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作为稀有的贵金属,具有成为货币的天然优势。中国自古就有以金银作为大额交易货币的传统。相比于金,银因为供应量更大而成为最常用的贵金属货币。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就已出现银质布币,但与铜币相比,数量极少。据史书记载,汉代时也曾专门铸造过银币,数量也很少,多用于赏赐、赎罪,或与国外通商时使用,很少用于国内流通。唐代时,银质货币开始增多,用于赏赐、租税、官俸等,形状有鋌、饼、芴、船形等。唐代银币数量虽较前代为多,但还没有大规模进入流通领域。 |
|
|
|
宋代时,银币成为国家法定货币,通行全国,同时大量作为当时纸币的兑换金使用。宋代银币主要以锭为单位,两端呈弧形,束腰,其上錾刻文字,记有产地、重量、主管发行的官吏和加工工匠的姓名等信息。元代时,银币通行更广,前期也大量作为纸币兑换的准备金使用。 |
|
|
|
明代初年通行宝钞,至明代中期时,由于纸币大量贬值,银币取代纸币成为大额交易的基本货币。此后,国家的各种税收也都折为银两征收。明代后期,不仅大额交易使用银币,民间小额交易也都使用碎银,从而逐渐形成了以银钱为主、铜钱为辅的银钱并用的货币制度。 |
|
|
|
清代时,银两成为法定的本位币,其形式主要有元宝、中锭、锞(kè)子和碎银四种。元宝呈马蹄形,重50两;中锭又称小元宝,多呈锤形,重约10两;锞子又称小锭,呈馒头形,重量在1至5两之间;1两以下的小银块则称碎银。
清代后期,由于贸易原因,大量外国银元流入中国市场。为保持中国银币的地位,自道光朝(1821—1850)开始,历朝均大量铸造银元。由于银元成为货币市场的主流,清宣统二年(1910年)颁布诏令,规定银元为本位币,单位为圆。但第二年,清朝政府就被推翻,不过银元作为主要货币形式,一直沿用至民国初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