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不避难
(2022-04-19 10:54:16)
标签:
杂谈 |
分类: 人文历史 |
转:
最美人间四月天,风和日丽喜团圆。时隔百日,我们终于相聚在这美好校园,心情无比欢欣激动。
今天的返校复学,意义重大。这是深圳遭遇的最严峻的一次疫情考验,面临的曲折复杂、挑战压力、困难阻碍都是史无前例,都被深圳以最快速度、最有效措施、最智慧方法成功解决,书写了深圳2000万人团结一致、齐心战疫的恢宏史诗。包括全面复学在内,也是各界共同努力、全力以赴才迎来平安开学。那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我们在感恩之际,更应该学会事不避难、功不唐捐,这样才能赢得主动和胜利。
事不避难,是坦然面对。有人说,深圳这次疫情有点冤枉,但深圳没有选择“躺平”,更没有推卸责任。一切困难都是考验,深圳经受住考验,锻炼了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增强了信心和底气。困难使我们变得心性坚韧、意志强大,磨炼能力,提高本领。像江梦南一样,先天失聪,却依靠读唇语,从小学读到大学,还养成乐观坚强的品质。
事不避难,是积极而为。蜀地有两个和尚,一富一贫。穷和尚对富和尚说要去遥远的南海。富和尚觉得他不可能做到。几年后,穷和尚从南海回来,富和尚惊诧不已。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不难,不为则千难万险。困难客观存在,只有迎难而上,才能化危为机。对九年级同学来说更是如此,中考如期举行,时间所剩无多,一面备考,一面冲刺体育中考、听说考试,困难对大家一样公平,我们不焦虑,做好规划,脚踏实地,聚沙成塔,就能勇攀高峰。
事不避难,是懂策略会巧干。荀子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走到千里之远;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人无完人,在困难面前,我们都会暴露弱点,但我们只要讲策略,会巧干,就能避短扬长。龙外成功举办线上淑女节和音乐会活动,克服场地局限,发挥虚拟背景作用,舞台效果非常好,参与的人也多了。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
功不唐捐,付出的功夫和努力不会白费,定有所回报。怎样才能不白费功夫呢?
首先,要有清晰的目标和方向。我们都知道猴子捡西瓜的故事,三心二意,最后两手空空。谷爱凌3岁起就穿着厚厚的衣服开始滑雪,她有目标,并始终热爱滑雪,最终一朝夺冠。希望同学们都能怀揣梦想,矢志不渝。
其次,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量变才会引起质变。功夫最忌一暴十寒,但大多数人还是落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宿命。2021届罗屹同学曾将自己的学习比作匀速运动,他说只有这样做出的功才能转化为考场上的能量。对待学习、兴趣爱好、好习惯等,希望同学们都能坚持不懈,天天向上。
最后,要抓住时机表现自我。有人说,我努力了,为什么没有得到回报。努力回报你的是成就感、价值感,“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机稍纵即逝,偏爱准备充足的头脑,在一次次的价值感满足中增强个人的魅力和能力,一鸣惊人和默默无闻就是一瞬间的转变。苏翊铭在冬奥会上,挑战高难度动作,多年的蓄积,一朝爆发,创造奇迹。希望同学们能做自己的主宰,勇敢表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成就更美好的自己。
老师们、同学们,事非经过不知难,功不累积不垂成。难易不是绝对界限,功夫不负有心人,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事、成功、成人。
祝和乐美好!
清高典雅的竹,是诗意;人间烟火的竹,是生活。
在东方文化里,竹已不仅仅是一种植物。从古至今,无数中国人为竹痴狂。
提起竹子,你喜欢它的什么呢?
有人爱它品性高雅,赞它是“四君子”,“岁寒三友”,是一切坚贞,清高,雅致品质的象征。
有人称颂它的清高和刚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仿佛没有东西能让他低头。
在我看来,竹子清高,但并不自傲。相反,它有着一种特别的柔情。
它是山林之间的隐士,却也温柔地融入我们的生活,融入了那一片人间烟火。
在我们身边,总有那些温柔的竹子。
在成长为清高的竹子之前,它还是只一个冒土而出的竹笋。
三四月时,春雨浓浓,沉睡了一个寒冬的春笋,纷纷破土而出,“一雷满山笋,一夜长七寸”,我们常说“雨后春笋”,便是这般生机勃勃的景象。
春笋仿佛把春雨一滴不剩地喝进了肚子里,带着山林特有的泥土芬芳,养成了春天独有的鲜嫩与脆爽。
“食过春笋,方知春之味”,春笋爽脆,无论是油焖,还是清炒,一口下去,满口是笋的清新鲜甜,这是春天特有的鲜嫩与爽脆。
这一口属于春天的鲜嫩,是属于春笋的包容与温柔。
在南朝时的齐国,有一人名为范元琰,靠耕种蔬菜为生。
有一日,一个盗贼越过他家菜园的水沟,偷偷挖走了他种在园里的竹笋。
范元琰看见了,想到的却是他人渡过水沟的不便,于是自己伐木架桥,让偷竹笋的人不必再涉水而过。
这般善良与温柔,就像竹子一般。这些鲜嫩的笋,本来是竹子的幼芽,如果不被当做盘中佳肴,它本可以长成高大俊俏的模样。
但竹子仍不设防备,破土而出的竹笋,不带有坚硬的壳或尖利的刺,任由人们采摘。包裹在内心的笋肉,也依旧水灵鲜甜。
时节到来,春笋也如约而至。那一口水灵灵的鲜嫩,是竹子在轻声提醒:春天到了。
在山林里的竹,是坚韧而正直的;进入了人间,竹变得平易近人起来,敦厚,朴实,且柔和。
在中国,竹器有着漫长的历史。早在中国人刚启发文明的时候,竹编便已经陪伴在人们生活中。
竹材性质极佳,有着上好的弹性与柔韧,也正因为如此,它成为中国人眼中上佳的器具材料。
在匠人手中,刚强的竹子被抽成一条条温顺的竹丝。因为柔软而坚韧,所以能被编织成各种形态。
竹丝如穿针引线,纵横经纬的交错,编织成了错落有致的纹理,撑起那点点滴滴的幸福时光
到现在,父母仍然舍不得那几个用久了的簸箕。不同时节,父母总会把不同的东西用簸箕兜住,放在户外承接阳光。
夏天,是本地龙眼和荔枝成熟的时节,父母会把它们铺满在簸箕上,晒成干桂圆和干荔枝。
那时还馋嘴的我,总会趁他们不注意时,拿上两颗揣进兜里,品尝着这甜甜的滋味。有时吃多了,上火的时候,才在父母的责备声中不情愿地喝下苦涩的凉茶。
经年累月的使用后,簸箕原有的竹丝光泽变得暗淡发乌。但在我眼中,它仍然带着一丝甜甜的滋味,就像我们对生活的些许期待。
生活的底色,便是这样的质朴且美好。无论光鲜亮丽,还是超然脱俗,总要回到一日三餐;平和的日常,自然会有清淡的欢欣。
在沂蒙山区,每年春节都有这样的习俗,买棵竹子回家过年。
竹子需要是刚砍的,讲究枝叶完整,寓意着好主(好竹),也期盼着来年运势如竹子一般“节节高”。
除了“正宗”的竹子外,同样长有枝节的富贵竹,也收到人们的青睐,用一片浓郁的翠绿,寄托着“花开富贵,竹报平安”的美好祈愿。
不同品类的竹子,也有着不同寓意。黄金竹象征来年财源广进、富韵竹象征来年生活富裕、佛肚竹象征大肚能容天下不平事、玉韵竹象征来年金玉满堂......
这时,竹子仿佛是一个保护神,放下了它清高的身段,温柔地聆听着人们俗气却朴实的美好愿望。
欧阳修曾感叹:“草木无情,有时飘零。”它们本身只是植物,不能动作,也没有言语,只是静静生长。
这些自然生长的姿态,触动了我们那颗柔软的心。竹子节节攀高的枝干,沙沙作响的修长叶子,都唤起我们对那些美好的共鸣。
于是中国人,借着竹子,表达了许多的祈愿与期待。
在那些寻常的日子里,我们为花草赋予各种意义。花有花语,一草一木,皆有寓意,这是人对自然的热爱,也是我们对生活的希冀。
即使处在现在这般严峻的状况,我们也还抱着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种一盆小小的米竹,它清瘦却挺拔的样子,仿佛在鼓励我们面对困境的勇气。
竹子的柔情,源于一颗热爱生活的心。竹子清秀,日子如常,品味当下美好,明天也值得期待。
苏轼曾说:“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不可一日无此君。”
刚强时,竹子宁折不屈,“任尔东西南北风”;温柔时,竹笋鲜甜,竹丝光洁,盆栽可爱。
竹的柔情,在于陪伴着我们的生活,顺应着自然与人意。它清高,却不会矫揉造作,餐桌灶台,随处可见;它世俗,也依然能带着一些气节,给人间染上一些淡雅之气。
无论是雅是俗,都是我们的生活。一餐一饭,流转时节,那些幸福的点滴瞬间,都在回忆中闪着光,在生活中温暖着我们的心。
愿生活像竹,清净平和,温柔可爱。
成事不扬,苦事不怨,烂事不辩
当一个人见过了高山大海,就不会被眼前的小事所束缚。
网上看到过一个热门话题:一个人大格局的标志是什么?
有一个回答深入人心:低谷时能调整好自己,高处时也能坚守好本心。
即便内心波涛汹涌,表面也是心如止水、云淡风轻。
行走半生,看淡了许多事,看清了许多人。
越往后走,越明白:不声张,不喧哗,不争辩,自有不动声色的力量。
成事不扬,是涵养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有格局的人,不仅有过人的实力,还谦逊低调。
而那些稍有成绩便处处张扬自己的人,其实是内心缺乏底气的表现。
莫言《晚熟的人》中有这么一个场景。
在一次宴会上,来赴宴的人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更有将军、高官。
准备吃饭的时候,一个中年男子突然抢到台上,要过话筒就大声介绍自己:
“各位领导,我是诗人金希普……今年一年,我就在全国一百所大学做了巡回演讲,出版了五本诗集,还举办了三场诗歌朗诵会……”
所有人都对他刮目相看,纷纷起立鼓掌。
没想到这个小小县城,还出了这么一号人物。
他春风得意,控制不住自己,便要给大家现场作诗:“大馒头大馒头,洁白的大馒头,芬芳的大馒头,用老面引子发起来的大馒头,家乡土地生长出来的大馒头......”
一首“馒头诗”让所有人惊掉了下巴,全场都发出一片笑声。
一位高官看不下去,赶紧下令上菜,转移了话题,这场闹剧才因此结束。
生活中,经常能碰到一类人,时时刻刻想要出风头。
他们只要取得一点成就便开始身心膨胀,360度地给自己打光。
可炫耀的光,不仅不会照亮别人,反而让人觉得刺眼。
真正有实力的人不把成就挂在嘴边,也依然能受人追捧与尊敬。
英国女作家J·K罗琳在《哈利波特》畅销后,一举成名。
可读者却始终没等来她的下一本书,原来她早已换了一个笔名,又写了一部新书《布谷鸟的呼唤》,并再获成功。
她说:我只是不想借助过去的荣耀来抬高自己。
不炫耀,才是自己对自己的绝对认可。
就像网上流传的一句话,一个人越缺少什么,才会越显摆什么。
成熟的稻谷,向来低头;真正富有的人,也不会逢人就炫。
俗话说,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你所引以为傲的东西,在别人看来可能只是不值一提的小物件。
你自以为学识渊博,不过是班门弄斧。
一个人的成熟,不是显山露水,大肆宣扬自己,而是从容不迫,低调坦然。
苦事不怨,是修为
1990年,在福耀集团的锅炉车间里,有一个毕业于北航的高材生。
他身体瘦弱,每天要用板车把一两吨重的废弃玻璃,从车间拉到垃圾堆里倒掉。
这是全集团最脏、最累的活,着实是件苦差事。
旁人都对此都很不理解,还有人劝他早点辞职,像他这样的人才,根本没必要窝在这么一个脏车间里。
他来面试时,本以为最不济能做个文员,没想到曹德旺只看了一眼简历,转身就把它扔进了垃圾桶,面无表情地说了句“你去锅炉车间拉板车吧”。
小伙子在车间一干就是七年,毫无怨言。
七年后,曹德旺把他叫到办公室谈话,一连问了好几个问题:
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生,到生产车间做事不觉得委屈吗?为什么不想着离开?
他说:委屈肯定有,但我会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人的一生有一大半的时间都是在吃苦打杂,而这十几二十年的打杂就是为了让别人了解你,这样你才能有机会做一些重要的事情。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难免都会遇到各种糟心事。
但一味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与其自怨自弃,不如把每一次委屈,都化作向上的动力。
正如孟子所说: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那些你遇到的苦难,咽下的委屈,其实都是来成就你的。
一个人吃苦有两种结果,一种是消耗,另一种则是收获,就看你用什么样的姿态去承受。
愚者怨天尤人,却吃尽了生活的败仗;
智者沉默不语,终能否极泰来。
烂事不辩,是智
作家周国平曾说:人生要有不较劲的智慧。
人生之路,不与烂人争辩,别和破事纠缠。
电影《让子弹飞》中,有一个桥段让我感受颇深。
小六在小餐馆里吃了一碗凉粉。
没想到,这就碰上了烂事:他被人诬陷吃了两碗凉粉。
小六气不过,就跟人争辩,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也有居心叵测的人在周边起哄。
他心里着急,百口莫辩,就是不愿意背上少给一碗粉钱的罪名。
最后,他竟用刀剖开了自己的腹部,硬生生从中掏出来了一碗血淋淋的凉粉,向众人证明:“是不是只有一碗粉?”
真相大白,看客们离去,而他倒在血泊中,再也醒不过来。
争赢了一碗粉,却赔上了一条命,实属不值。
电视剧《天道》中也有这么一个情节。
丁元英到早餐店点了一碗馄饨,吃完后前脚刚走出大门,老板娘就叫住了他,说他没付钱。
他顿了一下,看了她两秒,一句话没说,还是把钱给了她。
可另一个顾客却说,我刚看见他一来就把钱付了。
老板娘张嘴正打算回击,没想到丁元英头也不回地走了。
在他眼中,与其为了烂事争得头破血流,还不如节省时间,干些更有益的事。
小六与丁元英,同样是面对店老板的诬陷,却有着天差地别的结局。
前者非要争个是非黑白,身死当场;后者认怂付钱,飘然而去。
正如尼采在《善恶的彼岸》中所说:“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
避免自己跌入深渊的最好方法,就是远离深渊。
你越是在一件事上与人纠缠不休,后面越是有更坏的情况在等着你。
遇到烂事,退一步,不纠缠才是最好的处理方式。
与其为无意义的事较劲,不如专注于自身,过好自己的生活。
很喜欢余秋雨在《寻觅中华》中的一句话:人的生命格局一大,就不会在琐事上沉沦。
行走世间,顺心与否,不在于命运的造化,而在于看事的高度,处事的格局。
当一个人见过了高山大海,就不会被眼前的小事所束缚。
无论你经历了什么样事情,都不要让它在你的心上套上一个枷锁。
学会沉默,提升自己,轻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