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参老和尚讲楞严经:第九卷(一)

标签:
佛学讲经经文文化修行 |
分类: 藏经阁 |
梦参老和尚讲楞严经:第九卷(一)
【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
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的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不会在欲界了;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为梵众天。六欲天,就是十八天的前六天,想离欲,不能绝对断绝,但是轻,跟人间绝不一样的,他还有欲,所以叫欲界。界是界限的意思。这十八天离开欲染,没有欲的染污,还有色质,还有一个色相,形相的色质。他身形像人色似的,纯白的,貌像童子一样,穿的衣服黄金衣,黄金色的,惟男无女。无女,怎么生?化生。化生色界诸天的人,他那形色非常殊胜,都是化生的。
所以佛跟阿难说,这是讲十八天,讲天界的。最初讲四禅天,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四个禅天。一禅天里头又分,以他欲念的轻重来分。这以下讲天道。前头讲地狱道、讲鬼道,鬼道完了讲人道,人道完了讲天道。楞严经前头说得非常深,后头又把深的从深出浅;又一步一步的从地狱道,从三恶道说起,说到人道,人道完了说天道。现在咱们在说天道。
什么叫欲界?欲界就是以行,主要说男女关系,以身做。欲界上头叫色界,色界是十八天,没有欲染了,但有色质、有形相。色界天的欲染没有了,有色质。色都像什么样?都是童子,身是白银色,穿的黄金衣,只是男性,没有女性,所以叫色界天。以下一个一个讲。佛这是讲天道,现在讲天道。前头讲的是鬼道、讲的人道,现在讲的天道。
先讲天道的四禅天,又名梵天。四禅天为什么叫梵?梵就是清净,清净就是没有欲染,没有欲染而又清净。没有欲染的四禅天,都叫离欲境界。四禅天的每一禅又分,初禅分三天,还讲世间相,有怎么样生天的,怎么样到达禅天的,是离欲的关系。如果不假禅定,没有禅定,没有智慧。慧由定生起的,主要是显示不修楞严定,无漏的静慧生不起,不能出世间。真正的智慧是静虑下来,要行六种行,厌离欲界是苦、是粗、是障碍,求色界,希望生色界,色界是净、是妙、是离。一个苦、粗、障,一个净、妙、离,这就是分他的层次了。但执你的身体,没有欲的动作,但是心里要没有思想才行。所以天层次的高低是欲念的轻和不轻,欲念轻生的天道愈高,欲念粗,乃至于降生到人间,都以欲界的习气来定你天界的高低。修道证阿罗汉果也如是,一个是现行,一个是习气。如果现行断了,那你就入了禅定了。
【欲习既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如是一类,名梵辅天。】
欲习若除了,离欲心就现出来了,清净心就现出来了,任何戒律你都不会违犯的。“欲习既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顺”,那持戒才能清净的。“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德就是所得。一般的讲德,道德,行道于心。你修道修到心有所得,这个叫德。梵德,梵是清净的意思。能行梵德,能行清净才有所得。这一天叫梵辅天。欲界的淫习降伏住了、除掉了,离欲的心清净了、显现了。
【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
持戒一定有智慧相俱的,没有智慧持不了戒,没有戒生不出智慧来,这两个是相辅相成的。为什么佛一出家就给我们制,乃至于你归依佛门,你得受个三归。三归是戒,归依佛了,就不能再归依天魔外道了,这就是叫戒。你一入佛门,“杀、盗、淫、妄、酒”一定得戒除。你如果是有了智慧,你在“行、住、坐、卧”之间,你所现的威仪都不缺的。持戒得有智慧的人,没智慧你持不了戒,他会犯的。持戒能生定,定能生慧,所以戒定慧称为三无漏学。有了三无漏学,你身心才妙圆,威仪才不缺。身心妙圆,威仪不缺,哪里来的?清净净戒。悟是心里得,你没有智慧,你心里能得到吗?明跟悟,明是明白了,明白了就叫开悟,开了悟才能明白,这两个是分不开的。生梵天,大梵天王不光是福报,得有智慧。大多数的大梵天王都是菩萨寄位的,化度众生的,能统率梵众。
咱们从地狱讲到梵天,梵天一定是清净的,但是天人也得修菩萨行,也得修道。这里并没说梵天生的都是佛弟子,不是梵天天人都是佛弟子,不是的,形容。你必须执你的身体,身体才能摄到你的心理;你不执身,你心摄不好的。例如我们到了寺庙里去,你看我们寺庙的这些师父们,他们的执身清净,他才开智慧。净,净能生慧。这个“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这讲天的。讲究凡夫是从低处起,讲究天人是从梵天起,从六欲天断欲而来生,纯粹是以欲,欲念轻天的层次高,生到梵天,纯粹清净。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苦恼,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现在讲禅天,讲天上,六欲天过了,四禅天的初禅。因为他没有诸苦恼了,所以叫胜流。因为没有苦恼的逼迫,所以叫胜流。他们所修行的都是从十善业,说不上修行,不是真三摩地。这个三摩地跟成道说三摩地不同,只是他持戒的心清净,在欲界里头,一切的漏落不能动,所以叫初禅。禅者,禅定的意思。在佛所说的九地当中,这是第二地离生喜乐地,对于一切欲界的恶趣众生来说,他们是清净的。所以说此三胜流一切苦恼所不能逼,没有苦恼的逼迫。虽然不是真正的正修,不是真三摩地,但是他清净心中诸漏不动。不动的意思,证明他有了定力。欲界所有一切漏他们心不动摇,有了定力了。这地的天人他们叫离生喜乐地,离了欲界的一切恶趣的受生,得了初禅的清净喜乐,这叫离生喜乐。
【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圆满梵行,澄心不动,寂湛生光。如是一类,名少光天。】
这是二禅的三天,叫少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这三天他们没有忧愁、没有苦恼。梵者,就是清净义。其次的梵天,二禅的三天。这个天所有的梵人,清净的天人他们都圆满梵行,心里头澄净不动。这是约天说的,不是约圣人说的。寂湛生光,如是这一类的众生,叫少光天。比上一天的定力要增胜得多,定深发光,所以叫少光天。有定力了,发出光明,这个天的天人心里头能够澄净而不动。澄净,那水一点波浪没有,形容词!那水静下来,静下来水能照人面,你在那个水能照到你的面。这类的天上众生叫少光天。这里头一天一天的解释。
【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
天人随他生的环境而能有光明,又者依他修定的定力增明,若身若心都有光明,展转相然。光光,就指着心光身光能够照耀无尽,映十方界。这个十方界指的是天的那个界,这个十方界可不是三千大千世界的十方界。只是一个小千,不是大千。小千世界的十方,能照这个十方界。他所居处这个天的境界相像琉璃一样的,能够天上自然的生光,叫天光,天光的光光相照。这个十方界指着它小千世界的十方,不是大千世界的十方,所以叫无量光天。其次是光音天。
【吸持圆光,成就教体,发化清净,应用无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
吸持就是执持的意思。吸持圆光,就是这个天的体以圆光为体,光明交映。到这个地方深入一层了,比前天的天光明又深入了,所以叫光音天。此天它的教体以光明代替它的语言,那些音声是表语言的。他以梵行为他的修行,代其言宣他的教化(作佛事),变化都是清净的。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忧悬,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忧悬,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粗漏已伏,这是二禅天的境界相,名为二禅天。因为他胜于欲界,又胜于初禅。所谓三胜流,就是到三地的胜。所不能逼,一切的忧悲苦恼不受这个逼迫性。虽然不是真定,不是正修,他把粗漏降伏住了。这叫二禅天的境界相。
【阿难!如是天人,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如是一类,名少净天。】
二禅进入三禅,三禅名为乐俱。因为他的定力使他的身心都能快乐,发生俱乐。二禅是有乐,三禅是俱乐。如是的天人,这一天的天人他的圆满的光明成就了音声。圆光成音,就是圆满的光明,光即是声,光中有声音,就是他这一天的教体,音声所发出来音都是说一种妙理。这一天的天人依这个妙理变成他修行的行为,能够生起一切清净的快乐,恬然净静,安静的。寂灭乐是什么意思?就是他定的心生出一种清安,清安就产生快乐。像我们人类躁动,一天动,动就不安,跟这个天人比,他们已经能够安静快乐下来了。
【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
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类,就是这一天,名无量净天。前头的净空现前能够达到灭的境界,身心不为境转,定力深了。有定的人不为外头境转,所以叫净空现前。清净的境界一点躁动没有,身心能够轻安得寂灭乐,所以叫无量净天。
【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托现前,归寂灭乐。如是一类,名遍净天。】
因为前天的定力辗转增胜,他所受的报身跟他的心身心一体,虚寂,因此这一天净德成就了;只是这个天,这个天的净德成就了。他所有的接触一切境界相全是清净净乐的,所以这一天叫遍净天。
【阿难!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虽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
这三天叫三胜流,安稳快乐。阿难,此三胜流,具大随顺,安稳跟喜乐结合到一体,所以叫无量乐,得无量乐,虽非正得真三摩地,但是没有得到定。真三摩地是菩萨,真三摩地是真正的定力,那是断了疑惑的。他在降伏,能把惑降伏,而不是断,没成圣果,天人的乐。安稳心中,欢喜毕具,这叫三禅天。
【阿难!复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尽,乐非常住,久必坏生。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相灭,净福性生。如是一类,名福生天。】
阿难,复次天人;这以下讲四禅天,三禅天进升到第四禅天,四禅天身心一点逼苦都没有了。苦因尽了,当然就没有苦果了。但是这个不长久的,不是常住的,久必坏生,定久了,坏生起了。久必坏生,坏是什么?指着苦说的,生出苦来了。这个苦乐的二心,一个苦心所,一个乐心所,二心俱舍。二心苦乐相的粗重相,不是细相,粗重相降伏不起,就是舍掉了,所以叫俱时顿舍。苦因已尽,乐非常住,久必坏生,这两种心,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的相、苦的相、乐的相都灭除了,就是灭除坏相,一坏,苦就生出来了。坏相灭除,苦不再生了,所以这叫福生天。寿命好长呢?一百二十五大劫,身长一百二十五由旬。咱们讲过了,一由旬最少最少四十华里,一百二十五由旬这人高大的,咱们是看不见的。
【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如是一类,名福爱天。】
四禅的九天,前头讲的福生天,这个讲的第二天的福爱天。
【阿难!从是天中,有二歧路,若于先心,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
这个天中(就是福爱天中)有二条路,一者是直往的广果天,一种是迂僻道,趣向无想天;广果天、无想天,这一天有二歧路,可以去两个天。但是此天中福德圆明,修证而住,如是这一类的就叫广果天。广果天就说他的福德广大,而感到生这个天之果,五百大劫的寿命,身长五百由旬,“水、火、风”三灾都不能到,这一天不受三灾之苦。天上这些个灾难,这一天之前要受三灾的,苦难的时候也随着受苦。
【若于先心,双厌苦乐,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初半劫灭,后半劫生。如是一类,名无想天。】
若于先心,双厌苦乐。一个厌苦的心,还一个厌乐的心,双厌就是苦乐都厌烦。我们一般的人厌苦得乐,此一天的天人乐也不想得,厌烦,双厌苦乐,舍苦舍乐。精研,就是修行舍苦舍乐。这个修行的力度不断,达到身心俱灭,苦乐皆没有。谁来受苦受乐?身心。心虑灰凝,不动了,没有苦乐的想法,没有苦乐的要求。他经五百劫,这个时间很长,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若能发明不生灭,那就成道了。
他不能发明不生灭,还是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初半劫灭,后半劫生。如是一类,名为无想天。无想天,他不能够生灭性尽,就是身心不能俱灭,舍定又要舍心,跟空成为一体。身心俱泯,就是他的思想上头缘虑念头没有了。缘虑,咱们都是缘虑心。到这一天,他缘虑念头都没有了。
【阿难!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虽非无为,真不动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四禅天又名四胜流。从欲界诸天到三禅天,这就是一切世间的诸天。在欲界诸天为苦乐所动,欲界诸天的天人天帝都被苦乐所动。一生到禅天,初禅苦乐就没有了,不逼。二禅忧悬不逼,苦不能动。三禅得无量乐,不为苦动,尚有乐动,乐还是动。到四禅天,苦乐双亡,所以诸苦乐境不能动。为什么?功用纯熟了。四禅天的定力深了,定力纯熟了,所以才不动。
【阿难!此中复有,五不还天,于下界中,九品习气,俱时灭尽,苦乐双亡,下无卜居,故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
佛又跟阿难说,“阿难,此中复有”,这个天界上头还有个五不还天。五不还天,这个天人境界相是什么思想情况?下界诸天的习气他都灭了。到五不还天天人的境界相苦乐双亡,苦乐皆舍了,无苦无乐。这个五不还天还在四禅天之内。不还,不是指着天人说的,说三果圣人(证得三果的人)他寄居在五不还天,就是寄居在四禅天之中,这个三果圣人不再下界受生了,所叫五不还天。因为他下界的九品思惑,都以惑来说的;在欲界当中有九品思惑的习气,惑虽然断尽了,习气还没有除掉,得把习气也断尽了。因为九品思惑的习气要断尽了,才能证得三果的圣位。证得三果圣位的这些圣人,不到欲界来受生了,再不到六欲天来受生。
这个思惑指着什么?这个习气指着什么?就是思惑的习气,“贪、瞋、痴、慢”粗惑断了,与惑俱生的还有一些个习气,就是思惑的种子。咱们学法相的时候,这叫八十一品思惑,九地,九九八十一。在五趣杂居地中有九品,九品分上、中、下,上、中、下每一品又分三品,又有上、中、下,就叫三地,五趣杂居地九品的思惑。这明一切修道的、成就的、断惑的,虽然寄居四禅天;四禅天是伏惑,天人是伏惑,寄居四禅天的圣人是断惑;到此地苦乐双亡,就是断了欲界的九品惑尽。惑尽了,就再不受生了。这是圣人寄居在这个四禅天的,四禅天没有天人,有一部分是圣人寄居这个天的。
【阿难!苦乐两灭,斗心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
所以阿难,苦乐两灭,斗心不交。这又四禅天往上进一天,就是无烦天。苦乐两灭,斗心不交,如是一类,名为无烦天。苦乐两灭就是双亡了。斗心,一个欣求心,一个厌离心,就是这两个心。这两个心厌离,跟这一切的苦乐做斗。欣厌,一个求,一个厌,欣就是求,厌就是离,这两个互相斗。但是这个斗心息灭了,苦也好,乐也好,因为没有苦乐思想了。厌苦欣乐,这两个心互相的交争。到此地的天人,他这两个心不交了。不交了就不争了,所以没烦恼了,无烦。这两个心争的时候,热就恼就烦。没有热恼了,烦心不生,清凉了就没热恼了。
【机括独行,研交无地。如是一类,名无热天。】
这一天就四句话,更简单了。发动之机是什么?念头,起心动念,就叫研交无地。念的收、念的起就是一念,舍念清净,把念头都舍了。有念,念就是思惟,一起念就产生热能,无念就无热。烦恼就叫热,一生烦恼,心里发烦,身上就发热。无烦就无热,烦没有了,热也没有了,所以这一天叫无热天。其次是善见天。
【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象,一切沉垢。如是一类,名善见天。】
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象,一切沉垢沉没下去了,名为善见天。这个是指静虑说的,思想不考虑什么问题,因为这个天天人跟四禅天的见解是一样的。十方世界,这个指的大千世界的十方。妙见,指着天眼通,这是修得,不是报得。天人是报得,但是此一天的圣人是修得的。
因为报得的是十三天,这天这个圣人(就是三果圣人)他是修得的。圆指着大千世界,澄是清净明朗的意思,没有尘象,就是内心跟外界的境界相隔离了,障碍不能障了,所以没有沉垢。内心的留滞没有了,就叫澄。妙见,无有障碍的见。如是一类,名善见天。体净用周,都是善的。这一天的天人寿命四千大劫,身高四千由旬。一由旬四十里,那你乘去吧!
【精见现前,陶铸无碍。如是一类,名善现天。】
善见、善现略有不同。前头善见天精妙的见现前了,他能见的体清净,见的用周遍,一切无碍。陶铸无碍,就像烧瓦片的、烧陶器的那师父能够铸金像、铸陶像,形容这一天定的力量跟那铸陶器的师父一样,随他心之所在,想塑个什么相,拿那个泥巴就能捏个什么相;形容这一天他的精见圆明现前了,所以叫善现天。
【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
这个特别是群几,就是你念头起处。一动,那个念头的起处很微细的,形容究竟群几。穷色性性,这个性的体已经空了,没有边际了,穷色性了,色性不存在了,达到一切色性的性体就没有边际。所以才色究竟了,这就是色究竟天。穷色性性的体性,前头这个性是色性,后头这个性是性的体性。因为一切色依空现,有相的都依无相现。空性给一切色性作体,一切的色(有形有相的色)是依着空性而建立的。一切的形相到此皆不现了,就是境界全空,没有任何境界相,色究竟空。如是一类,名为色究竟天,色都究竟了。色界诸天到此顶点。咱们经常说一切的色究竟天,这一层一层的,本来该说十八层,再进入无色界天了。这是色究竟天的成就了。
【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
五不还天跟四禅天的天王,乃至四禅天所有的外道,跟他们都有隔离了;隔离就是断绝了。不能知见,四禅天有漏的凡夫见不到的,因为那些个只能伏惑。五不还天,不还于天道,不还于人间,都是无漏圣人。咱们说那些圣人所寄的诸天,都寄在五不还天。五不还天跟那些个天不一样,这是断惑的,那些天人还要随惑流转的,所以叫不还天。这个不还天跟四禅天、跟那些天王不一样,他不能知见,就是不能了解。因为在世间上,在人间深山旷野,有些圣人在那深山旷野修道,那些阿罗汉,世间人能见得到吗?见不到的,世间人去不到的,形容词。到这做结束了。
【阿难!是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色界。】
阿难,是十八天,这是色界十八天。佛跟阿难说,这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色界。独行无交,没有情欲,不会流眼泪的,不会想感情的,没有感情,无情类了。但是有色质,十八梵天都有色质,还是有天人的形相。但是这个形相是化生人,不是男女关系生的,是化生的。他们是清净的,没有伴侣,独行无交。这叫离欲,离开欲界的欲,有化生的生身,还有个化生的身形为累。无色界就没有了,再往前进就讲无色界了。色究竟天,乃至于梵天,同一色界,还有色相。这叫四禅天。再往后四空天就没形相了,以下讲四空。
【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歧路,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歧路,两个不相同的道路,两条路。歧路,就有分路,不是一条路了。讲讲这两条路,二种歧路。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无色界的四天不是一般的,未了生死的人住不到无色界了。无色界唯有定果,唯有定,没有形身,依报正报都是定中。这个定不是圆满的,这四天皆依偏空修进,一个厌色依空,一个厌空依识,一个色空识三俱灭,无色、无空、无识,仅依识性。什么是识性?把前头所有的一切诸相都灭尽了,增上头的善果。将成圣道,还没有成圣道。阐明无色界的四天回心超出,把他的心意识超出三界。咱们经常说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这个色界的顶天与无色界相近了,进入无色界天,有色界的顶天与无色界的天邻近。
为什么还有歧路?三果跟四果不同,三果的圣人也有利根的、也有钝根的。利根的三果圣人对一切的舍定心中,能够入到人空的智慧;人空,发无漏空;这是人空的智慧。他还没圆成,没到阿罗汉。阿罗汉的人空智慧到了顶级了。这在三果的圣人当中,有利根的三果,还有钝根的。舍定清净证得无漏的人空智慧,利根的,他能够慧光圆通圆满。九九八十一品,把八十一品的思惑断了,超出三界,分段生死了了,证了偏空理。偏空理,不是真空理,这证到偏空才叫阿罗汉。怎么叫偏空?光证到人我空,法我空还没有断;而且以为法是真实的,没能了解法也是虚妄,假的。但是他不认为证了四果就满足了,这叫回大。不满足所证的四果,就是进修大乘,进修大因,这叫回小向大,入菩萨乘,这类的阿罗汉。如是一类,就是利根的。回心,欣乐菩萨,欣求菩萨,厌自己所证的二乘果。这种发心,就是咱们经常说的回小向大。有一类的菩萨出了三界要入有余涅槃,他认为无余,其实有余。不能舍小向大,就入有余涅槃。舍小向大,就进入大乘。这个二乘人有一种回小向大的,要发大乘心,这是一类;有些个甘居小乘,不向前求进步了,这又是一类。一个回小向大,一个甘居小乘,这下头讲的是回小向大的。
【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
若在舍心,舍心就是舍厌成就。他觉得身是障碍,把这个障碍的销灭,舍身入空,这叫为空处。空处,就是四空天,无色界天。若能舍心,舍心有二种。若于有顶天,用无漏道,断惑入空理,这就是乐定那含。若于广果天,用有漏道;前头是无漏道,这是有漏道;伏惑(把惑降伏)入定,但这是外道,这叫凡夫外道。一个于有顶天,用无漏道,断惑入空。一个是于广果天,用有漏道,伏惑入定。一个断惑入空,一个伏惑入定,两个完全天渊之别。所以碍成圣人,这个就成凡夫外道。
【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惟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
一切障碍都销了,不依于色,就是不依于肉体。这个惟依于识,名为识处。诸碍既销,就是不依于色;对于一切色相全不依赖,叫灭色生喜,但是不依于空。不依于空,就是他所有的功行与果相,所有的功乃至他所证的果,厌离色空;不但厌离色,也厌离于空。那依什么?依识,惟依于识,这个识是八识。依识,就是阿赖耶识。在这个里面只留阿赖耶识,因为空色双亡。阿赖耶识,咱们叫藏识。这个藏识,咱们讲阿赖耶识的时候,一个是依它而生起一切染法,一个是一切净法,一切法的依之根本。但是依着阿赖耶识起的第七末那,末那叫染污识。染污识又依着六根的意识,意根所起的。末那托的六识,缘“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六识依着六尘互相的传送。到第七识,到现在咱们讲的经文,到第七识传送,把前六意识的全灭掉了。第七识是只存一分识处定,根身识处。末那识能缘的心,缘于所缘的境界,这个境界没有了,不是缘前六意识,缘第八识。就在这个修行当中,经过四万大劫,要经过时间四万大劫。那第七识缘什么?缘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是它所缘的境,返妄归真,这个时间经过四万大劫。
【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回无攸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
知道一切诸法皆无所有,不但色销,空也销,空色销亡识心就尽了,识心都灭,在这个时候识跟色双亡。空色双亡,既亡了,识心也灭了,能分别的心、所分别的境,所分别的境没有了,能分别的心也不存在了,十方寂然,回无攸往,这叫无所有处。灭色归于空,灭空归于识,能缘的识心停歇了,所缘的境界相没有了,能缘与所缘都寂静下来了,无所有处。就是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回无攸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
【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在这个时间只存识性。识性是什么?阿赖耶识的识性。在华严经讲如来藏性即是识性,识性不动,常住的、妙明的、周遍的、圆满的。正因为它不动、常住的、妙明的,所以才周圆。但是凡夫达不到这种道理。因为阿赖耶识坚固不动摇,以灭尽定,深穷研习,于无尽当中欲想发明宣扬阿赖耶识的性。但是发明它是不尽性的,发明了之后,了解明白它是不尽性的。
识性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性,不论凡夫,不论圣人,它是不可尽的;就是藏性,它含藏一切。大乘起信论讲它是一切染的种子、净的种子,染净种子都依阿赖耶识而成的。凡夫,乃至如来圣人(中间一切圣人)都是存在于阿赖耶识。约染的方面属于十法界,染的种子而产生的六凡;四圣法界,净的种子而产生四圣,到究竟成佛。
所以在经文上讲的若尽非尽,于这无尽之中发然尽性,若存不存,若尽非尽,就是非想非非想处。非想非非想处就是阿赖耶识,净的种子,如来藏;染的种子,就是八识的染分。如来藏性,专是如来的净分。所以说非想即非有想,非非想即非无想。
【此等穷空,不尽空理,从不还天,圣道穷者。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迷漏无闻,便入轮转。】
此等穷空,不尽空理,从不还天,圣道穷者。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这是钝根。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迷漏无闻,便入轮转。这来辨别如何成圣、如何堕落成凡。穷空,指四空。穷色,令一切色销亡。讲四空天。初天穷色,令色销亡。第二天,穷空;空本来是空,令空无有。这是一个色,一个空。四空天第三天,穷识令灭,灭一切识,令灭就产生性。第四天,穷性令尽。前二天,穷色穷空,这是前二天的境界相,穷的是境界相,外边一切境界,空也是境界。色对着空说的,空境界,色境界。后两种穷心,令心跟境(能生的心跟外边所有境)全是空的,心境皆空。前二穷境,一个是性,一个是境。后二穷心,一个心境俱空,完了把这个空也穷也尽。这叫空理。如果不懂得空理,凡外(凡夫、外道)它不能够了解人空之理。凡外不了解人空,小乘四果圣人不了解法空。人我空,法我空,不能达到法空,不能入于大乘,必须进入大乘。这都没达到圆顿教。像咱们讲华严经那个圆顿教,那种圆顿教达不到的。达不到,心跟境本来都是空的,又有什么销灭、不销灭?还等待去销灭吗?没有,原来就是空的。
因为不了知,执着为有,本空的执为有,所以就堕落。愈执着,堕落的愈深。执着愈重的人,堕落的是愈深的人。不执着了,就自在了。咱们经常讲六个字,“看破”,一切境都没有;“放下”,看破了才能放得下,看不破怎么放下?你放得下了,才“自在”了,那就自在了。有人背着东西或者拿着东西,本来拿不动,累得不得了。人家告诉他:你放下,你放下不就不累了嘛!就是放不下。问题就是很简单,就是一个放下。咱们经常说万法皆空,空了还不自在?那就自在了。
怎么能达到空?修观。先把我放下,观我没有。我都没有,他也没有,我、你、他都没有。所以看破、放下、自在。看破什么?空的。穷空不归,迷漏无闻,那你就轮转了。若知道一切都是空的,一切都是假的,达到空理。一定要穷空,达到究竟空,这就是四空处。不但色空,能空色的空也空,这个空还尽于空叫空空。空空无大千,就这个含义。所以诸天外道不能达到空,不能达到无想,不能达到无识,空不了。空不了就受,受什么?你所受的一切的苦难,世间相、出世间相全是假的。假的意思就是不是真实的,不是真实的就是空。
【阿难!是诸天上,各各天人,则是凡夫,业果酬答,答尽入轮。彼之天王,即是菩萨,游三摩地,渐次增进,回向圣伦,所修行路。】
所以佛跟阿难说,天上乃至于各个天人都是凡夫,都是业。业是因,因造的因一定受果,叫业果酬答,有因必有果。要想酬答业果,就入轮回轮转不停的。所以在十八天、四禅天、四空天,那个天王都是菩萨化身的,彼之天王即是菩萨。那些菩萨游三摩地,渐次增进,回向圣伦,所修行路。王跟民不同,那个王全是圣人、全是菩萨去化现度他们的。今天就讲到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