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纪录片制作就像磨刀

(2012-03-13 11:04:06)
标签:

文化

分类: 纪录

做节目就像磨刀,做得越多,磨得越多,刀锋就越锐利,节目就做得越好。云南台累积的纪录片也就会越来越多。先形成量上的积累,最终才可能实现质的飞跃。通过不断地生产纪录片,也可以培育起自己的队伍。如果长期没有做的机会,思维、动手能力都处于停止状态,我们的脑袋就会生锈,甚至变成废铜烂铁。这种危机是潜在的,而且对电视台未来事业发展带来的破坏力是巨大的。长此以往,很可能会丧失做片的能力,对单位事业的长远发展极其不利。

http://s9/middle/9480716fgbb172f4ea2f8&690

我们台就从来没有过量上的积累,很多次积累才刚刚开始,就由于种种原因又断了。一直没有形成一个应该有的量。现在中央电视台九频道把这个量的积累拿过去了:他们在全国、世界范围征集优秀纪录片,收购版权,并发展自己的队伍,大力创作自主型的纪录片。而我们早在五年前,甚至更久就有这样的想法,并且实施了,但是又断了。在创作自主型的纪录片这个关键点上,我们丢掉了很多机会。想问一句:人人都说DISCAVRY、BBC的纪录片好看,有市场,但是谁又会去关心:这些著名的纪录片创作播放机构,他们曾经储存了上万部电影、电视纪录片的制作,正是先有了量的积累,才在海量中精选出了质优的纪录片!而且通过量的创作和积累,他们培育了自己的创作队伍、编辑队伍和海选精片的队伍。从上万部纪录片中精选出几千部片,这样的比例不会迎来高收视率那才是神话!

其实,一切有关纪录片的争论说法都是形而上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赶快做吧,赶快纪录吧”赶快行动,赶快纪录、创作才是我们的硬道理。过去的几年间,我们上报的选题都没有回音,我自己上报的选题就不下一百集。难道就没有一个可以入法眼的吗?屈原忧国忧民,大概也是这样的吧。如果说一个人从事电视制作的最好年龄女不过45,男不过50,我已奔四,人之将老,其言也真、也切、也忧。

要坚持纪录、创作的硬道理,一是不要浪费本台的人力资源,这个人力资源包括两种人:让专家指导委员会的前辈真正行驶专业策划功能,策划出一系列的选题,让一线的编导记者去实施运作。第二种是云南台做纪录片的业务专家,他们屈指可数。我们可不可以放弃对人的争论,在业务上任人唯能,说实在话,一个平庸的人能引起争论吗?让这些专家真正起到传帮带的作用。成立相对独立的纪录片工作室,形成各具特色的纪录片制作点,每个点的人员相对自由组合,每年有一个量上的任务,也有一个质的要求。由频道直接进行管理监督。每年台里拟定一个纪录片投入专项计划,各个工作室可以自由申请,不搞大锅饭。工作室可以争取台内资金,还可以争取国际纪录片资金,采取多种合作方式,来丰富发展云南自己的纪录片库。还有第三种人力资源是分散在云南台各个部门的,对纪录片创作有着强烈兴趣的人,他们是纪录片创作的中坚力量。把这样的力量以工作室的方式联合起来,相对松散,平时做栏目,有项目时兼顾工作室。形成纪录片创作的一股合力。把兴趣和工作结合,就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相对松散的工作室还可以联络地州甚至其它省制作纪录片的力量,出品多种类型的纪录片。

通过最有效的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经过三五年的努力,建立起云南的纪录片库,才可能走上纪录片创作播放、销售的良性循环之路。

要坚持纪录、创作的硬道理,云南的纪录片人还得具备融入世界纪录片市场的思维,注意合理利用纪录片的市场资源,不要各自为政,市场要共同参与,这个市场才会变得更大。因为共同参与,就会有合理竞争,就会带来活力。一些纪录片人手中有一些纪录片销售渠道,现在仅有很少的纪录片通过这些出口。如果大家共同参与其中,把节目形成量的积累,真正的市场才会出现,任何市场都是由人群建立起来的,单个的人形成不了市场,也永远建立不了市场。没有市场,我们的纪录片发展也就没有希望。所以,要想办法去整合、发掘这些渠道,让它们发育为面向整个云南纪录片创作人的市场,这个市场应该是公开和共享的。

要坚持纪录、创作的硬道理,还要认清纪录片自身的一些规律:既要做时间短、速度快的消费类纪录片,又要有大型的、长期的、深度的纪录片项目。没有谁轻谁重。消费类纪录片如同快餐,项目如同家中和煦的饮食,我们不可能天天吃快餐,亦不可能天天吃大餐。坚持这个硬道理,还要坚持纪录片创作的多元化。不要一谈云南纪录片创作就只谈民族、民俗。云南在很多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不仅仅只有民族文化,这只是其中之一而已。云南在世界的地理位置也很特殊,南接中南半岛上的很多国家,西望印度。中南半岛国家的领事馆都设在昆明,我们可以利用这个优势,把纪录片的视觉延伸到这些国际上鲜有纪录的土地,去发掘纪录我们邻国的人文和故事。另外,在我们眼下还有多少值得纪录的事情在发生,比如昆明的地铁,为什么仅仅抱守一个民族文化呢?

当很多纪录片栏目还在关注过去的历史时,我们云南的纪录片有条件,也有这个能力去关注我们生活的当下,我们邻国的当下,做当下的故事,来凸显我们的特色。

要坚持纪录、创作的硬道理,还得给纪录片一个较为宽松的审片环境。纪录片始终是一种综合艺术的表达方式,艺术的表达方式各有各的理解。审片时有紧有松,紧在于对大方向 的把握,对宣传口径的把握,松在于对艺术表达方式给与空间与自由,如果过多纠缠于细节,那么只忙于改片,哪里还有时间去研究创新的方法,去重新启动新的项目?最为关键的是,审片时给予的意见,尤其是艺术方面的意见,最好给创作者自己一个空间。有一个很深的印象:2003年到北京出差,一个老师把我的一个作品推荐给央视《社会纪录》的主编审看,记得那位主编还未看完节目就一连串批评,几乎一无是处。当时我对自己的节目制作能力也产生了怀疑,我能做片吗?一年之后,被这位主编狠批的节目《芬兰妈妈》突然出现在央视多个栏目,而且连续播到了2009年,在获得不俗收视的同时,也获得了多个奖项。不知道那位主编当年的想法,但是,这一次经历让我领略出了很多东西。给一个宽松的审片环境,将会让一批新人成长。把节目审评得千疮百孔,把制作人评得信心全无,甚至不敢再尝试新的节目,这有什么好处?好的审片是一种艺术的宽容、成就与欣赏,最终是推动更多的纪录片创作和创新。心理学有一个定律:人在肯定中更容易成长。当然,纪录片创作者也要善于、勇于接纳意见,让自己的节目变得更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飞  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