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轼《庐山烟雨》的三重境界

(2019-06-10 18:51:15)
标签:

杂谈

苏轼《庐山烟雨》的三重境界

苏轼在临终前写给儿子的一首《庐山烟雨》,全诗言简意赅,富含哲理,短短28个字道尽人生三大境界。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
《庐山烟雨》北宋.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
庐山烟雨浙江潮。
此时64岁的苏轼已不再意气风发,经过数次被贬,一生坎坷,此时的他已是风烛老人,多年参禅的他对于人生也有了更深的感悟。全诗的大意是:庐山的烟雨、钱塘江的潮汐,都是值得一看之景,要是此生不去,定是会遗憾终身的。可当真的到了庐山下、钱塘江前,看到这烟雨蒙蒙、潮水涌动,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触,到了最后它们只是庐山烟雨浙江潮。
这首七绝初读会觉得有些奇怪,共四句,第一句和最后一句一模一样,其实这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全诗化用的是禅宗史书《五灯会元》中的禅语,这是杭州灵隐寺高僧普济编写的一本禅集。在诗中高僧将人生分成三大境界:第一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第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其三,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诗人将如此高深的禅语,用通俗易懂的诗句描述出来。“庐山烟雨”和“浙江潮”分别是山和水,在去之前人们被这山水吸引,为的不过是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此时的山不过就是山,水不过就是水,这是第一境。
久而久之,这份一定要前往的心愿就成了一份执念,等到了山水前,这山和水早就不是自然的山水,不过是一份执念的达成。这时候人或许会有得到后的满足,或许会有现象和想象不一的失望,种种思绪让人们失去了欣赏山水的初心,这就是第二种境界。对于多数人来说,只能达到这种境界。
最后一境,是返璞归真。在经历了人生种种,看淡执念后,再以纯净的初心去看待这山山水水,心中再无杂念时,这山水又回到了它们本来的面目。苏轼这种临终绝笔,没有他一贯的豪放之气,也没有其擅长的婉约之风,如轻声细语般娓娓道来,却写尽了人生真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端午出游(一)
后一篇:端午出游(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