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措施
(2022-04-13 16:44:34)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教学 |
转摘:
从学生的主导需要入手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当个人和群体因缺乏某种刺激时会呈现一种不平衡状态,对这种不平衡状态以及要求达到新的平衡的体验表现为需要。
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目的产生于需要,活动的动机也产生于需要。活动动机是需要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
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入手,想方设法阐明所学知识与他们未来的生活、未来的发展的利益关系。
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对社会和对自己的意义而产生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以推动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02
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认识兴趣
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认识兴趣,是经常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
人们的求知欲望和认识兴趣,除产生于认识需要外。还产生于人的好奇心、好胜心。
因此,教学过程,教师必须创造条件,如设疑、质疑,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生想知而未知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活动、动脑、动口、动手,在学有所得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促使学生形成认识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一旦对学习活动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探求新知识的热情。就会成为学生较稳定的,持久的学习动力。
03
教学方法新颖灵活多变
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不仅跟人们的需要、兴趣、活动的目的直接联系,而且与人们从事活动时大脑皮层神经元兴奋程度密切相关。
当大脑皮层神经元处于兴奋状态时,注意力就易集中,积极性就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丰富有趣,教学方法新颖灵活多变。
能提高学生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兴奋程度,扩大兴奋面积,促进学生注意力稳定集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质量。
04
学习内容安排适当的难度
科学研究的材料表明:人脑蕴藏着很大的潜能。教学内容太易会使学生不动脑,不感兴趣,不利于智力的发展。
如果学习内容和要求安排一定的难度,这种难度如果适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学习可能性。
就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特别是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东西或所做的事情感到不满足时更是如此。
05
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信心和成就动机。
因为,每个人都有受人尊重的需要。
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学习成绩好,师生评价高,受人尊重的需要就会得到满足,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更高。
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下功夫,尽最大的努力引导学生当堂理解掌握所学知识。
作业的布置、命题考试必须按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一些经学生努力能解答的问题,让绝大多数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这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措施。
06
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人们从事各种活动,都期望获得好的结果。
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给予及时的、恰当的评价,使学生了解自己学习成绩的好坏,解答问题的正误,能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
实践证明,教学过程能否利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教学效果是不同的。
有经验的教师,都很重视对学生课堂上的答题、课外作业、各种考试等及时作出评价,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07
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
动机迁移是将已有的动机延伸到相关的事物上,对它也产生动机。
利用学生对其它活动的动机与学习发生关系,通过巧妙的办法,找出学习与原有动机的相通点,把这种动机引导到学习上,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新的需要,并指导他们克服困难,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好办法。
在教学实践中,那些不喜欢学习的学生,究其原因,往往是由于某种因素,造成他们缺乏学习动机。
教师应注意运用动机迁移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这是从根本上改善他们学习境遇的有效措施。
08
适当开展竞赛活动
竞赛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又一有效措施。
竞赛是一种强大的外部动力,当它和学生的自尊心和荣誉感相结合时,可以很快转化为个人的内部动力。
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适当开展竞赛活动比没有竞赛好。
集体之间的竞赛比个人之间的竞赛好,优秀生和差生在竞赛的条件下心理状态有明显的差异。
适当开展竞赛活动,必须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个别差异以及学校的特点出发。
注意选择有教育意义的形式,竞赛后要注意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必要的帮助,同时要注意不要过多搞竞赛活动。
只有这样,才能使竞赛起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09
把学习成绩作努力不够的归因
把学习成绩作努力不够归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措施。大家知道动机产生于需要。
需要是人的本性之一,任何人都有尊重的需要。尊重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
这里所说的信任,不仅是指人们对现有的人品和能力的信任,也包括相信人们今后会积极要求上进,并能取得新的成绩。
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作努力不够归因,既是对学生的尊重,又是对学生的期望,以满足学生尊重的需要。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
对社会满腔热情,真正体会到自己活在世上的价值。想方设法不辜负所信任的人对自己的期望,并以实际行动去争取进步。
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也是一种信任,一种鼓励,一种爱。日积月累之后学生会被感动,对老师更加信赖,作出更大努力。
从而使师生之间造成一种默契,因而取得期待效果。
理论和实践证明,对学生学习成绩作努力不够归因,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确有很大的作用。
10
培养学生的志向、进行理想教育
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培养学生的志向,进行理想教育。
志向是关于将来做什么事,当什么人的有进步意义的意图和决心。志向是理想的初级状态,是个性发展的一种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志向,进行理想教育,能使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
把当前的学习同社会的进步联系起来,同集体利益联系起来,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长远的、间接的、高尚的社会性动机,产生正确的学习态度,高度的学习热情和自觉性,从而按社会的要求进行学习。
不过,进行这种教育,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注意具体生动,切合实际,切忌成人化,空泛化。
斯坦福六条黄金学习法则,培养孩子终身学习力
如何善于学习?擅长掌握和记住知识?取得好成绩?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丹尼尔 L.
施瓦茨分享了6种科学学习方法,并用具体案例分享学习中的实用技巧,帮助孩子们不再因为方法问题在学习中碰壁。
图片
归纳类比(Analogy)
归纳类比:指的是探寻各种事物之间,内在相似性的学习方法。
帮助孩子理解内在的规律原理
举个例子:请问树干上绿色的蚂蚱,与非洲草丛中的金毛狮王之间有什么相似点?
让孩子寻找其中的类比关系,可以帮助他们理解知识重点(如伪装),而如果只给出其中一个例子,孩子可能会将注意力放到无关紧要的细节上,比如狮子的样子多么伟岸,长得像不像《狮子王》里的辛巴等等。
图片
帮助孩子通过已知内容来理解新概念
类比是一种极为强大的学习方法,因为它可以帮助人们学到“换汤不换药”中的“药”。
举2个孩子在学习中常遇到的例子,“电流就像充满于水管中的水”,是用一个熟悉的例子来解释一个相对抽象的新概念。
“蝴蝶、海蜇、花粉在远距离移动时的相似点是什么?”是让孩子比较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
所以说,类比可以让孩子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合理运用原理。这也是教育的最高目标之一,让学生把校内习得的知识技能,应用于真实场景中,做到学以致用。
图片
精修勤练(Deliberatepractice)
精修勤练:是针对某个具体的技能,或是概念进行专注而努力的练习,从而超越自身的现有水平。
这种方式能让执行变得更快、更准、更稳定、效率更高,是孩子看到学习中的新路径。
举个例子:一位篮球运动员练习100个罚球。每次投球,她都将注意力集中在她的平衡性和膝盖的弯曲上,力求实现最好的技术动作。
图片
能解决什么样的学习问题?
学习者进入瓶颈期,原地踏步。
一遍一遍地重复做题,但并没有算的更快更准确。
练习了好几个小时,既没形成更深的理解、水平也没提高。
一位学生虽然做了很多道题,但只是机械式地算和写,并没有集中注意力思考。
图片
使用的范例:
要以目标为导向,集中练习某项特定的技能。
对于想提高写作水平的作家来说,找出之前作品中使用被动气的句子,尝试将它们都转化为主动语气的句子。
突破现有水平。
对一位吉他手来说,练习一首曲子中感觉最别扭的部分而不是弹得最顺的部分。
图片
自我生成(Generation)
自我生成:是指利用一部分线索作为提示,来生成目标记忆。
练习回忆的过程可以提高记忆强度,让之后再次回忆变得更加容易。同时将记忆练习分散到数天内,要比集中进行更有助于提高记忆强度。
缺乏这个技能对孩子学习的影响很大。
比如,他们总记不住一些零散的知识,要给出多种不同提示后,才想起词语的含义;或者无法形成对知识的长期记忆,在周测中表现很好,但到期末考试的时候就全忘了。
那怎么把自我生成运用到孩子的学习上?以背单词为例,可以从两个方向进行学习:
提供单词,记住含义;
提供含义,记住单词。
根据线索来记忆,会比试图直接记住所有内容有效得多。
图片
想象玩耍(Imaginative play)
想象玩耍:是创造与真实世界不一样的故事世界。
举个例子:一个小朋友拿一把叉子(象征妈妈),训斥勺子(象征孩子)为啥不把青菜吃完。
理论上来讲,想象玩耍可以帮助孩子锻炼抽象表达能力、社交能力,以及认知控制。想象玩耍有两个重要的步骤:
首先,既然是扮演,就需要抑制住环境刺激带来的本能反应(叉子不是叉子);
其次,构建其替代物,即认知上受控的一种新的解释(叉子代表妈妈)。
训练这些核心的能力可以刺激成长发育。玩耍终究是比较有趣的,至少可以作为开展活动、支撑成长进步和提升学习兴趣的有效载体。
能解决什么学习问题?
人们不主动思考,只会被动服从——过度规定好的课堂教学内容,学生们按要求思考、做事。
人们被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驱使——孩子们看到糖葫芦就走不动道,太容易受环境刺激驱使。让人们在想象时,按照不同行为规范去扮演不同的角色。
使用范例:
按照不同行为规范扮演不同角色——让孩子在扮演医生时,认真去模仿医生的样子,而不是模仿病患的样子。
通过成年人来鼓励孩子的想象力——在和孩子读故事的时候,老师提出“假如……,则会……”的问题。
图片
可视化(Visualization)
可视化:将信息的结构关系用视觉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帮助我们整理信息与想法。具体形式包括,地图、图表、草图、图象文氏图、树状图、矩阵表,等等。
举个例子:20世纪初,哈里·贝克( Harry
Beck)为伦敦地铁线路设计了套视觉方案,虽然牺牲了精确具体的地理信息,但却为乘客提供了更方便乘车的相关信息。从此启发了现代地铁线路图的设计方法,当今几乎每座城市的地铁系统都采纳了这套方法。
为信息赋予空间上的组织结构,能够帮助视觉系统发现规律。视觉系统的特性会支持人们发现信息间的结构关系、形成新颖的解读方式,并且提高搜寻信息的效果。
能解决什么样的学习问题?
孩子想不出如何组织思路或将想法结构化(可视化可以提供结构)——一场报告非常拖沓,讲了一大堆零散的内容,却没有行文的组织框架。
孩子感觉无法招架同时涌入的复杂信息(可视化可以精简信息)——刚出道的出租车司机需要熟悉各条道路和不同目的地之间的最佳路线。
孩子的想法太过模糊(可视化可以让其更精确)——一名学生说,“地震的发生是因为大地相互碰撞。”(应该是地球板块在不断挤压时所形成的巨大能量在短时间内释放出来)。
使用范例:
利用可视化来组织演讲内容——展示一幅文氏图,分别解释每个圆圈的含义,然后再解释重叠地方的含义。通过对于信息结构关系的视觉表达,来寻找其他潜在的可行方案。
将复杂情况绘制成示意图,从而追踪所有可能的因素——在绘制雾霾的成因时,可以尝试利用几种不同的可视化表达方式。
图片
睡一觉(Take a Nap)
自我生成:睡眠能够帮助人们把短期记忆固化为长期记忆,并将学习内容与自身知识融为一体。
举个例子:选择午后打盹儿或是保持规律的睡眠作息,可以促进对白天学到内容的记忆,还能帮助人们从自身的经历中发现规律。
睡眠就像个人版的赛后总结。睡眠过程中大脑沉静下来,进入自我审视的模式,不再接受新信息和新挑战。一天的记忆被重新激活,一遍又一遍地快进播放,与长期记忆中储存的知识逐渐形成关联。这会减少遗忘的发生,并且显露出不同想法之间暗藏的关系。
能解决什么样的学习问题?
上课瞌睡。
被难题所困的人。
离破局还差一点点顿悟,那就带着问题睡上一觉吧!
使用范例:
打盹儿15分钟,迅速激活大脑。打盹儿60-90分钟,以此来获得记忆带来更多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