31.几缠肤腠,莫知救止。
32.盖教之著矣,亦天之假也。
33.岂杀于《十三经》之启植民心?
34.我国家率由兹典,动取厥中。
35.部居别白,都成一编。
36.庶几幽室一灯,中流一柱。
37.然即其类也,而有居山之阴阳,或近水,或附石。
38.宁食不鲜羞,衣不裼裘。
39.合欢蠲忿,萱草忘忧。
40.元气实,邪自去。
41.或阴阳两虚湿热自盛者,又当消息而用之。
42. 不能若是,而欲生之,曾不可以告咳婴之儿。
43. 佗术实工,人命所悬,宜含宥之。
44.
于今困劣,救命呼吸。
45.
日用饮食,仰给于君。
46.
初时青绿,久则细黄。
47.
以友生之好,日过视予。
48.
见其乌乌,见其稷稷。
49.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50.
久久偏枯,半身不随。
51.
忽仆地不语,移时始醒。
52.
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
53. 不念思求精旨,以演其所知。
54.
更相祖述,罕能厘正。
55. 羽、毛、鳞、介,无远不臻。
56.
有如列宿高悬,奎张不乱。
57. 讨简则功倍力烦,取舍则论甘忌苦。
58. 戟喉痒肺,幽关不聪。
59. 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
60. 渠亦不省其过,虽终老而不悔。
61.
此病后三期当发,遇良医乃可济救。
62.
或有箴其过笃,将损耗精神。
63.
迷于道趣,因疾抽簪。
64.
温凉寒热,其说异同。
65. 不肖侏儒未足为先生重,窃以识明德云尔。
66.
以为热毒已深,噬脐无及。
67.
黔首共馀食,莫知之也。
68.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69. 凡使勿用枳实,缘性效不同。
70.
今删其要,以备篇籍。
71.
多闻博识,知之次也。
72. 以为《本草经》者,神农之所作,不刊之书也。
73.
而命世奇杰,时时间出焉。
74. 而此欲醒瞆指迷,则不容不类。
75. 虽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76. 一言一字,偷隙毫端。
77. 永言笔削,未暇尸之。
78. 折杨皇花,听然而笑。
79. 卢之沽名者,皆可以为太医。
猎取名誉
80.我瞻四方,何林林乎!
81.世之名公卿多折节下之。
82.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
83.立吐蛇一枚,县车边,欲造佗。
到
84.陛下披榛采兰,并收蒿艾。
85.或饮冷香薷汤,自负清暑良剂。
86.据此,则凭脉决症,似乎如响斯应矣。
87.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88.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89.梁陶宏景雅好摄生,研精药术。
90.功侔造化,恩迈财成。
91.或识契真要,则目牛无全。
92.又有目医为小道,并是书且弁髦置之者
喻无用之物
93.死生契阔,不可问天。
94.至于遁天倍情,悬解先觉,吾常闻之矣。
95.挟技劫病,贪利恣睢。
96.嗜学不厌,研理务精。
97.其窍滑以夷,其肌廉以微。
98.左之右之,扶之掖之,又从而调柔之。
99.至于树养不同,则功效相悬。
100.偶然治差一病,则昂头戴面。
五、词义辨析
〔治〕
1.遂治装出游。
整理
2.血脉治也,而何怪?
正常,平安
〔顾〕
1.熊颈鸱顾,引挽腰体。 回头看
2.顾其方旁涉玄禁,琐及游戏。
但是,不过
〔多〕
1.必燥著母脊,故使多脊痛。
2.子幸赐之一言,多贾君之善。
〔少〕
1.纵少觉悟,咸叹恨于所遇之初。
2.又可以医师少之哉!
〔然〕
1.将军以为不然。佗舍去。
2.大率知其所以,而不知其所以然。
这样
〔间〕
1.不出三日必间。
2.间与语曰。
〔欲〕
1.立吐蛇一枚,县车边,欲造佗。
2.卿今强健,我欲死。
〔适〕
1.适值佗见收,匆匆不忍从求。
2.欲诣扶桑,无舟莫适。
〔焉〕
1.讲道八华山,复往拜焉。
2.涣焉无少凝滞于胸臆。
〔而〕
1.尽去而旧学,非是也。
2.得金刘完素之再传,而旁通张从正、李杲二家之说。
并且
〔徒〕
1. 苟不知此,而徒守其法。
2. 而下士闻道若张景岳之徒。
〔殆〕
1.忽然不见,殆非人也。
2. 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岂不殆哉!
〔寻〕
1.
所患寻差,十年竟死。
2.
石之精粗疏密,寻尺特异。
〔若〕
1.
若果土宜乃善,则云生某所。
2.
若辈贪功,妄轻投剂。
〔当〕
1.
恶而颦者,皆可以当侯王。
2.
正当晋昭公时。
[诚]
[盖]
[亟]
1.幸而得之,亟宜出而公之
2.世俗乐其浅近,相与宗之,而生民之祸亟矣。
[之]
1.彭城夫人夜之厕。
2.先生得无诞之乎?
[病]
1.后五日,桓侯体病。
2.病斯世之贸贸也,述先贤之格言。
1.惜其人朴而少文,其论简而未畅。
2.至于败坏,嫁谤自文。
[诸]
1.得诸见闻,班班可纪。
2.诸医之笑且排者,始皆心服口誉。
六、今译下文
1.
答:我因为患风痹,沉迷于学术旨趣之中,因为有病,所以屡荐而不出仕做官,散发于山林之中,对人伦纲常之事很不熟悉,根鸟兽为群。
2.子南晨诣,愠形于色,咎以轻用河车,而盛称此友先识,初不言曾服凉药,且欲责效于师,必愈乃已。<医案六则>P84
3.
答:热爱医学的人都知趋向正道,但是墨守常规的医生仍旧各自认为自己老师的学说正确,厌恶听取高明的理论。那些技术不高明的医生又只稍微了解一些粗浅的内容,不能明白精辟的含义,并在医疗实践中加以运用,因而很少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4.其视吾民之颠连,漠然若秦越肥瘠之不相维系,非惟不相维系,又盬其髓,刳其膏而不知止,孰有如张君勤民成疾者乎<赠贾思诚序>P240
5.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涂;易竭之身,而外内受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养生论>P247
6.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醽醁兼陈,看有若无。<大医精诚>P284
7. 燥之与湿,有霄壤之殊。燥者,天之气也;湿者,地之气也。水流湿,火就燥,各从其类,此胜彼负,两不相谋。<秋燥论>P298
8. 然必也小大方圆全其才,仁圣工巧全其用,能会精神于相与之际,烛幽隐于玄冥之间者,斯足谓之真医,而可以当性命之任矣。<病家两要说>P292
9. 为问今之乘华轩、繁徒卫者,胥能识证、知脉、辨药、通其元妙者乎?俨然峨高冠、窃虚誉矣。<串雅>序P203
10.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P142
11.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伤寒论〉序P149
12.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征,验之事不忒.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黄帝内经素问注〉序P168
13.蛰穴栖巢,感物之情盖寡;范金揉木,逐欲之道方滋。而五味或爽,时昧甘辛之节;六气斯沴,易愆寒燠之宜。〈新修本草〉序P157
14.洎周之王,亦有冢卿,格于医道,掌其政令,聚毒药以供其事焉,岁终稽考而制其食,十全为上,失四下之。〈外台秘要〉序P191
15.我瞻四方,何林林乎?州邑之间,其有贤牧宰能施刀圭之剂以振起之者乎?〈赠贾思诚序〉P240
七、阅读
1.圣人设医道以济夭枉。俾①天下万世。人尽天年。博世济众。仁不可加②矣。其后继圣开学。造极经妙。著于时。名于后者。和缓扁仓之外。亦不多见。信斯之难明也欤。汉长沙太守张仲景。以颖特之资。径造阃奥。③于是采摭群书。作伤寒杂病论方合十六卷。以淑④后学。遵而用之。困甦废起⑤莫不应效若神。跡其功在天下。犹水火谷粟然。是其书可有而不可无者也。惜乎后之传者。止得十卷。而六卷则亡之。宋翰林学士王洙偶得杂病三卷于蠧简⑥中。名曰金匮方论。即其书也。丰城之剑不终埋没。何其幸耶。林亿等奉旨校正。并板行于世。今之传者复失三卷。岂非世无和氏。而至宝妄伦⑦于荆石欤。仆幼嗜医书。旁索群隐。乃获于旴之丘氏。遂得与前十卷表里相资。学之者动免掣肘⑧呜乎。张茂先尝言。神物终当有合。是书也。安知不有所待而合显于今也。故不敢秘特勒诸⑨梓与四方共之由是张氏学不遗轩岐之道昭著。林林总总。寿域同跻。⑩岂曰小补之哉。后至元庚辰岁七夕日。樵川玉佩邓珍敬序。(《金匮要略方论》元•邓珍序)
要求:
1.给上文断句
2.注释文中加点号的词语 ①使 ②超越 ③深奥 ④裨益 ⑤使病重将死者复活,使身体废者康复 ⑥虫蛀的书简 ⑦比较 ⑧制药 ⑨之于 ⑩登上
3.今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其后继承圣人的事业,发扬光大医学,医术高超,论著精妙,显赫于当事,扬名于后代的医生,除医和医缓,扁鹊,仓公之外,也并不多见,真的是这门技术难以精通吗?
2.古人治病。药有君臣。方有奇偶。剂有大小。此汤头所由来也。仲景为方书之祖。其伤寒论中。既曰太阳证少阳证太阴证少阴证矣。而又曰麻黄证桂枝证柴胡证。承气证等。不以病名病。而以药名病。明乎因病施药。以药合证。而后用之。岂苟然[1]而已哉。今人不辨证候。不用汤头。率意任情。[2]治无成法是犹制器而废准绳。行阵而弃行列。欲以已病却[3]疾。不亦难乎。盖古人制方。佐使君臣。配合恰当。从治正治。意义深长。如金科玉律。[4]以为后人楷则。[5]惟在善用者。神而明之。变而通之。如淮阴背水之阵。诸将疑其不合兵法而不知其正在兵法之中也。旧本有汤头歌诀。辞多鄙率。[6]义弗该明。[7]难称善本。不揣愚瞽。[8]重为编辑。并以所主病证。括入歌中。间及古人用药制方之意。某病某汤。门分义悉。理法兼备。体用俱全。前哲心传。端[9]在于此。实医门之正宗。活人之彀率[10]也。然古方甚多。难以尽录。量取便用者。得歌二百首。正方附方。共三百有奇。盖易则易知。简则易从。以此提纲挈领。苟能触类旁通。可应无穷之变也。是在善读者加之意耳。康熙甲戌夏月休宁八十老人汪昂题(《汤头歌诀》自序)
要求:
1.给上文断句
2.注释加点号的词语
3.夫立德立功立言圣贤事也。瑭何人斯。[1]敢以自任。缘[2]瑭十九岁时。父病年余。至于不起。[3]瑭愧恨难名。哀痛欲绝。以为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天地间。遂购方书。伏读于苫块之余。至张长沙外逐荣势。内忘身命之论。因慨然弃举子业。专事方术。越[4]四载。犹子[5]巧官病温。初起喉痹。外科吹以冰硼散。喉遂闭。又徧延[6]诸时医治之。大抵不越双解散。人参败毒散之外。其于温病治法。茫乎未之闻[7]也。后至发黄而死。瑭以初学。未敢妄赞一词。然于是证亦未得其要领。葢张长沙悲宗族之死。作玉函经。为后世医学之祖。奈[8]玉函中之卒病论亡于兵火。后世学者无从仿效。遂至各起异说。得不偿失。又越三载。来游京师。检校四库全书。得明季[9]吴又可温疫论。观其议论宏阔。实有发前人所未发。遂专心学步焉。细察其法。亦不免支离驳杂。大抵功过两不相掩。盖用心良苦而学术未精也。又徧考晋唐以来诸贤议论。非不珠璧琳琅。求一美备者。葢不可得。其何以传信于来兹。瑭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十阅[10]春秋。然后有得。然未敢轻治一人。癸丑岁。都下温疫大行。诸友强起瑭治之。大抵已成坏病。幸存活数十人。其死于世俗之手者。不可胜数。呜呼。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清·吴瑭《温病条辨·自序》)
要求:①
给上文断句
4.昔黄帝作内经十八卷。灵枢九卷素问九卷。逎[1]其数焉。世所奉行唯素问耳。越人得其一二而述难经。皇甫谧次[2]而为甲乙。诸家之说。悉自此始。其间或有得失。[3]未可为后世法。[4]则谓如南阳活人书。称咳逆者哕也。谨按灵枢经曰。新谷气入于胃。与故寒气相争。故曰哕。举而并之。则理可断矣。又如难经第六十五篇。是越人标指灵枢本输之大略。世或以为流注。谨按灵枢经曰。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5]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又曰。神气者。正气也。神气之所游行出入者。流注也。井荥输经合者本输也。举而并之。则知相去不啻[6]天壤之异。但恨[7]灵枢不传久矣。世莫能究。夫为医者。在读医书耳。读而不能为医者有矣。未有不读而能为医者也。不读医书又非世业[8]。杀人尤毒于梃刃[9]。是故古人有言曰。为人子而不读医书。犹为不孝也。仆本庸昧。自髫迄壮。潜心斯道。颇涉其理。辄不自揣。参对诸书。再行校正家藏旧本灵枢九卷。共八十一篇。增修音释。附于卷末。勒为二十四卷。庶使好生之人。开卷易明。了无差别。除已具状经所属申明外。准使府指挥依条申转运司。选官详定。具书送秘书省国子监。令崧专访名医。更乞参详。免误将来。利益无穷。功实有自。[10]宋绍兴乙亥仲夏望日锦官史崧题。(《灵枢》南宋史崧序)
1.
5.玉版论要篇第十五。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1]其见深者。必齐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案[2]前汤液醪醴论篇云。必齐毒药[3]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也。必齐之义。王氏无注。盖[4]以必为决定之辞。齐即和剂也。齐。剂古今字。俞读齐。为资未塙[5]。此常义自无劳诂释[6]然。止[7]可通于汤液醪醴论。若此篇云。必齐主治于文。为不顺矣。窃谓[8]此篇必齐对汤液醪酒为文汤液醪醴论。必齐毒药对镵石针艾。为文必字皆当为火。篆文二字形近。因而致误。史记仓公传云。饮以火齐汤。火齐汤即谓和煮汤药。此云汤液主治者。治以五谷之汤液。见汤液醪醴论篇。火齐主治者。治以和煮之毒药也。移精变气论篇云。中古之治病。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以去八风五痹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苏[9]草荄之[10]枝。此火齐即草苏之类。韩非子喻老篇。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亦可证之。(《札迻》卷十一 )
要求
1. 给上文断句
2.
1病愈
6解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