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录中游走3

标签:
文化 |
分类: 纪录 |
游走在纪录的细节之间
没有细节不成片,“细节”这个词在纪录片的创作中至关重要。在纪录片的创作实践中,老师们总在强调这个事情,而我也在实践中不断的触摸着这些纪录中的神经末梢。电视纪录片是一项综合的艺术,因此,纪录片的细节也存在于表现方式的各个方面。而不仅仅是一种单一的存在。
http://s15/middle/9480716fxb9ea21768efe&690
我们惯常的理解是,纪录片叙事的细节。在拍摄时,这样的细节似乎是来无理由,去无意识的,实际上,专注于过程的人们会发现,这些细节都是事件发展垒积之后,在某一瞬间怦然爆发的,这需要纪录者本身专注于事件,关注事态发展时的一种敏感,那么这样的叙事细节就会尽情的进入我们的镜头。而纪录本身还有另外一个较为独立的细节是——影像的细节,这样的细节在编辑过程当中可能是无声的,但是它所产生的震撼,不亚于叙事的细节。这是纪录片人对事件、人物的理解而产生的灵光,在《朝圣》一片中喇嘛贡嘎拉吉在暴风雨中的手和面部复杂而又肃穆的表情,看过的人们大多会有一种无法抹掉的震撼。当然,在纪录片的细节中,我们不能忽视解说词细节的重要地位,它的存在,将会为影像的纪录挖掘出哲理。解说词可以是诗化的,但在诗化中要包涵丰富的信息与知识;在情感上要能够引起受众的共鸣。不乏轻松与幽默;解说词可以自由的跳出前一个环节,进入另一个更大的空间,也可以从一个更大的空间转入正在纪录的事实。在我们重视影象的细节时,发挥解说词的自由与深度,写出纪录过程中心灵感受到的细节,让电视纪录的综合艺术得到充分的运用;然而在纪录片拍摄过程当中,还有一个细节,最容易被我们忽视——与被拍对象及相关人物交往的细节。谈到这里的时候,就是说到纪录片人本身心态的一个问题了。那种人文精神熏陶之下的平和与平等,那种替人着想,耐得住寂寞,耐得住精神的困扰和折磨的状态,其实是潜藏在纪录过程中最重要的细节。纪录本身是否能得偿所愿,是否能深入得到事件的本质,都是由这一细节来决定的。这就是在纪录的实践中领悟到的“细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