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晋江——青阳蔡氏家庙
(2011-11-24 04:21:38)
标签:
杂谈 |
青阳蔡氏家庙 凝聚各处族群血脉亲缘
青阳蔡氏家庙:
每到元宵中秋夜 东西双塔来点灯
中国人重“根”,闽南人尤甚。作为著名的侨胞祖籍地的晋江,晋江人及晋江籍的华侨对“根”的重视,最直接的是表现在对宗祠的情感上。
宗祠文化与姓氏文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座宗祠就是一个姓氏的体现,是当地氏族繁衍生息的见证,也是当地氏族人文历史的承载体。很多时候,宗祠是一个族群的寄托,它能凝聚各处族群的血脉亲缘。
在晋江,大大小小的宗祠成千上万座,其中闻名泉南一带的宗祠数不胜数。如陈埭丁氏宗祠、衙口施氏大宗祠、青阳蔡氏家庙、塘东东蔡家庙、闽台粘氏大宗祠、东石檗谷黄氏宗祠等等,前两者还是“国保”单位。
近期起,《地理》开辟《晋江宗祠》系列,对这些宗祠进行系统地梳理,也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提供一个展示平台。您对我们的这组报道有什么建议,或者要提供线索,请拨打15605001819与记者联系。
联办单位:晋江谱牒研究会
感谢粘良图、蔡金鼎、蔡平分及青阳蔡氏家庙工作人员对本次采访的帮助和支持。
青阳蔡氏家庙位于晋江梅岭街道中部的蔡厝社区。始建于宋熙宁年间,后多次重修。现祠为1989年新建而成,祠堂坐南朝北,为三开间两进砖石木结构的建筑。
闽台蔡氏有不同的支派,其中主要的一支便是青阳蔡氏。据统计,历代从青阳直接分居繁衍到外地及台湾的蔡姓族亲,分居近一百个村落,有“泉南百乡”之称。而青阳蔡氏家庙则成为闽台两地蔡氏主要祖祠之一。
印象
青梅山上建祖祠
晋江市区最繁华之地当推大剧院一带,多数人都知这一带旧时称“五店市”。其实,应为“青阳蔡五店市”。何解?据《西山杂志》记载,青阳蔡氏7世孙5人于唐时在此地开设饮食店5间以方便行人,人称“青阳蔡五店市”,后渐简化。此蔡氏,便是最早开发青阳的姓氏之一。由于开发得早,青阳蔡氏家庙便占据了当时青阳最佳的位置。你若到蔡氏家庙,一抬眼便能见大门对联写着:“温陵山水万重尽收入吾家眼界,青阳烟火千户独此占高峰顶头。”从此对联便可见其处地理位置之佳。
据蔡厝老人会会长蔡金鼎老先生介绍,“青阳”取“青梅山之阳面”的意思,青梅山为青阳最高点,视野开阔,居高临下。更特别的是,青阳蔡氏家庙正对泉州开元寺东西塔,每到元宵中秋夜,东西双塔上高擎的灯火就像祠堂案前的两支烛灯,高亮清风,蔡氏族人对此津津乐道。
蔡氏家庙由门厅、正厅、后堂及二厢房组成,是一座三开间两进的硬山顶砖石木结构仿古建筑,主建筑面积633.50平方米。在闽南,祠堂多以富丽堂皇为基调,蔡氏家庙也不例外。祠堂外墙采用砖石格式,外墙下方为精雕细琢的长方形石板,上层红砖白石相间而砌。屋顶是悬山式燕尾脊,雕塑飞禽走兽,覆盖红筒瓦。凹斗式大门外立着一对圆鼓,正中大门额石匾大书金字“蔡氏家庙”。
移步进祠堂,梁枋间木雕件一如门路精雕细刻,金碧辉煌,水车堵有泥塑彩绘“群仙献寿”“廿四孝图”图案。大厅面阔三间,进深三间,轩敞宏阔,内立称为“孝思堂”的祖宗龛,龛前挂一列祖宗画像。大厅两侧朱红的板壁上有“忠、孝、廉、节”四个大字,字径都有l米高,相传为朱熹的手迹。这四个字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标准,是蔡氏用以勉励后人的祖训。
我们去时,已是傍晚时分。负责照看祠堂的阿姨正提水清洗着门窗地板。红色的地砖虽已铺就多年,在阿姨的洗刷下,却依然红得耀眼。眼前这祠堂建于1989年,不是翻修,而是完完全全的重建。
祠堂不是宋时就建了吗?这是怎么回事呢?
据蔡厝老人会蔡平分老先生说,青阳蔡氏六世蔡常安在宋熙宁年间钦赐进士后,于是回乡建造家庙。元明更替战乱时,家庙废圮,蔡氏十四世于明初重建。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遭倭乱,青阳民居焚毁殆尽,蔡氏家庙亦难逃劫运。而后,蔡氏后人又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重修、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多次重修。那时,青阳蔡氏家庙已具规模,成为泉南一带著名的祠堂。一度成为学校办学所在。1940年9月,日寇出动飞机到晋江狂轰滥炸,由于祠堂位于高处,且学校悬挂旗帜,首当其冲,蔡氏家庙被炸毁,祠宇转眼成一堆瓦砾,只余下西堵残破墙体。
如此近四十年,家庙一直未修,成了海内外蔡氏宗亲的遗憾。1987年,海内外蔡氏宗亲组织“重修青阳蔡氏家庙委员会”,菲律宾族裔踊跃捐资344.5万比索(菲币),新的蔡氏家庙终于于1989年春落成。这才有了我们眼前这座气势恢弘的祠堂。
见证
“母乡”的骄傲
青阳蔡氏家庙内匾额众多,楹联济济。每一块匾额,每一对楹联都内涵极深。你看宗祠内那对楹联:“派分莆阳世居青阳堂揖双阳好就三阳开泰运,裔出周代基肇唐代泽流昭代长绵百代振家声。”寥寥数言,清楚地概括了青阳蔡氏的源流与发展。而梁枋间高悬的“宝谟学士”“父子都督”“文武一品”“国师”“都督”等匾额,则是千年来,蔡氏一族人才辈出的见证。青阳蔡氏家庙是闽南蔡氏的一个“母乡”,分居各地的族裔在登科出仕时都要到这里挂匾,荣宗耀祖,祠堂原有的匾额多达数十方,可惜都在1940年日机轰炸祠堂时被毁了。现今看到的这些匾额、楹联虽为后期复制,却依然是蔡氏族亲的骄傲,是蔡氏家庙作为祖祠,作为“母乡”的骄傲。
青阳蔡氏家庙楹联选登:
将相勋业昭千古
都督枢衡振万邦
此地敞梅山占魁第一
当门排石塔拱秀成双
论德论功论爵,尊尊亲亲,千年公道如见
白唐自宋自今,子子孙孙,一脉忠厚永存
聚族梅山一千余年来唯是青与白不失故山气味
构祠吾市半亩方宅中自为爽而恺却忘近市尘嚣
“育秧田”分衍出世界华人首富
都说蔡厝是“青阳衍派”的“母乡”,这不是随便就能说的。起初,蔡姓开基青阳,不久后,青阳形成“蔡、孙、赵、林、李”五大姓并存,而后,庄姓入住,并逐渐繁衍成青阳第一大姓。盖因庄姓外迁的不如蔡姓来得多。虽然如此,但这些姓氏分衍出去的,却从来不会写“青阳衍派”,只有蔡氏。故而,你若看到“青阳衍派”的郡望,必然来自青阳蔡厝。蔡平分老人说,人们都戏称蔡厝是“育秧田”,农民插秧时,要将育秧田里的秧苗分散到各处田里去,方能长势良好,有更多收获。蔡厝便是如此,一代一代往外繁衍。故而现在蔡厝这个“母乡”的人数并不多,只有一千余人,但从这里分衍出去的却有数十万人之众。
据了解,青阳蔡氏族裔现已遍布国内外,国外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一带,外省较多分布于广东、浙江、江西、江苏、台湾;在闽分布于同安、永春、大田、南安、安溪、莆田、仙游、惠安、金门、泉州、石狮;晋江市则分居深沪、钞坑、型厝、前埔、塘东、东石、瑶厝、陈埭、磁灶、安海,共计繁衍了一百多个村庄。故而,青阳蔡氏也有“泉南百乡”“闽粤大宗”“闽南名姓”之称。
蔡平分老人介绍说,在青阳《蔡氏总谱》里载录着:“自殷以来,吾蔡氏族人迁徙情况是:上蔡———新蔡———下蔡(固始)———济阳———莆阳———青阳”。也就是说,青阳蔡氏系周朝周文王百子中一子的后裔,先世在河南上蔡县,后居济阳郡,所以蔡氏都以济阳为郡望。到了唐代时蔡氏先祖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居莆阳仙游县。而后,蔡用明于唐咸通元年迁居晋江青阳,为青阳蔡氏一世祖,经一千多年繁衍四十余代裔孙。
在青阳蔡氏诸多外衍的族群中,台湾一族是最为耀眼的。不仅仅是因为繁衍人数极多,更因为这一支分衍出许多大名鼎鼎的人物,比如曾被誉为世界华人首富的蔡万霖家族。
据《青阳蔡氏族谱》记载,从清康熙年间开始的三百多年间,青阳蔡厝大批族人迁徙台湾,主要分布于台北、台中、嘉义、鹿港等地,并为开发台湾建有卓著功业。清同治年间,青阳蔡厝四房27代孙蔡清水,迁居台湾牛骂头开基,后裔子孙为纪念其开基始祖,改牛骂头为清水街,即现在的清水镇。同时还有高林房后裔迁居台湾艋的,繁衍生息,堂号“青阳衍派”。今台湾塘东派蔡姓乡亲,就是青阳蔡姓的先辈分居晋江金井塘东村,又繁衍到台湾的。
据蔡平分介绍,迁徙台湾的青阳蔡氏宗亲在开创辉煌基业的同时,仍不忘源流根本,两岸宗亲常有往来。清光绪末年,青阳蔡念川受乡亲委托,前往台湾探望宗亲,住在清水街蔡长岁家中,受到台湾宗亲热情接待并挽留资助,念川在台湾开设洋金店,生意兴旺,建家立业。1942年台湾清水街的蔡谋姜和艋的蔡垂鲟,也专程来青阳认祖会亲,受到祖地乡亲热烈欢迎。
另据统计,自1989年青阳“蔡氏家庙”重修落成以来,台湾族裔前来拜谒的已有数十批。曾被誉为世界华人首富的蔡万霖家族也念念不忘故土。他们说,他们的先祖守意公临终前说的那句话:“记住我们的祖先是泉州南门外的石鼓蔡。”是他们家族至死不忘的。所以,1990年,蔡万霖曾委托其胞弟蔡万德专程来到青阳蔡厝寻根,拜谒蔡氏家庙,受到宗亲们的热烈欢迎;2005年,即蔡万霖过世的第二年,蔡万霖次子蔡宏图即派其驻京、港、沪机构负责人专程来青阳祭祖,并有意捐助故里公益事业;2006年3月,蔡万霖的侄子蔡辰洋偕夫人也来到青阳蔡氏家庙谒祖,并捐献了一万美元。
同一条血脉,同一条根。蔡氏族亲们不仅血脉相连,信仰也是相承的。蔡平分指着蔡厝最著名的石鼓庙告诉我们,当年迁台的蔡氏族裔从青阳石鼓庙分灵顺正大王香火往台奉祀,随着在台蔡氏的发展,顺正大王香火广泛分布于台湾。随着族亲的扩大,更有台湾台中顺福宫、清德宫、永安宫、天后宫,高雄的顺安宫,以及台南的圣母坛、清水镇等多处宫庙,专程组团到青阳石鼓庙进香。血缘、佛缘的相连相承一起见证了两岸蔡氏族亲数百年剪不断的亲情。
宝谟学士与顺正大王
青阳蔡氏聚族而居青阳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作为青阳最早开发的姓氏之一,蔡氏历代人丁兴旺,历代人才辈出。比如蔡次傅、蔡佑、蔡元伟、蔡克廉、蔡侃等等。今天我们来说说蔡次傅。
蔡氏家庙进门处门匾上悬刻“宝谟学士”便是指蔡次傅。蔡次傅为青阳蔡氏第十世祖,字肖说,宋嘉定庚辰(1220年)进士,淳祐初知仙游县,兴学宫,劝农桑,以政绩闻于朝。累迁至宝谟阁大学士、太常少傅。致仕后在青阳建吴市桥四十间,铺石路百七十丈,以利行人。在青阳置有仓库、柴场、船坊、洗马池等,人称其为公卿保。他为人所知,并非因为居于高位,而是他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在青阳民间,以及海外蔡氏庄氏族群间广为盛传的一段反映“庄蔡联婚”美满良缘的佳话,便与其有关。
话说蔡次傅喜文好交,与泉州众多学士都有交情。当时,庄氏的一世祖庄古山因爱青阳五岳山水之秀,经常前往游玩,并被蔡次傅、进士王节等人视为至交,道同志合,常常以文相会。蔡次傅见他读书重义,志尚高远,便促合他与自己的妹妹结为夫妻,从此,也就流传下了“蔡氏十世姑,庄氏一世妈”的故事。
当然,要说起关于蔡次傅的故事,最著名的莫过于他和顺正大王黄志的故事了。在蔡厝,有一香火鼎盛的庙宇名为“石鼓庙”,奉祀顺正府大王公黄志的塑像。相传,黄志年幼时随父母迁居青阳洪塘村,全家靠农耕采桑养蚕度日。黄志从小患有哑疾,不会说话。他的父母便到石鼓庙跟通远王许下心愿,说如果有人能让黄志开口说话,就将黄志送给其人。16岁那年,黄志跟随父母在田里干活,远远看到蔡次傅路过,竟高兴地大喊“蔡大人来了,蔡大人来了”!其父母见状喜极而泣,并遵照许愿,将黄志送给蔡次傅为书童。有一次,蔡次傅发觉黄志脚板下有7根毛,比自己多了4根,认为黄志非等闲之辈,日后定有一番作为,于是提拔他为门客,待如手足。
坊间传说黄志有道术,能驱瓮自行入水,养鹅食草不越界限。仙逝后,人们雕木为神,立庙祀之。其金身立于一口灵井上,脸酱红色,目俯视,慈祥可敬。据石鼓庙《千秋文》记载,黄志立化为神后,多次在民族危难时刻显灵护国庇民,屡受宋代和明代朝廷的褒奖。例如,明崇祯辛未年间(公元1631年),蔡次傅的裔孙蔡侃,奉诏出镇巡抚云贵、建昌、四川,平息贼寇,黄志显化黄旗之号,身骑白马助战,蔡侃班师入朝奏请皇帝敕封黄志为“顺正府大王”,并授以帽袍、靴带、剑印,以旌殊勋。自此,在闽南一带,其香火历来长盛不衰。黄志和蔡次傅的故事,也就随着香火流传了下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