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故都的秋》导学案  教师版

(2013-03-11 14:12:55)
分类: 学案汇集

《故都的秋》导学案  教师版

第一学时

三、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混混沌沌(     潭柘寺(     )房檩(     一椽破屋(  

普陀山(      散文钞(     橄榄(     )廿四桥(    着衣(              

椭圆(        槐树(      扫帚(    )蟋蟀(     嘶叫(     

房檩(       平仄(     )譬如(     颓废(    )鲈鱼(    

 四、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落寞:冷落;寂寞
(2)
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著:同,穿
(3)
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已:抑制
(4)
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秋士:古代那些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读书人。
(5)
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永:长久

五、整体感知课文

1、文题中故都指的就是当时的北平,为什么不直接以北平的秋为题?
分析:故都有落寞沧桑之意,无比眷恋之情;故都更有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沧桑感。

2、本文可分为几部分?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作具体分析。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为总分总的结构。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无限向往和深深眷念;中间主体部分又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来描述故都的清秋景象: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 按照”“”“悲凉的特点,逐一描绘故都的自然风物,共有五种景况:清晨小院、落蕊轻扫、秋蝉残声、闲话秋雨和佳日胜果;议论部分从说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故都之秋,插入了古今中外写秋诗文的说明,与自然气息之外,又再添一层文化气息,与故都的秋中的字暗合。整篇文章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间部分充分展开,酣畅淋漓。

第二学时

【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明确:这两段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作者对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写出了北国之秋的”“”“悲凉的特点,并用江南之秋的慢、湿、淡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2、明确:从3--11自然段。画面一 :庭院静观(破屋秋色),画面二:槐树落蕊(街头落蕊),画面三:秋蝉残鸣,画面四:闲话秋凉(第6—10段),画面五:清秋佳果

3、明确: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 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啊!) 情感:向往、迷恋、眷恋

4  明确:这一段采用议论,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中国文人最突出,而秋“深味”非在中国北方莫属,这其实还是为了突出“故都之秋”。这就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

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