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案
(2014-03-12 12:57:16)
标签:
文化 |
分类: 学案汇集 |
《大学》学案
【学习目标】
1、
2、理解《大学》“三纲”“八目”的逻辑关系,分析递进论证的内容与效果。
3、积累文言词句,把握文意。
第一学时
一、知识积累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2.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B.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3、《大学》的主体是 : 三纲:
二、自学交流探究第1-2段
第一段:大学“三纲八目”的追求。
1、解释加点词
⑨此之谓自谦
①
②
③
※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也能严格的要求自己,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情。《辞源》中解释到: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海》中作这样的解释:“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
※暗室不欺
春秋时期,卫国贤臣蘧(qú)伯玉一贯遵守朝中礼制,夜间乘车经过卫灵公的宫殿前,按照朝中礼制得下马车步行。他从来就不因夜晚没人看见而不遵守宫廷礼节,卫灵公因此十分器重他,并经常在朝会上夸他“暗室不欺”。
第二学时
一、整体感知
第三段:诚意之后是正心。 第四段:修身的关键是克服感情上的偏私。
第五段:治国必先齐家。
二、基础知识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义
(1)忿懥(zhì):
(3)莫知其苗之硕
(5)上老老而民兴孝。
(7)悌(ti):
(11)而能喻诸人者
2、翻译句子
(1)、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2)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
(3)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
三、问题研讨
1.“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要达到身修,需经过哪些步骤?
2.《大学》的论述可谓“微言大义”,精微的言辞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些深刻的道理,对现代人也是很有作用的。请以“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为例进行分析。
第三学时
【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实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C.其机如此
A.上恤孤而民不倍
C.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A.未之有也
B.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C.此所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D.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
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A.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B.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C.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D.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全不属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8.下列有关课文中节选内容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A.《大学》是修身治人的儒家规则,它建议人之追求与建屋相似,须先打好基础,才能按致知、格物、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完成个人追求。
B.《大学》中提倡“君子必先慎其独也”,指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容易犯错误,做人必须表里如一,所以应该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能遵守道德规范,才算是君子之行。
C.
D.儒学的进修阶梯由内向外展开,这里是中间过渡的一环。在此之前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在个体自身进行,在此之后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开始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家庭走向社会,从独善其身转向兼善天下。当然,其程序仍然是由内逐步外推:首先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家庭和家族,然后才依次是国家、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