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的翅膀 音乐与情感 艾然 冯晓华
(2012-09-24 19:32:53)
标签:
文化 |
分类: 纪录 |
我们知道,无论我们纪录的手段有多客观,但是作为一个纪录者,我们无法回避自己对于纪录对象的感情、认识的角度、理解的层次都有着个性化的吸纳和表达方式。在这个层面上来说,纪录的客观性是相对的。
无论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说明我们纪录的客观性,这个客观性早在纪录的早期就开始带上了纪录者自己的主观色彩。所以我想说的是,无论怎样的客观纪录,都包含着纪录者本身的情感。这种情感或明或暗,始终都贯穿着纪录的过程。它就像跳动的音符,在一首歌中起承转合,推进并涌入高潮,然后再戛然而止。故事的推进承载着感情的跃动,正是由于情感的交流,才开启了纪录片与观众之间理解、关注的通途,而纪录片背后那个真实的世界,才会最终得到认可,纪录中包含的问题,才能有解决的可能。
纪录的情感是如此的重要,不管它表达的方式或含蓄或率真,或愤怒或温馨,或喜悦或悲伤,或宏伟或悲壮,因为只有感情才是纪录片获得观众认知的枢纽。就像一条河道,必须要有流动的水,它才具有了从东奔流到西的活力。纪录的事件就是河道,纪录的情感就是流动的水,它们在思维的空间中不断奔跑,并且不断的浸湿观众,继而激起他们心底的层层浪花,从而完成纪录片文化交流的最终使命。所以纪录的情感就像纪录片的灵魂,正是这些饱满激越的灵魂造就了一个个经典的纪录:因有感而去纪录,因有感而去认知,因有感而去交流,也因为情感的存在,纪录才具有了艺术的气质。
作为电视纪录片,以纪录影像本身和影像组合来表达情感是最为直接的表述方式,纪录片中的解说也许暗含着纪录者更加直白的感情。不能忽视的是,除此之外,纪录片中纪录到的同期声(现场声音)、或者是后期制作时附加的声音,也许蕴含着纪录本身和纪录者更为强烈的感情。声音是具有感情的,而其中最富于表现力的声音——音乐,就是人们通过声音表达情感最具张力和层次的方式。大多时候,如果缺失了声音,纪录片也会因此失去价值和生命。
在纪录中,情感的纪录和表达是如此的重要,而情感的表达方式中,声音则是不可缺失的环节。而我们喜欢的音乐,又是声音中表达情感最为丰富、最具张力、最有可能深入人心的、最具有艺术美感的一种。音乐与人们的情感,有着无法割舍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另外一个容易被人们常用又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情形是,音乐还具有异常强大的沟通功能。由于具有这种强大而特别的功能,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背景下创造的音乐,也许就能被多数人理解而感动世界。所以我们在做纪录片的时候,有什么理由可以让我们的纪录丢掉情感、丢掉音乐的使用呢?然而,我们纪录的现实往往会被一种由来已久的误区所界定。这个误区是什么呢?在去年的一次纪录片交流会上,一位非常年轻的大学生就问及了我们这个问题。
同期声与音乐
“纪录是客观的,那么,在纪录片中,只有现场的声音(同期声)才是纪录片中最美的、最具表现力的元素,后期加入的音乐则破坏了这种美感。”当时这位大学生在看片后对我们提出了这样的质疑。我们赞赏学生们对纪录片中音乐与情感表达的思考,但是在今天,学生们对音乐与纪录片如此深刻的割离,还是让我感觉到了中国纪录片某些传统表达手法力量的强大和根深蒂固。传统观察式纪录的手法依然是他们纪录方式的唯一或者是主要的方式。这种纪录和表达方式表面上看似乎是对客观世界最为客观的再现,带有鲜明的唯物色彩,因此有些时候会被一些观察式纪录片的坚定拥护者看作是纪录的正统。他们因此忽视音乐或除现场音以外的任何声音在纪录片中的尝试。事实上纪录的客观性真的需要我们做出这样的决定吗?尽管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尝试各种声音和音乐在纪录当中的使用,并且达到了纪录需要的效果。但是在一些课堂上,观察式的纪录方式依然是唯一的追求目标。
我们曾经说过,声音承载着情感,让纪录有了活力。情感是沟通纪录与观众的桥梁,没有情感的交流,沟通不可能实现。而承载情感的声音应该是多样的,同期声只是载体的一种,绝不是唯一,它也不是客观纪录的一个证明符号。纪录的客观性是相对的,不管我们面对的真实世界本身的面貌如何变化,当我们作为一个有着思维能力的纪录者面对它们的时候,就在面对的一刹那,我们的主观就已经侵入了对面的客观世界:为什么我们会选择纪录A而不是B?为什么我们会纪录A的这个状态而不是那个状态?为什么不同的纪录者纪录同一事件或对象的时候,最终出来的片子会有那么多不同的结果?从一开始我们的主观认知就在不断的帮助我们进行一次又一次的选择,这种永远潜伏在客观认知当中的选择让我们所表达的客观世界的客观性是相对的,不可能得到绝对的结果。
当我们在客观世界里进行着主观选择的时候,这种选择紧紧地联系着我们的情感,正是由于情感的体验指导了我们选择的方向,尽管情感深藏在我们的潜意识当中。所以我们以纪录的方式讲述一个故事的时候,表达的是我们对客观世界认知后表述的另一个客观结果,这个结果带有纪录者本身的情感色彩。纪录的全部过程最终都是为了达到如何更完美的来表述这个带有情感色彩的客观结果。这个最终的结果是客观事件与纪录者主观情感的结合,所以在追求纪录的真实性的时候,一些深受观察式纪录片影响的人,往往会忽视了自己在客观记录中存在的主观感情,也因此固执地相信只有同期声,也就是现场录制的声音才是所有声音中真实性的唯一表达。我们永远不能轻视同期声在纪录中的重要地位,但是为了更加完美的表达我们纪录的真实结果,我们也永远无法避开情感在纪录过程中留下的深刻烙印。为了完成文化交流的最终使命,那些能够表达纪录情感的声音我们无法拒绝。比如恰如气氛的音乐,比如能够增强感染力的某种音效,它们能够紧紧地融进纪录的情感当中,随波起伏,我们如何能割舍?难道就因为它们不是来自现场的声音,我们就要轻视它,从而忽视我们在纪录中埋入的深刻情感?如果这样做,无异是对纪录的客观结果的另一种扭曲。
现场的声音能够拨动我们心灵的琴弦,在传达纪录的时候,我们需要用音乐去触摸纪录的情感,并通过音乐的触摸,输送给我们的观众。而这个音乐也许是现场的,也许是我们后期融入的。只要能够充分表达出纪录的情感,同期声和后期制作加入的声音,又有什么区别呢?最为关键的是,我们怎样才能恰如其份地运用音乐来表达我们纪录的情感,并且还能让观众自然地接受,完美地完成纪录与交流的功能。
纪录音乐与电影音乐
纪录片从一开始,就与电影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从弗拉哈迪的第一部具有开元意义的纪录片《北方的纳鲁克》开始,纪录最初使用的就是电影摄像机,并且在技术上带有大量电影创作的痕迹。随着电视的出现,由于低成本及更加简洁的操作方式,电视纪录才逐渐发展起来。而正是由于电视摄像机的介入,让纪录日益变得丰富和越来越具有了大众性质。但是无论怎样演变和发展,电视纪录片终究是源于电影纪录片,在血缘上就是衣钵相承的。所以,他们在表达的方式上,有着很多相同的地方。而电影与电视纪录片最大的区别仅仅是:电影是思想的梦工厂,它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演绎,是神话、传说和虚拟的故事;电视纪录片是思想的载体,它本身纪录的就是客观世界,是历史、现实、真人和真事。电视纪录片和电影就像两条无限靠近但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在艺术的表现方式上一脉相承,无限靠近;但在拍摄与表现的主题上,一个是真实世界而另一个是虚构故事,因此永不相交。
所以,电视纪录片和电影并不是完全隔离的两个个体,他们是一个大家庭中的两个兄弟。因此我们在看一些精彩电影的时候,可以借鉴到很多电影剪辑、转场、结构,以及音乐的表现手法,在使用各种艺术形式表现、沟通情感的方式上,它们永远是相通的。而音乐的存在,自有声电影出现以来,它已成为其中最为丰富,最具表现力的艺术手法之一。
翻开电影世界的百年历史,有声电影的出现,让音乐这个古老不衰的艺术经典,再次找到了它施展、游弋的空间。它带给人们的听觉享受,从无形变成了神形聚合的双重刺激,让人们在欣赏中获得的愉悦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与电影一脉相承的电视纪录片,因此也没有理由拒绝音乐在纪录过程当中的运用。和电影一样,纪录片虽然纪录的是现实世界,但它终究还是一种艺术形式,在它的基因里,早已经埋下了艺术的种子。音乐也因此成为纪录过程中艺术表现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把观众的视觉与听觉联系起来,这样就加深了片子对感官的刺激和对心灵的震撼,让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纪录片所要传达的信息与情感,让人们在音乐与现场营造的气氛之中不知不觉地走进纪录真实的深处,品尝到自己理解到的客观与真实世界带来的愉悦。
音乐作为一种美好、强烈的艺术表现形式,已经深深根植于今天的电影世界里。在今天的有声电影中,音乐已经不可或缺。电影是大众的文化和大众的艺术,在这一点上,电视纪录片具有同样的特质。不论我们的纪录片要表达怎样深厚的主题,怎样厚重的思想,它毕竟不是象牙塔中的阳春白雪,它需要互动的人群,才能完成本身承载的文化交流使命。也就是说,纪录最终的目的是实现与观众的交流,它应该是大众的,甚至由于传播的硬件是电视,我们的电视纪录片就更需要具有草根文化的气质。因此,纪录片的表现方法应该接近大众理解并喜欢的方式。在这些方面,电影已经给了我们太多的经验和结果。吸收和拿来主义,在这个时候可以大行其道。
如同电影一样,电视纪录片实际上是关于影像、声音、甚至加入了现代很多科技元素的综合艺术,它对音乐的运用同样不可忽视,并且非常重要。以开放的姿态,借鉴电影中音乐的创作和使用方法,丰富电视纪录片的表现手法,让我们的电视纪录片更具魅力,吸引更多的大众,从而获得更多、更大的创作空间。
我们庆幸我们的电视纪录片现在还没有落入某种“八股片”的境界,除了观察式纪录之外,我们接触并创造了更多的纪录方式;我们也庆幸我们纪录的兄弟--电影为我们提供着丰富的可以借鉴的艺术表现手法,并且还在不断的创新;我们也庆幸科技的发展为影视、音乐的制作提供了更多的方法,那些不断涌出来的音乐人才也给我们纪录的音乐拓开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更为庆幸的是:我们纪录的思维还没有被禁锢在某种模式当中,这种自由的倾向会让我们更能理解并接纳吸收一些良好的经验,并创造出更多纪录的艺术。
可以说,作为电视综合艺术中渲染和传达情感最重要的元素,运用好音乐,就为我们的电视纪录片画龙点睛,让片子表现的主题长出了可以飞跃心灵的翅膀。那么,如何让飞跃成为可能呢?
纪录的细节与音乐
如何让飞跃心灵的交流成为可能?我们经常听到很多人说这样的话:细节决定成败。也许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定律。在纪录的过程中,对于细节的捕捉也是如此。几个精彩的细节,足以让一次纪录变得熠熠生辉。
那么,纪录的细节到底在哪里呢?它可能贯穿在我们纪录的始终。纪录的前期拍摄让我们可能采集到影像的细节,同期声的细节,事件发生和发展的细节;纪录的后期制作让我们可以根据客观纪录和主题的需要,表达出剪辑的细节。剪辑的细节是在客观纪录的基础上开出的诱人花朵,它能更加集中地表达纪录的情感和主题。这样的细节包括影像剪辑的细节,解说词的细节、后期附加音乐、音效的细节。
影像的细节和解说词的细节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很容易理解的:影像的细节或许是一个特写,或许是一组影像的合成剪辑,或许是一幅或多幅对比强烈的画面,或许是一个章节中的某个影像段落;解说词的细节就和小说一样,焦点式的细腻文字和段落描写。这里的一个细节告诉人们的是无数的画面和那些看不见的心理活动。那么,音乐的细节又是什么呢?
音乐的细节与其它细节的本质差异在于:在纪录片里,纪录音乐的细节不可能独立存在。它依附于纪录的情感,而音乐与情感,必须以画面作为载体。这样,音乐才可能发挥作用而存在。它对影像的依存是相当强烈的,失去了影像,音乐就失去了纪录的传达和表现功能。因此,当纪录故事发展变化的高潮来临时,当纪录对象或事件情感的淤积到了某个爆发点的时候,如果此时能够恰当地加入音乐,并与推进的高潮和迸发的情感融为一体,那么纪录音乐的细节与表现的张力也就出现了。音乐的细节是否运用,用在什么地方,这与纪录故事的发展和情感的需要息息相关。不当的运用反而会削弱纪录本身的魅力。一个完美的音乐细节对纪录的情节和情感将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带着强烈情感力量的催化作用如同奔腾的河水,畅快地连接起纪录与观众的交流渠道,在顺畅的交流中达到欣赏愉悦的高潮。
除了纪录音乐的细节之外,纪录片中是否还存在其它的音乐呢?答案是肯定的。如同电影一样,电视纪录片也有可能需要背景音乐,这些背景音乐在营造、渲染气氛时也能收到很棒的效果。它能打开纪录的张力,让客观记录更具美感和艺术气质。也如同所有的艺术表现手段一样,音乐也需要细节,这种细节是纪录中核凝聚的力量,它将摧毁情感交流的障碍,让交流变得一泄千里,酣畅淋漓。
在音乐具体运用的时候,怎样选择音乐,用什么音乐合适,这常常会引起大相径庭的争论。我们一直在讨论,音乐与纪录的情感是密不可分的。源于这个观点,音乐的选择应该服从于情感表达的需要。如果纪录的情感适合用某种节奏、韵律的音乐来表达,我们就选择它。而不是首先强调音乐属于那个地区或国家,在这时候,音乐就是没有国界的语言。当然,如果我们的纪录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或某种明显的指向性,那音乐的运用可能在加入地域元素后会变得更加完美。尽管如此,我们也绝不能被地域或者民族这样的因素所限制,丢掉了音乐表达情感的的核心。判断音乐在纪录中运用是否得当的标准,应该是音乐是否恰当地表达了纪录的情感。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是音乐能够在我们的纪录中得已自由飞翔的力量源泉。
音乐是人类和大自然共鸣而创造出的最美妙的声音。让音乐与我们纪录的情感完美地融合,与纪录的客观事件一道,生出自由翱翔的双翼,飞入观众期待的心灵。
(文章没有参考任何文献,内容来自作者的实践感悟和思考,欢迎交流探讨。)
刊登在2011年《西部电视》第二期
作者:艾
13708400720
冯晓华 (云南电视台卫视频道纪录片工作室)
13888291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