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院线运营体制、排片及票房分成法律检索(一)
(2014-07-24 16:46:04)
标签:
电影院线运行体制排片票房分成 |
分类: 影视传媒文化娱乐板块 |
中国
中国电影院线运营体制、排片及票房分成法律检索(一)
运营体制、排片及票房分成法律检索(一)
目录
1. 电影票房分成种类整理——以《西游》、《泰囧》、《云图》为例... 12
1.
中国电影报:关于影院排片工作的粗浅认识(吴鹤沪,北京今典电影院线),——2013年11月7日报道
2. 中国电影报:浅析影院排片(张晓刚)——2010年12月9日报道... 19
3.北京商报:电影上映宣传先行 影院靠经验“赌”出排片表——2012年8月11日报道
4.
中国报道湖北新闻:电影院排片的“奥秘”,主要看观众反响——2013年8月1日报道
5.
中国经营报:烂片居高小片挣扎:谁在控制中国院线排片?——2013年7月9日
中国电影院线运营体制、排片及票房分成
法律检索
一、电影院线的运营管理体制
(一)中国电影的院线制
1.院线制的含义及运营
电影院线制是以若干家影院为依托,以资本和供片为纽带,由一个电影发行主体和若干电影院组合形成,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发行放映机制。中国自2002年6月1日开始实行院线制,经过多年分化与重组,截至2011年底,共形成38条院线,覆盖全国全部省市。按照影院下属影院的数量规模与经营业绩,这些院线大致可分为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以万达为首,还包括中影星美、上海联合、北京新影联和中影南方新干线等四家院线。这五家院线已经连续数年位列全国票房五强,年票房高,观影人数多,下属影院也多为优质影院。第二梯队包括北京新影联、广州金逸珠江、浙江时代等院线。这些院线的票房成绩和经营规模有上升空间,但也可能因经营不善而落后。第三梯队的院线包括武汉天河、湖南楚湘、海电影院线等。这些院线拥有的影院较少,票房收入较低。在未来的发展中,如果院线重新整合,很可能遭受淘汰。我国当前的院线还处在成长期,院线格局并未固定下来,随时存在分化组合的变化。
在日常的经营中,院线的具体工作包括:1.制定并向旗下影院影城下达影片排映计划。在没有特殊情况的前提下,院线一般会于每月的25号下达下个月的影片排映计划。2.核定旗下影院申报的每部影片的排片计划(排片表、场次、放映时间等),并对影城有关影片放映方面的票据实施检查。3.与影院合作进行影片的整体宣传策划及营销推广活动。4.与乙方影城协商共同承担所供影片的票房考核基数以及发行版权费、拷贝费。5.在片方帮助下,及时、充足地向乙方影城提供相关影片的宣传品。6.协助影院做好影片的版权维护工作。7.及时为影院提供电影市场信息和影院经营管理咨询,协助影院争取各方面的政策扶持和优惠。8.院线负责将影院确定排映的影片拷贝至少于影片首映日前一天发寄给影院。9.在院线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积极为影院提供电影技术、电脑售票系统的服务、咨询。
2. 院线的商业模式
电影院线现有商业模式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加盟模式,国内大多数电影院线, 特别是以原先电影公司为基础成立的35 条院线基本采用这种方式, 院线对加盟的影院多做行业性和技术性的指导,如安排档期等服务性的工作, 而不具有行政隶属和资产联结关系。如2002 年, 中影星美首批加盟的23 家成员影院中, 只有6 家与院线有资产联结关系, 其余的17 家都是以签约的形式加盟。另一种是“万达模式”, 是符合国际标准的连锁院线, 院线对旗下所有的影院具有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影院的分账模式也清晰明了, 即全部属于万达一个实体。院线现有商业模式在创立初期所向披靡, 连续多年创造了诸多票房奇迹。
3. 中国院线制的改革
中国电影的发行放映体制是在借鉴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形成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省级发行公司——地市发行公司——县公司这样一个基本架构。可以说,有一级政府就有一级隶属于政府的发行放映公司,从而造成电影市场条块分割、布局分散、自我封闭、结构单一的特征。由于发行环节多,物流速度慢,一个电影拷贝要从北京发行到县一级需要很长时间,比如说新疆喀什地区的疏勒县,此地距离北京4707 公里,往往要半个月以上才能收到拷贝,极不适应现代化、产业化的经营模式。
1993 年1 月,原广播电影电视部下发《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广发影字[1993]5 号),规定将国产故事片由中影公司统一发行改为由各制片单位直接与地方发行放映单位见面,电影票价要放开。以此为标志的电影发行放映机制改革和院线制试点,在上海、北京、四川、广东、辽宁、江苏等省市经历了一个艰苦的探索和实践过程,取得了积极而有益的经验,也有不少值得汲取的教训。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试点是四川院线制试点和辽宁院线制试点。
4. 院线制改革的主要措施
2001 年12 月18 日,国家广电总局联合文化部下发了《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广发办字[2001]1519 号)。现在看来,该文件的思路是以进口分账影片的发行放映改革为主要抓手,推动各地建立院线、形成竞争,从而提高微观运行的活力,增强宏观管理控制力,建立有利于优秀国产影片发行放映、占领市场的有效机制。其主要措施是:
(1)调整进口影片的供片机制,实行影片进口与发行分离。组建中影集团影片进出口公司,受委托承担对外国及港澳台影片的统一进口,同时履行选片、初审、送审、合同洽谈、报关缴税、支付结算、影片供应、票房统计及市场监管等部分管理职能。
此外,组建一个进口影片股份制发行公司(即后来的“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为股份制发行公司,由电影系统内国有资本控股,可以吸收非国有资本参股。两家进口影片发行公司第一年分别发行各自通过分配与竞价相结合获得的进口影片(原则上各50%),以后每年发行进口影片的节目数量取决于上一年度发行放映国产影片尤其是推荐国产影片的发行业绩。这一举措使得原来由中影集团独家享有的进口影片“引进权、发行权”,变成由中影集团负责进口片的引进,中影集团和华影公司竞争发行。
(2)减少发行层次,实行以院线为主的发行放映机制。改变按行政区域计划供片模式,变单一的多层次发行为以院线为主的一级发行,发行公司和制片单位直接向院线公司供片。有条件的地区,要尽快组建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院线,鼓励有实力的院线跨省经营。凡是在2002 年6 月1 日之前没有形成院线的地方,将停止向其供应进口分账影片(经批准的地区除外)。2002 年10 月1 日之前,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要率先组建两条院线,否则将停止向其供应进口分账影片。
可以看出,在当年的市场环境下,进口分账片是票房的主力,如果某地不搞院线制改革,对其处罚是“停止供应进口分账影片”。还需说明的是,当时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省已经形成了两个发行渠道,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要进一步完善院线模式。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四省市,形成两条院线的条件已经成熟。电影行政部门力图通过增加发行渠道,建立两条院线,形成竞争格局,培育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以使市场更加活跃,做得更大。
(3)以资本或供片为纽带,加快结构调整,推进院线组建。文件规定,组建院线必须符合以下条件和要求:
省内院线的组建。十家以上以资本或供片为纽带的专业影剧院,其中实行计算机售票的影院不少于八家,或者年度票房不低于800 万元且电影专项资金如实上缴,可以发起组建一条省内院线。院线当地省级电影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报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备案。
跨省院线的组建。15 家以上的以资本或供片为纽带,且分布在不同省级区域的专业影剧院,其中计算机售票不少于十家,或者年度票房不低于1000万元且电影专项资金如实上缴,可以发起组建一条跨省院线。院线要协商跨区域省级电影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报送国家广电总局审批。
条数和年限:一个省的院线组建最多不超过三条。以签约形式组合的院线,签约期不少于三年(含三年)。一个影院只能加入一家院线。签约期满后,可以重新进行选择。
由以上规定可以看出,当时推行的“院线制”,是以若干影院为依托,以资本或供片为纽带,由一个发行主体和若干影院组合形成,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院线公司可以是影院与影院的联合,也可以是发行公司、制片公司与影院的联合。当时条件下,可以组建以资产为纽带的紧密型院线,也可以组建以供片签约为主的松散型的院线。以供片签约为主的院线,大致相当于国外的theatrical circuit,即“参加影片循环演出的影院”,它们组成了影片发行的网络。规定一个省最多不超过三条院线,一定程度上也是出于对当地电影公司利益的保护。
(4)加强对国产影片发行放映的考核。对两家进口影片发行公司进行国产影片发行放映年度考核。两家公司下一年度进口分账影片的发行节目数量,将根据上一年度的考核结果确定。对其他发行公司和院线继续实行推荐国产影片考核制度。
院线制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电影制片、发行、放映良性循环和建立有利于优秀国产影片发行放映、占领市场的有效机制。因此不仅对两家进口影片发行公司发行国产影片的业绩要进行考核,对各发行公司、院线发行推荐国产影片的考核也仍然继续执行。这是电影行政部门宏观调控电影市场的重要手段。
(二)中国院线的垄断特性[1]
“院线是电影流通的渠道,甚至是唯一渠道,掌控了院线就等于掌控了票房。” 小成本电影制片人吴若琪认为,院线终端的回报率与两年前的“暴利时代”相比稍有降温,“但仍处于电影业利润的垄断地位。” “ 中国电影产业链的利润比还基本维持着制作、发行、放映40:10:50 的比例,现在这个比例还在更多往院线上倾斜,因为院线逐渐参与制作和发行,几乎控制了全产业链。”吴若琪说。在电影业,“二八规律”众所周知——20% 的电影赚了80% 的钱,80%的电影分食剩下20% 的钱。“在整个产业链上,影院控制了最终话语权,并获得了最高的利润分成,但影院的整体经营情况仍然遵循了‘二八定律’,排名前10 位的院线,占据了票房收入的80%。剩下的影院生存艰难。”吴若琪说。“从去年开始,这种垄断到了特别强势的程度,随着院线越来越强大,他们利用政策的漏洞,比如许诺重金,把最著名的导演和演员都拉过来(垄断放映他们的作品),就斩断了资源,那些更新锐的、有想法的导演和演员就出不来(作品无法放映),会被扼杀掉。”青年导演檀冰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认为,院线的话语权已经渗透到电影制作领域。
所谓“政策的漏洞”指反垄断。“2008 年我国就有了《反垄断法》,但好像一直没用过,美国的反垄断则应用到包括电影在内的各个行业——上世纪20 年代就有案例,很多独立的电影人、发行商状告大公司垄断发行,告了10 年才化解,大制片厂在发行、放映、制作中只能选一样,然后大制片厂几乎都选择了发行。”
“我们现在面临的尴尬局面是基础都没有完善,就要垄断。某一端发展更快,比如院线;但另一端发展很慢,比如创作。”关雅荻说,“ 直到有一天垂直垄断,发放一体化,电影领域就彻底完了,成了几个人的游戏。”“院线开始自己投资拍电影了,他们做资源切换,形成全产业链垄断,最后把电影院做成电视台就可怕了。”
(三)中国电影院线的数量
截止2012年底,全国共有39条城市院线。中国电影院线从2003年至今,数量发化经历了三个起伏阶段:
2003年-2005年,院线数从32条增加到36条,经历了一个小幅上升阶段。
2006年-2008年则经历了3年的整合期,到2009年,电影院线又出现了一次短暂的增长高峰,在随后2010年和2011年,中国电影院线增速回落,稳定在每年增加1条院线的速度。 另据统计,中国农村院线自2008年开始,持续增加。2009年是农村院线激增的一年, 增幅达45.3%,自2010年开始整体增速趋于常态,增速逐年放缓。
到2012年,中国农村电影院线246条,仅比2010年增加6条。以美国为例,整个美国电影市场拥有近4万块银幕,但只有25条主流院线,众多银幕掌握在主要的5大院线,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収展和成熟,院线间整合将愈加频繁,院线数量也会逐渐减少。但是,在短时间看来,伴随着中国影院建设的推进以及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电影院线必然会在初期经历一段数量激增的过程, 但伴随着电影产业的收展越来越趋于成熟,以及市场的优胜劣汰,预计未来3-5年,中国电影院线将经历新一轮大洗牌,总体数量减少至30条以下,甚至更少。
[1]《中国经济周刊》:“掌控了院线就掌控了票房——电影院线爱上了‘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