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2015-01-14 09:35:35)
标签:
it |
分类: 专题讲座 |
溧阳市南渡中心小学 朱春雷
微程是当今教研的一个比较热门的一个新生事物, 2009年起源于美国,以其互动性和参与性强、信息传播速度快的特点而闻名。微课的概念,目前主要是指以帮助学生解疑释惑为目的,以视频为主要载体,以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为主要形式,在较短的时间内讲解一个切口较小的知识点、考题、题型、方法等内容的教学过程。“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1)教学时间较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程例”。
(2)教学内容较少: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程堂”。
(3)资源容量较小: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4)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资源使用方便。“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这使得“微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可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学业水平。
二、如何制作“微课”?
微课的制作既需要对内容的精准设计,也需要一定的课件制作、视频制作等技术。归根结底,对内容的设计是根本,课件及视频制作是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既然是微课,就必须要精选课题内容,要对教学内容适当取舍。对于一节完整的微课来说,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切入课题要新颖、迅速。由于微课的时间限制,就要求切入课题迅速,并且能够吸引学生。可以设置一个题目或悬念引入课题,也可以开门见山进入课题。不管采用哪种方法,哪个途径,都要求切入题目的方法、途径引人注目,力求新颖的同时,更要求与主题目的关联紧凑,迅速切题。
其次,讲授线索要明亮醒目。在微课的讲授中,要求线索清晰、主题突出,任何旁逸斜出无关紧要的内容都应大胆删减。
最后,收尾要快捷。微课的结尾要注重学科方法和规律的总结,语言不要拖泥带水,应干脆利落。
总体来说,无论是内容设计还是方法点拨,微课都要力求创新,应有独到和出彩之处。
关于视频的录制主要有3种形式,最传统的模式就是在录播室,借助电子白板和摄像机,将所讲内容录成微课,这种形式效果很好,但是受空间和硬件设施的限制较大。
比较简单易行的就是借助录屏软件,只需要再加一个音频设备和摄像头,就可以在办公室或家中进行操作,这是目前最为普及的方式。
当然还有一种,就是通过手机录制的形式进行,一些比较简单的不需要课件播放的微课,就可以通过在纸上手写用手机录制下来。这种模式相对更为便捷,但是效果可能会差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