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人郑频:篆刻至上

标签:
杂谈 |
玉环有个郑频,从小喜爱篆刻,早期为了篆刻辞职下海,2010年成为我市第一个西泠印社成员。冲着他的才华,玉环县文广新局专门腾出了一个副局长办公室,设立工作室,县里还为他专门出资30万元。省文化厅有关人士说,这样的待遇,在浙江还是头一回听说—— 郑频,41岁,玉环人,研究篆刻20余年,以入古出新、高古典雅的风格,得到书法界人士的高度肯定。其作品在第三届中国兰亭奖艺术展入展,获第六届全国篆刻艺术展三等奖、第七届全浙书法大展银奖、省第二届第三届篆刻大展金奖等,曾被《中国书法》杂志社评为全国书法十大新人,是我省篆刻界近5年获得成果最多的篆刻家之一。 自幼结缘篆刻 在沙滩上,一盏煤油灯,一坐大半天。这就是孩童时期的郑频。 郑频说,坐在沙滩上,并不是玩耍,而是一笔一画练书法。那年,他才8岁。 郑频的书法,是父亲和小学校长启蒙的。其实,懵懂的他,也不知道练书法为了啥,但就是打心眼喜欢。 “反正闹着玩。”郑频说,他真正接触篆刻,是在初中。“看别人书法中几方大红印章,特别显眼,就刻上一个,让自己的书法成为真正的‘作品’。” 第一个印章,郑频就刻在文旦树枝上。为展示“成果”,他把自己刻的章,印在周记本上。语文老师写了个“给力”的评语:虽然我看不懂你刻的是什么,但这东西一定是有用的。 这个评语给了郑频很大的动力。之后,郑频在报上开始“集印”,只要有篆刻,他就剪起来收藏。 但真正让郑频进入“篆刻世界”的,是玉环石榴印社的陈继民和谢保平。“这两位印社老社长,给了我一个新天地。”郑频说。曾一度时期,郑频每周都往玉城跑,让陈继民指点习作。从那时开始,郑频才认识到什么叫篆刻。 “我以前都刻在木头上,后来才在石头上刻。”为找到适合篆刻的石头,17岁的郑频,曾孤身一人前往苏州找石头。 初中毕业后,郑频利用暑假,参加省书法家协会举办的篆刻培训班。后来,他考入临海市美术学校,开始系统学习美术。 美校3年,给郑频打下扎实基础,也为之后的篆刻艺术创作注入了新活力。 1986年,石榴印社成立3周年展览,郑频的“处女作”首次亮相。在美校期间,他还成立校篆刻研究会,并有篆刻在市书法篆刻比赛获第一名。 毕业后,郑频被分配到玉环越剧团,负责设计布景的工作。后来,又在玉环车站干了8年。 下海5年为篆刻 说起篆刻,郑频的执迷程度令人惊讶。 2006年,正当他人生事业达到顶峰之时,郑频做了一个大胆但令人不解的决定:辞去车站站长职务,全身心下海搞篆刻。 这一搞,就是整整5年。 “板凳要坐十年冷,我还不够。”郑频说。但在许多人眼里,他玩篆刻,是玩疯狂了。 “用艺痴来形容他,也不为过。”这是石榴印社社长张华飚对他的评价。 郑频说,篆刻是一门高深的学问。篆者,以中国古文字、古典文学、书法艺术为骨。刻者,乃雕琢之技法。篆与刻的完美结合,就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是印人追求的至高境界。 这种境界,郑频求索了20多年。 下海5年里,郑频重点研究的是金文。金文也叫钟鼎文,上承甲骨文,下启秦代小篆,流传书迹多刻于钟鼎之上,所较甲骨文,更能保存书写原迹。 “之所以选金文作研究重点,是因金文是古文字的起源,是最自然、最纯朴的。”郑频说,源头的东西,最质朴、最美。 在篆刻技法与流派上,郑频把古玺作为主攻方向。古玺是先秦印章通称,现能看到的大多是战国古玺。 “取法古玺,突出个性很难。”郑频在取法古玺同时,另辟途径,借鉴了其他流派,经过多年不懈钻研,最终脱颖而出,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在篆刻中,一般印人都采用切刀或冲刀,郑频却惯用握刀法。在西泠考场,评委看到郑频独特的握刀法,都感到奇怪。郑频说,握刀法可让线条更挺拔,这也是他多年悟出的。 “有思想,有深度。”看了郑频的篆刻作品后,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索给予了充分肯定。 成为西泠印社全球“海选”新社员 2010年11月10日,对郑频来说,永生铭记。这一天,他在西泠印社第四届全球“海选”大赛活动中脱颖而出,取得大赛第二名的好成绩,被誉为“天下第一名社”的西泠印社吸收为新社员。 西泠印社创建于1904年,经百年传承,融诗、书、画、印为一体,是我国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大的学术团体,在国际印学界也享有极为崇高的学术地位。由于西泠印社入社资格极为严格,目前仅有社员379人,篆刻书画界人士无不以成为西泠社员作为奋斗目标。 “在不到400席的社员中,玉环青年印人郑频占据一席,意义重大。”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王波说。的确,在台州本土,郑频是第一位进入西泠印社中人。 “加入西泠印社,是我们台州一代又一代印人的梦想。”王波说,西泠印社选拔考核条件极为严苛,比过去的科举考试有过之而无不及,“郑频能入西泠印社,不容易。” 几年前,郑频曾参加过西泠印社考试,成绩均在10名以外。 2010年,在西泠“风雅颂”大型系列活动中,西泠印社国际篆刻选拔赛暨第七届篆刻艺术评展是参与人数最多、地域覆盖最广、持续时间最长、规模影响最大的核心项目,共有1411位篆刻作者参赛,涵盖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以及日本、韩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历经社内外专家初评、复评、终评层层选拔,共评出入展作品413件、入选作品272件,有50位作者荣获优秀奖,郑频在获奖作者中排名前十强。 “当时,接到十强通知,着实感到意外。”郑频说,此后一个月,他没刻过一方印,拼命读书。 “西泠选拔,对文化底蕴的要求相当高,除篆刻创作考核外,看书、读书是最重要的。”郑频说,按照西泠印社标准,“十强”作者要通过现场专业创作和文化素质测试,经社长会议综合评估与审议,将其中5位优胜者吸收为西泠印社新社员。 现场考试在11月10日举行,上午考篆刻专业内容。篆刻要求创作印章一方,风格任意,朱白文不限,边款不少于30字,并钤盖印蜕,不必拓边款。文字内容在“惟印是求”与“斯文在兹”中选其一。书法考试内容为篆书对联与不限书体书法各一副。这些考核都需要平时积累。 下午考两道论述题,时间一小时,考试题目之一是“在学习篆刻的实践过程中,篆刻流派或特定艺术形式风格(如古玺、瓦当、封泥等)对你有什么样的影响?请具体陈述你对它的认识和创作中的体会”;第二道题则是“请联系你对印学史的认识(提取出某一断代或流派),表述你对篆刻‘传古’与‘开新’的理解”。 郑频说,论述题涵盖范围极广,是对文字学、金石学、印学史、西泠印社发展史等的综合考核,同时考核印人对篆刻继承与创新的理解,对“字外功”要求极高。 当天,郑频以第二名的成绩胜出。 “作为印人,除在专业创作上有鲜明风格外,还须有深厚文化功底和理论基础。”郑频对“字外功”深有感触。 一印一世界,一篆一人生。在郑频醉心篆刻同时,利用新媒介,推广篆刻艺术,热心社会公益。他连续三届担任全国网络书法大赛事评委,与印界同仁一道致力于发现新人。汶川地震发生后,郑频发动石榴印社社员为灾区捐款6000多元。几年来,郑频把自己得意的10余多印章捐给慈善机构,用于爱心助学。 |
作者:张聆听 |
http://s6/middle/946421a1hbbf78946e845&690
玉环有个郑频,从小喜爱篆刻,早期为了篆刻辞职下海,2010年成为我市第一个西泠印社成员。冲着他的才华,玉环县文广新局专门腾出了一个副局长办公室,设立工作室,县里还为他专门出资30万元。省文化厅有关人士说,这样的待遇,在浙江还是头一回听说——
郑频,41岁,玉环人,研究篆刻20余年,以入古出新、高古典雅的风格,得到书法界人士的高度肯定。其作品在第三届中国兰亭奖艺术展入展,获第六届全国篆刻艺术展三等奖、第七届全浙书法大展银奖、省第二届第三届篆刻大展金奖等,曾被《中国书法》杂志社评为全国书法十大新人,是我省篆刻界近5年获得成果最多的篆刻家之一。
自幼结缘篆刻
在沙滩上,一盏煤油灯,一坐大半天。这就是孩童时期的郑频。
郑频说,坐在沙滩上,并不是玩耍,而是一笔一画练书法。那年,他才8岁。
郑频的书法,是父亲和小学校长启蒙的。其实,懵懂的他,也不知道练书法为了啥,但就是打心眼喜欢。
“反正闹着玩。”郑频说,他真正接触篆刻,是在初中。“看别人书法中几方大红印章,特别显眼,就刻上一个,让自己的书法成为真正的‘作品’。”
第一个印章,郑频就刻在文旦树枝上。为展示“成果”,他把自己刻的章,印在周记本上。语文老师写了个“给力”的评语:虽然我看不懂你刻的是什么,但这东西一定是有用的。
这个评语给了郑频很大的动力。之后,郑频在报上开始“集印”,只要有篆刻,他就剪起来收藏。
但真正让郑频进入“篆刻世界”的,是玉环石榴印社的陈继民和谢保平。“这两位印社老社长,给了我一个新天地。”郑频说。曾一度时期,郑频每周都往玉城跑,让陈继民指点习作。从那时开始,郑频才认识到什么叫篆刻。
“我以前都刻在木头上,后来才在石头上刻。”为找到适合篆刻的石头,17岁的郑频,曾孤身一人前往苏州找石头。
初中毕业后,郑频利用暑假,参加省书法家协会举办的篆刻培训班。后来,他考入临海市美术学校,开始系统学习美术。
美校3年,给郑频打下扎实基础,也为之后的篆刻艺术创作注入了新活力。
1986年,石榴印社成立3周年展览,郑频的“处女作”首次亮相。在美校期间,他还成立校篆刻研究会,并有篆刻在市书法篆刻比赛获第一名。
毕业后,郑频被分配到玉环越剧团,负责设计布景的工作。后来,又在玉环车站干了8年。
下海5年为篆刻
说起篆刻,郑频的执迷程度令人惊讶。
2006年,正当他人生事业达到顶峰之时,郑频做了一个大胆但令人不解的决定:辞去车站站长职务,全身心下海搞篆刻。
这一搞,就是整整5年。
“板凳要坐十年冷,我还不够。”郑频说。但在许多人眼里,他玩篆刻,是玩疯狂了。
“用艺痴来形容他,也不为过。”这是石榴印社社长张华飚对他的评价。
郑频说,篆刻是一门高深的学问。篆者,以中国古文字、古典文学、书法艺术为骨。刻者,乃雕琢之技法。篆与刻的完美结合,就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是印人追求的至高境界。
这种境界,郑频求索了20多年。
下海5年里,郑频重点研究的是金文。金文也叫钟鼎文,上承甲骨文,下启秦代小篆,流传书迹多刻于钟鼎之上,所较甲骨文,更能保存书写原迹。
“之所以选金文作研究重点,是因金文是古文字的起源,是最自然、最纯朴的。”郑频说,源头的东西,最质朴、最美。
在篆刻技法与流派上,郑频把古玺作为主攻方向。古玺是先秦印章通称,现能看到的大多是战国古玺。
“取法古玺,突出个性很难。”郑频在取法古玺同时,另辟途径,借鉴了其他流派,经过多年不懈钻研,最终脱颖而出,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在篆刻中,一般印人都采用切刀或冲刀,郑频却惯用握刀法。在西泠考场,评委看到郑频独特的握刀法,都感到奇怪。郑频说,握刀法可让线条更挺拔,这也是他多年悟出的。
“有思想,有深度。”看了郑频的篆刻作品后,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索给予了充分肯定。
成为西泠印社全球“海选”新社员
2010年11月10日,对郑频来说,永生铭记。这一天,他在西泠印社第四届全球“海选”大赛活动中脱颖而出,取得大赛第二名的好成绩,被誉为“天下第一名社”的西泠印社吸收为新社员。
西泠印社创建于1904年,经百年传承,融诗、书、画、印为一体,是我国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大的学术团体,在国际印学界也享有极为崇高的学术地位。由于西泠印社入社资格极为严格,目前仅有社员379人,篆刻书画界人士无不以成为西泠社员作为奋斗目标。
“在不到400席的社员中,玉环青年印人郑频占据一席,意义重大。”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王波说。的确,在台州本土,郑频是第一位进入西泠印社中人。
“加入西泠印社,是我们台州一代又一代印人的梦想。”王波说,西泠印社选拔考核条件极为严苛,比过去的科举考试有过之而无不及,“郑频能入西泠印社,不容易。”
几年前,郑频曾参加过西泠印社考试,成绩均在10名以外。
2010年,在西泠“风雅颂”大型系列活动中,西泠印社国际篆刻选拔赛暨第七届篆刻艺术评展是参与人数最多、地域覆盖最广、持续时间最长、规模影响最大的核心项目,共有1411位篆刻作者参赛,涵盖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以及日本、韩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历经社内外专家初评、复评、终评层层选拔,共评出入展作品413件、入选作品272件,有50位作者荣获优秀奖,郑频在获奖作者中排名前十强。
“当时,接到十强通知,着实感到意外。”郑频说,此后一个月,他没刻过一方印,拼命读书。
“西泠选拔,对文化底蕴的要求相当高,除篆刻创作考核外,看书、读书是最重要的。”郑频说,按照西泠印社标准,“十强”作者要通过现场专业创作和文化素质测试,经社长会议综合评估与审议,将其中5位优胜者吸收为西泠印社新社员。
现场考试在11月10日举行,上午考篆刻专业内容。篆刻要求创作印章一方,风格任意,朱白文不限,边款不少于30字,并钤盖印蜕,不必拓边款。文字内容在“惟印是求”与“斯文在兹”中选其一。书法考试内容为篆书对联与不限书体书法各一副。这些考核都需要平时积累。
下午考两道论述题,时间一小时,考试题目之一是“在学习篆刻的实践过程中,篆刻流派或特定艺术形式风格(如古玺、瓦当、封泥等)对你有什么样的影响?请具体陈述你对它的认识和创作中的体会”;第二道题则是“请联系你对印学史的认识(提取出某一断代或流派),表述你对篆刻‘传古’与‘开新’的理解”。
郑频说,论述题涵盖范围极广,是对文字学、金石学、印学史、西泠印社发展史等的综合考核,同时考核印人对篆刻继承与创新的理解,对“字外功”要求极高。
当天,郑频以第二名的成绩胜出。
“作为印人,除在专业创作上有鲜明风格外,还须有深厚文化功底和理论基础。”郑频对“字外功”深有感触。
一印一世界,一篆一人生。在郑频醉心篆刻同时,利用新媒介,推广篆刻艺术,热心社会公益。他连续三届担任全国网络书法大赛事评委,与印界同仁一道致力于发现新人。汶川地震发生后,郑频发动石榴印社社员为灾区捐款6000多元。几年来,郑频把自己得意的10余多印章捐给慈善机构,用于爱心助学。
作者:张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