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体验孩子的真情实感——纪录片《小人国》导演张同道专访(一)

(2011-12-14 23:11:02)
标签:

张同道

儿童纪录片

小人国

育儿

分类: 转帖强强滚

体验孩子的真情实感


——纪录片《小人国》导演张同道专访

. 

CCTV.com  2009年11月17日 14:02

.

 

 




    由张同道执导的儿童纪录片《小人国》历时3年跟踪拍摄,以孩子王池亦洋、为友谊四季等候的4岁女孩辰辰两岁的探索者锡坤故事为中心,追踪生活的变化与成长,交叉叙事,中间穿插趣味镜头、生活状态和意味情境,在时间的递进里展开故事。

    这是一部艺术化的故事纪录片。在不损害真实品质的情况下尽可能贴近观众,感染观众,以情动人,但不滥情。

 


 

http://p4.img.cctvpic.com/20091117/images/1258437646606_1258437646606_r.jpg

 


纪录片《小人国》导演张同道

 

 



    [主持人] 今天我们请到的是蹲守幼儿园三年,拍摄隐秘电影《小人国》的导演张同道老师!欢迎您!


 

    [张同道] 谢谢!

 


    [主持人]上周我们利用了一个午餐的时间,看了BTV的节目,也看到了《小人国》的花絮,非常感动,您真的是花了三年的时间拍这个电影吗?

 


    [张同道] 2006年夏天开拍,到现在整整三年。





我应该给小孩拍点东西:

 



    [主持人] 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想到要拍摄幼儿园孩子成长的过程呢?

 


    [张同道] 我原来拍的东西都跟大众有一点距离——文化的、艺术的,电影本身拍的比较多。一个特别偶然的机会,我一个好友张以庆,他是个非常优秀的导演,拍了一个电影叫《幼儿园》,他的摄影师叫刘德东,他就把刘德东推荐给我,我们合作拍了一个《世纪长镜头》,但不是很满意。

 

 

 

    恰好这个时候,我看到法国人拍了一个片子,票房卖了一个亿的人民币,叫《是与有》,是拍法国一个小学和幼儿园,拍得也特别棒。看了这两个拍儿童的电影,我特别有感受。因为我孩子那年四岁,我想我应该给小孩拍点东西。这时候大学的老师邀请我去他的幼儿园,邀请了我很久,于是我就想去看看她办的幼儿园有什么特点。我带着问题去看这个幼儿园,结果我看到的,跟以庆拍的幼儿园以及跟法国的幼儿园和小学的混合体截然不同。

 


    [主持人] 三位导演,一位是法国导演,一位是您的好朋友,以及您近期刚刚完成的。这三位导演您自己来看,选择幼儿的类型是怎么样的一个差别呢?其实我们昨天刚刚看了《幼儿园》这部纪录片。

 


    [张同道] 差别很大,以庆拍的是传统幼儿园,我相信它是主流。“学园”拍的是一个新生事物,是一些中国家长和幼教工作者希望改变幼教现状的努力。我知道“巴学园”是日本一个非常美好的学校,其实一开始它能不能成功,我一直持怀疑态度,完全是一个童话,上哪找这样的老师,他们毕业了怎么办?幼儿园是一个真空状态。很多家长看完了我的电影,说你展示的很好,可是我绝不把孩子送你那去。在你那待了几年,他还得回到现实中,他更适应不了。


 

 

    还有另外一点,看完之后,就是说我看完这个片子,我决定再生一个孩子,原来生错了,因为教育的方法不对,我看完这个才知道怎么运用教育方法。我说还是要遵守国策,计划生育是我们的国策。这也是我第一次对“巴学园”的印象,很奇特。它的那种理念、方法、营造的氛围,都是非常特别的。孩子们在那待得很愉快、很自由

 

他的状态很自然,我当时第一次看到一个故事,是在我的电视片中的一集,一个叫大乐乐的小男孩,那一年他不到四岁,他特别喜欢一个小女孩叫毛毛,毛毛四岁,同龄的男孩跟女孩相比,都显得生涩,他特别想跟毛毛玩,但是他所有的主意毛毛都不接受,他提供的解决方案都不具有操作性。他送给毛毛很多礼物,可是毛毛有时候看都不看一眼。结果一不小心摔倒了,毛毛直哭,大乐乐就抱着安慰她。我说这孩子太有意思了,后来他成为我故事的主人公之一。


    [主持人] 其实你刚开始是因为《幼儿园》和《是与有》萌生了这种想法,但是真的选点到“巴学园”的时候,也是经过了一系列的时间和观察,锁定了你的拍摄主角?


    [张同道] 偶然,因为“巴学园”的创办人是我十几年的老同学,她一直请我去看,我一直没有给我自己足够的理由去看。但是看了这两个纪录片以后,我就很想去看这个幼儿园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一看,我就决定要拍,因为它太特别了,而且我非常赞赏他对待儿童的态度。可是拍这个也很难,儿童的片子最难拍。


    [主持人] 我们其实很好奇,这三年您是怎么拍的。首先令孩子对摄像机不反感,他不刻意在摄像机前表现,把它当成跟桌椅一样的摆设,才能更自然。第二个是我们在您剪辑的片花里,无论是池亦洋还是辰辰,这几个人物在您三年过程中,慢慢地浮现出水面的这些可以当做电影线索的主要人物,花了多长时间找这些线索?


    [张同道] 其实拍这个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不是所有的想法都想好了,写好剧本再拍摄,那不是纪录片的方法。我们的方法是在生活中发现有趣的事情和人物,我总共拍了13个人物,最后选到电影上是三个,是因为这三个人最极致,最有特点拍纪录片有一个好想法和选材非常重要,还有一个就是摄影师。我就得找刘德东,刚好他拍完一个东西来到北京,因为他是湖北人,长期不在北京。


    我们一直有一个约定,说我们有机会再合作一个更有价值的东西,我说好。那天我就请老刘过来,我们俩一起吃饭,我把我的想法跟他讲了以后,他一听就很激动,说好啊!


    我说是这样,以庆那部作品是一个典型,是我个人非常十分喜欢的,《是与有》也是我很喜欢的,假如我拍幼儿园,如果顺着那个思路,就不如不拍,因为他已经做到尽善尽美,在这个道路上想超过他不可能,所以我们一定要另辟蹊径。


    [主持人] 每当您说到以庆导演的电影的时候,我耳朵边会响起茉莉花的旋律。


    [张同道] 以庆是非常好的导演,所以我就知道,这条路对我来讲,是不存在的。他是从孩子的日常生活里抓取很多有意义的状态。


    [主持人] 他是抓孩子的状态,穿成不同的影片。


    [张同道] 其实他是用理念去表现状态,他不追人物、不追故事。法国的《是与有》,影像拍得精美至极,他们用的机器、对光的选择都比我的好。但是,我的追求跟他们不同,我要什么?我跟我的摄影师刘德东一开始就约定,第一,取消任何导演的痕迹,不摆布孩子,这是一条,所有的都是自然跟踪。这是靠功夫,靠你蹲在那一天一天积累。不怕今天没事,怕的是有事的时候你不在,死死地跟,自然地跟,不加任何的主观判断,这是第一条。第二条,跟定人物。比如说今天跟池亦洋,你就把池亦洋给我跟住,别一会儿晃这,一会儿晃那,纪录片最怕的就是事情发生的时候你不在。纪录片最珍贵的,就是时间的积累。


    这跟故事片不一样,故事片没拍好,再来一条,演员是我花钱请来的,没拍好重来。纪录片不一样,没拍好就永远没有了,你跟孩子说再来一条,他说的话的感觉就不一样了。所以,我有说跟定人物,拍哪些人物我们再商量。后来我发现,跟定人物故事自然就来了。为什么过去我们拍那么多纪录片,只有状态没有故事,没跟,花的功夫不到,你只有功夫花够了,谁都有故事。而孩子的故事,跟成人不一样的是,他更自然。


 


 


选择故事的主角:



 

    [主持人] 那选出来的这些孩子,在大概三年的时间里,就是整个的拍摄时间,那么选定出了你这个故事中的主角了吗?


    [张同道] 我最早就是发现了那个叫大乐乐的孩子,所以早期跟的是大乐乐。


    [主持人] 就是他跟毛毛之间的情感故事。


    [张同道] 对,我们有两集故事片,叫《毛毛、乐乐和宝宝》。那个故事很复杂,因为毛毛本来是跟宝宝在一起,乐乐非常想参与进来,但是他又参与不进去,想尽各种办法,最后参与进去了,最后宝宝又不干了,这是三个人之间的情感故事。但是后来我的注意力就转移到辰辰身上去了,我去的时候,辰辰大概已经等了两个礼拜了,我们就开始拍辰辰,开始也没觉得有什么。因为一个孩子在门口等另一个孩子,这个事并不罕见。让我们惊奇的是,她就这样等下来了,一等就一年。


    [主持人] 我看到辰辰的妈妈后来在BTV你们录制节目的现场,看到这段她就哭了。她还不知道,然后这个南德的妈妈就开始检讨了,说我要是知道,就应该让他起早。


    [张同道] 南德妈妈是知道这件事的,但是奇怪的是,每天辰辰都来得早,南德都来得晚。个别的时候,也拍到他们俩一起来,有时候南德还不来。最可怕的不是等,而是等了很长时间没有来。


    [主持人] 反正随着时间慢慢地推移,刘德东和你两个人发现了锡坤神秘的行为


    [张同道] 拍到辰辰的部分是最美的。


    [主持人] 导演拍到的素材永远是非常珍贵,真的要组建一个影片,觉得这个也好,那个也好。


    [张同道] 那是一个割肉的过程。这个时候,就发现了池亦洋的事。这个时候,一群家长闹着要把池亦洋开除掉,说他们的孩子在那待着不舒服,要不开他,我们就走,找大李老师。我就问这个孩子怎么了,就开始拍这个孩子。


    [主持人] 池亦洋很帅,很有领袖风范。


    [张同道 他是我看到的最聪明的孩子之一,我们就开始拍他。拍了一系列让男孩家长很不愉悦的举动,于是这些男孩的家长串联起来找大李老师解决公道。


    [主持人] 后来这个事怎么解决的呢?因为我们在片子里没看到。


    [张同道] 大李老师舌战群雄,她一个人要面对那么多男人,还要说服他们。她说我认为池亦洋身上还有闪光的东西,她说打人肯定是不对的,但是怎么解决,而且她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池亦洋也是孩子,不能把他当做坏孩子,你要是直接把他当成坏孩子处理,他将来肯定变成坏孩子。所以要教育他、帮助他,还不能伤害他。我们一起跟她拍摄,她在那个原地蹲就蹲了很久,观察、研究办法。后来我发现她的办法也不是非常奏效的,池亦洋的意志太坚定,超人的意志,以及后来发生到他跟大李老师对抗。


    [主持人] 我们在看足球犯规事件,他旁边还有帮腔的,当时我同事还说,他真是一个小领袖,他跟大李老师、幼儿园的园长辩论说,你不懂足球,旁边的小男孩也能跟着说。


    [张同道] 在这个群体中,老师不是权威,池亦洋说了算数。一群孩子在外面玩,老师说上课了,都没用,池亦洋说都放下,上课了,才有用。


    [主持人] 在家长要求开除池亦洋的时候,这些孩子照样跟池亦洋玩。虽然池亦洋有的时候会打人,那他打人是有理由的?


    [张同道] 也不能认为都有理由,有的时候有,有的时候不一定有。你抢人家的棍子也没道理,但是你想一个五岁的孩子,事事都有道理也不太可能。成人也不是做所有事都有道理,我开车的时候,就经常看见有人加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