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位”之美——读孙绍振《文学解读基捶有感
(2019-10-22 15:27:31)| 分类: 读书心得 |
盛夏,酷暑炎炎,心绪不宁,读孙绍振老师的《文学解读基础》,如饮一杯薄荷清茶,沁人心脾。
阅读中我知晓了:对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就是生活”的思考,是生活与美这中间隔着审美;经典的艺术价值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解读它要艺术地解说;用比较二者之间的不同解读作品,解释生活、自然如何变成艺术形象是学习理论的目的;还原法分析形象就是要研究对象和艺术形象上的差异、矛盾……
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孙老师的发现“错位美”,小说中人物心理、情感的“错位”已成为一种规律,“心理错位”的程度与艺术感染力成正比;小说应该从人物之间的心理关系来分析。错位结构在小说创作中运用十分广泛。与其他结构形态相比,错位结构的最大特点在于矛盾对峙的设计。其经常出现三大矛盾,一是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二是物质与精神的失衡,三是欲望与伦理的冲突,驾驭错位结构的基本思维方式则通常是对照与比较、误会与巧合、辩证与开放。《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茨威格以高超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为情而生,为情而困,为情而死的陌生女人形象,这一形象用她的错位人生展现了小说艺术的多元错位:人物和外部环境的错位,人物之间感情的错位以及人物自身实用价值和情感。
幽默的“逻辑错位”。一元逻辑中断,发生概念偷换,在另一个思路上接上了,情感越强烈导滑稽变成幽默,智性递增使幽默成为讽刺。小说《祝福》中人物事件的逻辑错位所带来的张力和美学力量增强了小说悲剧的深刻性,因而使小说更富有精神内涵和审美价值。逻辑思维是小说解读的一种有效途径,以逻辑思维方式解读小说指的是通过文本细读和综合分析,清晰地理解文本逻辑,然后通过质疑、分析、判断和评价,达成与文本的对话,在对话中实现对作品精神内涵的理解、反思和断言。
真善美三种价值的“错位”。传统小说理论真善美三种价值是统一的关系,如《社戏》无论是艺术还是叙事,《社戏》均使我们感受到了一股浓郁的真善美品格。《社戏》中的真善美,是以求真为基础向善的行进;而美则是它达到善的路径。《社戏》的叙述之真、风景之美、人物之善,使作品达到了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而孙绍振老师的小说理论突破了传统小说理论真善美三种价值统一的关系,提出这三种价值应该是一种"错位"关系。错位关系在小说中表现为不同人物情感感知之间的多元"错位"。
作家的观念、情趣、情感、个性是在作者独立的想象力诱导下表现出来的即“描写我心中的印象”。从艺术的角度上讲,情感是非功利、非实用的,与科学矛盾,是拉开距离的。审美价价值和实用价值“错位”。情感价值放在实用价值之上,无穷大时是很美的。这里的情感要是独特的、个人的、不可重复的、深刻的才好。
我在自己平时的学习中还知道了:词语错位之美。词语错位是诗歌语言运用的一个突出特点。它是指诗中词序经常发生倒装和变化,这些倒装与变化并不一定由于诗歌体裁的限制,而是诗人有意为之造成的词语错位,其目的在于通过词语错位追求一种语言效果,唤起相应审美感受。“诗歌的任务不在于要借助语言去做某种理性的说明,而在于通过语言的运用去唤起相应的审美感受。”词语错位,是诗人有意突出某个词语或是句子,唤起读者新的审美感受。这些违反语言常规的“陌生化”语言,一定程度上是引导读者体会诗人艺术匠心的路标。如穆旦《我看》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较多使用了语言陌生化的手法。写春风“揉过”“丰润的青草”,好像人的轻轻揉动而使青草“丰润”起来,“採”字造成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说季节把花朵“燃起”又“吹熄”,虽然看似不合事理但却让读者形象地感受到花朵的自然荣枯,感受到生命的不断变化,语言的陌生化增强了表意的丰富性。
这本书中,还有诸多文学解读的基础知识。如表达感情要带上想象,因为有了想象就有了自由,就更美好了,感情就出来了;经典形象中的想象有两个层面:一个是联想,事物特征引出的联想即相近联想,另一个是在自动化潜在支撑下(或语境支撑)的陌生化….
“错位”之美,美在小说中人物心理、情感的“错位”、美在逻辑“错位”、真善美三种价值的“错位”、词语“错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