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货币演变

(2014-03-08 08:35:36)

先秦货币

    货币是商品流通领域不可或缺的中介物,但是货币并非自古就有,而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逐渐出现的。
    商品交换刚出现的时候,还没有货币,当时商品交换的方式为以物易物。但是,人们很快发现,一对一的易物方式,实际操作起来很不方便。只要任何一人不满意对方的商品,交换就不能成功,甚至有时需要进行一连串的相关交换,才能最终换得自己满意的商品。这样的方式使得交换成本上升而交换成功率下降。因此,人们迫切需要一种超越具体商品的交换媒介,这就是货币。

 
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ancitech/science/image/03/s1c_ca01_s01.jpg 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ancitech/science/image/03/s1c_ca01_s02.jpg 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ancitech/science/image/03/s1c_ca01_s03.jpg
商  殷墟妇好墓贝币 西汉  青铜贮贝器 春秋  空首布
 
    中国古代最早以海贝作为货币,称为贝币。直到西周时期,贝币仍在使用。大约从西周开始,青铜货币逐渐通行。与贝币相比,青铜制造复杂,不易损坏,本身也具有相当价值,是古代制作货币的理想材料。此后2000多年,铜币一直是中国古代最常用的货币。
 
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ancitech/science/image/03/s1c_ca01_w01.jpg
战国主要货币
 
    铜币最初的形状并不统一,仿自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工具物品,如刀币仿青铜刀,布币仿农业生产工具,圜钱仿纺织中的纺轮,铜贝币则仿各种天然贝币等。这一时期的铜币虽然原始,但也出现了一些重量、当值等先进货币的特征。战国时赵国的一种“宋子”布币,背面即铸有“十二朱”字样,表明这枚铜币重12铢。战国时魏国的一种铜布币上有“五十当锊(luè)”的字样,“锊”是当时的一个重量单位,“五十当锊”即规定五十枚这样的铜币价值相当于一锊黄金。
    战国时期的楚国还出现了“郢爰(yuán)”、“卢金”等中国古代最早的黄金货币。这些黄金货币都制作成版状,交易时,切成小块,称量使用。
 

五铢时代

秦统一前,各主要诸侯国都铸有自己国家的货币,这些货币形状、重量都不一样。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前246—前210年在位)统一全国,结束了400多年分裂割据的局面。为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颁行了一系列标准化法令,其中就包括统一币制的法令。

 
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ancitech/science/image/03/s1c_ca02_s01.jpg 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ancitech/science/image/03/s1c_ca02_s02.jpg 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ancitech/science/image/03/s1c_ca02_s03.jpg
秦  “半两”钱及钱范 西汉  小“半两”钱 四铢钱范
 
    秦代的统一货币以黄金(金饼)为上币,用于大额支付;以铜质“半两”钱为下币,用于日常小额支付。“半两”钱为圆形方孔铜币,直径约3~3.6厘米,重8克左右, 其上铸篆书阳文“半两”二字,史称“重如其文”,即秦代“半两”钱的重量就相当于秦统一度量衡后的半两。由于圆形方孔铜币体积小,形状规整,中间方孔还可以用于串钱,加之其形态也符合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观念,因此,尽管朝代更替,这种钱币形状却一直沿用至20世纪初。
 
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ancitech/science/image/03/s1c_ca02_s04.jpg 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ancitech/science/image/03/s1c_ca02_s05.jpg 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ancitech/science/image/03/s1c_ca02_s06.jpg
西汉  五铢钱 视频:钱币铸造 三国  魏  五铢钱
 
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ancitech/science/image/03/s1c_ca02_s07.jpg 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ancitech/science/image/03/s1c_ca02_s08.jpg 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ancitech/science/image/03/s1c_ca02_s09.jpg
南朝  梁  五铢钱 南朝  陈  五铢钱和六铢钱 隋  五铢钱
 
    汉承秦制,西汉前期仍沿用秦代创制的“半两”铜钱,但允许私人铸钱,因而币制混乱,币品低劣。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前141—前87年在位)始行货币专铸政策,铸币权收归国家,同时废止前代钱币,开铸并流通“五铢”钱。汉代“五铢”钱品质优良、重量适中,因而自其出现后,直至隋末,历代始终铸造沿用,通行了700多年。
 
宝钱制度
代是继秦汉(前221—220)之后,中国古代货币发行史上的又一个开创时期。 唐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李渊(618—626年在位)下令废除隋代五铢钱,铸行“开元通宝”。“开元通宝”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一个里程碑,从此,古代铸币不再以自身重量命名,而代之以“通宝”、“重宝”等名称。唐代开创的这一货币制度也称“宝钱制度”。
 
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ancitech/science/image/03/s1c_ca03_s01.jpg 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ancitech/science/image/03/s1c_ca03_s02.jpg 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ancitech/science/image/03/s1c_ca03_s03.jpg
唐  “开元通宝”钱 唐中后期宝钱 五代十国宝钱
 
    古时以24铢为1两,“开元通宝”钱每枚重约4克,相当于2.4铢,每10枚钱重1两。从此,十进制下的一两十钱制逐渐形成,计算交易更加方便。“开元通宝”中的“开元”并非年号,而是一种新开纪元的意思。但是,自唐代中期开始,逐渐出现一些以年号命名的宝钱,如“大历元宝”、“建中通宝”等。自宋代开始,以年号命名钱币已成定例。宋代以后,每位皇帝即位改元之后,必会铸行自己年号的宝钱,民间俗称为“年号钱”。
 
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ancitech/science/image/03/s1c_ca03_s04.jpg 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ancitech/science/image/03/s1c_ca03_s05.jpg 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ancitech/science/image/03/s1c_ca03_s06.jpg
北宋宝钱 南宋宝钱 元代宝钱
 
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ancitech/science/image/03/s1c_ca03_s07.jpg 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ancitech/science/image/03/s1c_ca03_s08.jpg 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ancitech/science/image/03/s1c_ca03_s09.jpg
明  “洪武通宝”钱 清  满汉文“天命通宝” 清  “乾隆通宝”钱
 
    宋代时,由于工商业的发展,钱币需求量剧增,除传统铜币外,还同时流通铁钱。元代货币以纸钞为主,金属铸币很少。后期由于纸币急剧贬值,中央政府甚至明确下令,允许前代铜币在市场上合法流通。清代时,铜质宝钱仍是货币市场的重要一员,与前代不同的是,因统治阶层中很多人为满族,故而钱币上汉文与满文并存。
 
纸钞汇票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纸币的国家,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纸币为北宋时期的“交子”。北宋初年的蜀地,经济相对发达,经常会出现大额支付情况,而大量金属铸币又不便携带,于是首先在民间出现了可以流通的纸质有价证券,称为“交子”。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交子”收归官办,从而出现了中国历史最早的纸币。
 
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ancitech/science/image/03/s1c_ca04_s01.jpg 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ancitech/science/image/03/s1c_ca04_s02.jpg 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ancitech/science/image/03/s1c_ca04_s03.jpg 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ancitech/science/image/03/s1c_ca04_s04.jpg
北宋  交子纸钞   南宋  会子铜雕版   金 贞祐宝券五十贯两合同版   元  至元通行宝钞
 
    “交子”有统一的尺寸、图案、印记和密押,票面金额最初时以人工填写,后改为印刷,已具备了现代纸币的一切要素。南宋时,仿北宋旧制也发行纸钞,各地流通的纸币名称各不相同,其中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附近地区通行的“会子”使用最多。
    宋代纸币都有一定的流通范围,有些纸币还有规定的流通期限,通常都能程度不同地兑换金银,属于信用纸币。元代建立后,以纸币作为国家的主要流通货币,取消了地区和时间的限制。元代中期以后,进一步取消了纸币的兑换权,使之成为一种纯流通的纸币。明洪武八年(1375年)发行大明宝钞,但因贬值严重,明代中期就已基本不用。清朝也曾在短时间内发行过少量纸币,但还是以金属货币流通为主。
 
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ancitech/science/image/03/s1c_ca04_s05.jpg 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ancitech/science/image/03/s1c_ca04_s06.jpg 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ancitech/science/image/03/s1c_ca04_s07.jpg 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ancitech/science/image/03/s1c_ca04_s08.jpg
明  大明通行宝钞   清  户部官票伍拾两   清  大清宝钞百千文   清 山西平遥日升昌票号汇票
 
    纸币本来是一种更先进的货币制度,但历代发行纸币的政府都没能始终保持良好的信用,以至于滥发纸币而导致大幅度贬值。中国历史上始终坚持“信用第一”原则的反倒是清末山西的一些商人,他们以晋中为根据地,在全国各地乃至国外开设了许多票号,以纸质汇票为各方人士提供异地汇兑业务。当然,汇票不是纸币,不能作为货币流通,但它的价值同样需要通过足够的准备金及经营者的信用得以体现。遗憾的是,晋商虽然恪守了中华民族“诚信为本”的理念,但却未能突破数千年来“小农经济”的思维方式,发展成为现代的金融业。20世纪初,曾经风光一时的票号逐渐被进入中国的西方银行取代。
 

银锭银元

 金银作为稀有的贵金属,具有成为货币的天然优势。中国自古就有以金银作为大额交易货币的传统。相比于金,银因为供应量更大而成为最常用的贵金属货币。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就已出现银质布币,但与铜币相比,数量极少。据史书记载,汉代时也曾专门铸造过银币,数量也很少,多用于赏赐、赎罪,或与国外通商时使用,很少用于国内流通。唐代时,银质货币开始增多,用于赏赐、租税、官俸等,形状有鋌、饼、芴、船形等。唐代银币数量虽较前代为多,但还没有大规模进入流通领域。
 
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ancitech/science/image/03/s1c_ca05_s01.jpg 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ancitech/science/image/03/s1c_ca05_s02.jpg 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ancitech/science/image/03/s1c_ca05_s03.jpg
西汉  银质“五铢”钱 唐  “开元通宝”银钱 宋  银锭
 
    宋代时,银币成为国家法定货币,通行全国,同时大量作为当时纸币的兑换金使用。宋代银币主要以锭为单位,两端呈弧形,束腰,其上錾刻文字,记有产地、重量、主管发行的官吏和加工工匠的姓名等信息。元代时,银币通行更广,前期也大量作为纸币兑换的准备金使用。
 
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ancitech/science/image/03/s1c_ca05_s04.jpg 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ancitech/science/image/03/s1c_ca05_s05.jpg 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ancitech/science/image/03/s1c_ca05_s06.jpg
明  金花银锭 清  五十两马蹄银 清  “光绪元宝”银币
 
    明代初年通行宝钞,至明代中期时,由于纸币大量贬值,银币取代纸币成为大额交易的基本货币。此后,国家的各种税收也都折为银两征收。明代后期,不仅大额交易使用银币,民间小额交易也都使用碎银,从而逐渐形成了以银钱为主、铜钱为辅的银钱并用的货币制度。
 
 
    清代时,银两成为法定的本位币,其形式主要有元宝、中锭、锞(kè)子和碎银四种。元宝呈马蹄形,重50两;中锭又称小元宝,多呈锤形,重约10两;锞子又称小锭,呈馒头形,重量在1至5两之间;1两以下的小银块则称碎银。
    清代后期,由于贸易原因,大量外国银元流入中国市场。为保持中国银币的地位,自道光朝(1821—1850)开始,历朝均大量铸造银元。由于银元成为货币市场的主流,清宣统二年(1910年)颁布诏令,规定银元为本位币,单位为圆。但第二年,清朝政府就被推翻,不过银元作为主要货币形式,一直沿用至民国初年。
 

货币发行

货币只是商品交换过程中的一种媒介,其本身并无任何使用价值。因此,货币在流通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交换价值完全取决于货币发行机构的信用及货币发行的机制。
    中国古代发行货币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促进商品流通,二是从货币发行中取得收益。当这两个目的并行不悖时,币值相对稳定,市场经济相应也就繁荣。相反,当两者出现矛盾时,如果再一味强调货币发行的收益,则往往两败俱伤。
    中国古代货币发行史上第一次变革发生于西汉中期。西汉初年,允许民间铸钱。结果为获取最大收益,钱越铸越小,材料品质也不断下降,物价因此飞涨。 汉武帝(前141~前87年在位)时,将铸币权收归国有,国家不仅能够控制货币的供应量,而且国库也增加了一大笔货币发行收入。此后,历朝历代,铸币权基本都归国家所有,直到今天也是如此。
 
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ancitech/science/image/03/s1c_ca06_s01.jpg 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ancitech/science/image/03/s1c_ca06_s02.jpg
王莽时期货币   王莽货币钱范
 
    铸币权收归国有后,理论上,货币投放量越大,货币发行的收益就最高。但是,这也会导致物价上涨、货币贬值,今天称为“通货膨胀”。遗憾的是,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在遇到财政困难时,通常都会大量发行货币,以期渡过难关,但实际上往往事与愿违。
    纸币本是一种更先进的货币,但与金属货币相比,其自身更无价值。因此,每遇贬值,纸币的贬值空间更大。为保证纸币币值的稳定,古代中央政府通常都会采取金银兑换制度,即允许纸币持有人按纸币的票面价值自由兑换相当的金银货币。这是一种非常先进的货币发行理念,相当于今天的货币发行准备金。政府的金银储备是有限的,允许自由兑换也就意味着间接抑制了政府过度发行纸币的冲动。
    北宋时期,“交子”纸钞分区流通,当时规定每区发行总额为1256340贯, 同时每区备本钱36万贯供兑换使用。这里明确规定了纸币的发行量以及准备金的数额,站在1000年前的时代背景看,中国古人的这一创举体现出了一种极为先进的金融理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