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
(2022-04-07 15:02:08)
标签:
杂谈教育 |
分类: 教育教学 |
转:
中国有一句佛教徒古话:不要用牛羊眼看人。牛羊的眼睛只能看到别人像牛羊的一面,你从上帝的眼睛看你自己,发现自己内在有一个神明,那就不一样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怕和爱》
一个人的成长,一是天赋,二是机遇,三是修炼,四是信仰。天赋是成长的基础,机遇就是“贵人”,修炼是成长的加油站,信仰是成长价值的皈依。我们平凡但不平庸。生活的形式是命定的,但在自己的人生里找到意义和方向,是自己定的。
吃苦,正在变成一件奢侈的事情。
苦与穷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穷人面临得是必须要吃苦,富人则是安逸享乐。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穷人早已不需要吃苦,每天的生活十分安逸舒适,享受短视频带来的愉悦和快感,吃着即点即到的外卖,惬意万分。
反观富人,每天为了创造更多的财富,巩固自己的江山和地位,必须时刻精进,做诸多痛苦的事情,不断吃苦前行。
显而易见,这个时代正在经历一场无形的变革,有人嗅觉灵敏早已开始蜕变,而很多人却沉沦在危机中却毫不自知.......
富人在吃苦,穷人在享乐
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年冬天,一群天鹅准备南飞过冬,中途停留在了一座小岛上。
岛上的一对夫妻看见这些天外来客欣喜万分,拿出饲料精心喂养它们。
冬天到来,这群天鹅也不南飞了,而是心安理得待在这里。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对夫妻始终精心的照料它们,直到一天,这对夫妻年龄大了,离开了小岛,这群天鹅也随之消失。
不过它们并未飞去南方,而是在冬天到来之际就被饿死了。
如今,穷人如同那群天鹅一样,沉迷在各种短视频、游戏、娱乐节目中。
而这种碎片化的精神娱乐让人逐渐上瘾,无法自拔,甚至陷入痴迷的状态。
其实这正是富人的圈套,把穷人都圈养起来,给他们提供吃喝,寻找快乐。
时间一长,就像是被圈养的天鹅一样,丧失了自主意识和思考,最终无法南飞。
要知道,废掉一个人最快的方式,就是不断纵容他。
很多人对于眼前唾手可及的快乐和享受,宁愿一直待舒适区麻醉自己,也不愿吃苦,磨砺自己。
因此,想要改变命运,首先要挣脱这种“甜蜜陷阱”,识破贪图享乐背后的危机。
要从被动吃苦变为“主动去吃苦”!
主动吃苦不是苦,被动受苦才是苦
一位智者告诉大家:“人生如茶,亲品者,细细品尝余甘无穷,但若是勉强为之,只会记得入口时的苦涩。”
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自讨苦吃”的人往往会觉得甘之若饴,而被动受苦的人只会觉得人生无望。
在很久之前,有一位颇有名望的私塾先生,以严厉教学出名,规矩也是十分的多。
天亮鸡鸣之前,学生需穿戴齐整的坐在教室里;若是课本未背熟,不许熄灯休息.....
课堂里的学生个个愁眉苦脸,唉声道苦,而窗外一位贫苦少年却始终兴致勃勃,提到学习更是甘之若饴。
相对于课堂里的学生,这位少年每天起早贪黑,千里跋涉,到了晚上还借着米粒灯火,熬夜苦读。
少年的人生看似更苦,但他丝毫不曾觉得苦,反而觉得是一种乐趣和享受。
人这一生,不止学习,其他任何事情,主动去做与被动去做感受完全不同。
苦难,是每个人的人生特征,一个人一辈子吃的苦是有恒定的。
出类拔萃的人往往自律,不自律的人一般走向平庸。
自律决定着我们的人生高度,更隐藏着生命的无限可能。
人这一辈子,若是吃不了自律的苦,终将会吃平庸的苦。
运气和聪明只能让你赢得一时,真正的长久还需靠毅力。
看透了这个世界的人,都是用苦难修行
痛苦,其实是让人觉醒的最快方式,也是人生的基本属性。
苦难不会无缘无故出现,更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变成另一种形式,从某一阶段跳到另一阶段。
因此,你越是逃避它,未来就会牺牲更大的代价来面对它。
1、吃学习的苦
孟子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想要做出一番成就,必先承受苦难,学习,读书虽苦,却是走向成功的最快捷径。
读进我们脑袋中的书,是人生路上的重要指标,想走向哪里,书自会告诉我们答案。
人这一生,有两样东西别人无法抢走,一是心中的梦想,二是大脑中的书。
读书学习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修行,也是通向广阔世界最好的路。
2、吃自律的苦
古诗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宝剑越磨越是锋利,梅花越寒越是芬芳,人亦是如此,肯吃苦,能自律,就能达人所不达,见人所未见。
出类拔萃的人往往自律,不自律的人一般走向平庸。
自律决定着我们的人生高度,更隐藏着生命的无限可能。
人这一辈子,若是吃不了自律的苦,终将会吃平庸的苦。
运气和聪明只能让你赢得一时,真正的长久还需靠毅力。
3、吃劳动的苦
《易经》有云:“君子应当效法天道,自强不息。”
勤劳,乃是一个人的福气,安逸则是灾祸的开始。
中国自古以来倡导人们勤俭持家,劳动,勤劳是最光荣,也是最累的事情。
劳动虽累,但只有勤劳的人才能不断兴家、旺家。
只有趁着年轻时,不断努力,多挣一分钱,才会多一分生活的底气;多一份积蓄,才会多一份选择的权利。
4、吃思考的苦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思考,对于我们的人生至关重要。
要知道,方向永远大于我们的努力,好的战略规划胜过于我们无数次战术上的勤奋。
在任何时代,思考是必然的,思考的深度,能够决定我们最终能达到的高度。
5、吃坚持的苦
其实做一件事情并不难,难的是坚持做一件事;
坚持做一件事也不难,难得是坚持到底。
任何事情都会面临挫折和迷茫,但请不要轻易放弃。
只有坚持下去才能得到收获,坚持才能赢得最终胜利。
正所谓:“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不想吃小亏将来会吃大亏,不吃小苦将来必吃大苦。
因此,不想在这个浮躁的世界中逐渐沉沦,就要学会主动去吃苦,当你熬过了所有的苦,所有的美好都会缤纷而来!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董卿也曾说:“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首先要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言谈举止,都藏着孩子的未来。
有资深老师曾说:从一个孩子的日常行为和对人谈吐,我们就能看出这个孩子的家庭“背景”,父母的教养、学识、品行…
由此可见,为人父母,我们要教育好孩子,必先管好自己。尤其是这4点,如果父母管不住自己,很多教育都会失效。
1、管不住自己的言行
曾有一个儿童公益广告《Children see,children
do!》,讲的是孩子看到父母的不良言行,就会去模仿。
影片中,一个妈妈因为生气而破口大骂,甚至摔打公共电话;她的女儿看到后,也学着妈妈的样子来宣泄自己的情绪。
一个父亲对家人使用暴力,孩子看到后,也学着父亲的样子,向家人动武,用暴力解决问题。
父亲用石子向动物投掷石子,虐待动物,孩子看到后,马上学样。
父母抽烟,孩子也跟着抽烟。
父母和孩子吵架,孩子也跟着吵。
父母不文明,孩子也跟着不文明…
这个广告说,“孩子们都是模仿与创作的天才。”
广告中出现了,多种父母在生活上的一系列陋习场景。或许,当父母都惊讶于孩子们“出格”的言行举止时,可曾想过:所有这些,都是出自于“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身上?
儿童教育家孙敬修说过:“孩子的眼睛是录像机,孩子的耳朵是录音机。父母个人的言行,对于未成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替代的最有用的阳光。”
父母不妥当的言行,会在孩子的心灵刻上难以磨灭的印迹。这种印迹,大概率会在孩子的身体中循环、被大脑记住,并被模仿。
如果父母自己言行不妥,很难培养出一个文明、懂礼貌的孩子。为人父母,我们想要孩子有教养、脾性温良、彬彬有礼,那么,我们就要从自身做起。父母得体的言行、良好的修养,才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2、管不住自己的“情绪”
曾经,在郑州的一辆公交车上发生过,一起“育儿”闹剧。一家三口坐在公交车上,因为教育孩子,发生了严重的口角。
通过监控可以看到:一开始,看起来有10岁左右的小男孩在公交车里闹脾气,还把自己的衣服脱掉了。妈妈在一旁劝说孩子让他好好穿衣服,不要再闹了。但是儿子却完全不放在心上,依旧我行我素。
这时候,这位妈妈开始变得恼火,于是动手打了孩子,掐脖子、摔嘴巴子,把孩子打得哇哇大哭。
这个时候,在一旁默不作声的爸爸站起来,对着这位妈妈就是一巴掌。随即,这位妈妈一边嚎啕大哭,一边向乘客抱怨她的丈夫,平时也是这样对待她的。
一对情绪失控的父母,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
家长情绪的爆发,会让孩子内心无法承受;长此以往,孩子容易产生撒谎、自卑懦弱、叛逆、言行粗暴、孤僻、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
有人曾说:“一个失落的灵魂能很快杀死你,远比细菌快得多。”家长管不住自己的情绪,是育儿路上最大的敌人。
打骂孩子,没有教育,只有伤害。
因此,为人父母,无论脾气多暴躁,我们都要先调节好情绪,再和孩子沟通;我们要学会自己排解和发泄情绪,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把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孩子不是受气包。
我们的状态好了,才能以最好的状态去教育孩子。
3、管不住自己的“放纵”
曾有一则新闻:一对父子大打出手,父亲报警。
警察得知,父子大打出手的缘由:原来,这名14岁的少年,长期沉迷于手机游戏,又调皮不听话。当天在父亲打骂过程中,儿子竟然还起手来,于是父子俩大打出手。
这位男孩在与民警交流中说:父母喜欢打麻将,常打麻将到深夜,平时对他的陪伴很少。放学后,经常只有他独自在家,感觉很无聊,自己确实喜欢拿手机玩游戏。
白岩松曾说:“我觉得天天在家打麻将的父母,是很难教会孩子读书的。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起码要承担51%的控股责任。生活中有多少父母是在自己进步的过程中?我们总是抱怨孩子不进步,然后把责任全部归咎于社会和教育的问题。”
白岩松这番言辞虽然犀利,却让人深思。
如果你每天沉迷于手机,那么孩子自然也沉迷于游戏;如果你每天熬夜刷短视频,那么孩子自然也不会早起…
父母生活“放纵”,孩子自然也会不自律。孩子爱玩是一种天性,想要他们形成自律的意识,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
每一个自律的孩子背后,都站着一对自律的父母。
4、管不住自己的“懒惰”
曾有一位网友在知乎上提问:“家里杂物实在太多,但是父母什么舍不得扔,怎么办?”
这位网友说明:“家里乱糟糟的。有过期五年的面霜、过期三年的牙膏、坏了的电器、五十年以上的破棉花被、牙刷架上有超过十只牙刷、鞋柜塞满了棉拖鞋…”
下面有一个评论,一针见血:”除了穷,还有就是父母懒惰。”
“如果父母很勤劳,不扔杂物但家里仍然会保持很干净整洁、井井有条。显然,他们也被自己的坏习惯困住了。”
有人说,“屋子凌乱的家庭,养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屋子凌乱,证明父母懒惰,他们对孩子的教育自然也懒得上心;父母这种懒惰的行为习惯,让孩子也很难拥有好习惯;同时,凌乱的屋子,也说明父母得过且过的生活态度,没多少上进心,孩子也自然没有多少拼劲。
为人父母,我们在生活中,要以身作则引导孩子保持勤奋、积极向上的生活。如此,孩子才不会因为懒惰,将生活过得混乱不堪。
主持人孟非曾说过一段话,颇为深刻:“我从来不觉得望子成龙是个好词,望子,你要望别人成不成龙,你都不是龙;你要说望子成龙,你自己仔细琢磨一下这个词;你是不是龙,你都不是龙,你凭什么要求你儿子是龙?”
为人父母,如果管不住自己的言行、情绪、放纵和懒惰,凭什么要求孩子有教养、温和、自律和勤奋?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越优秀、越自律,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父母的模样,藏着孩子的未来;言传身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