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师三要

(2022-04-06 08:21:08)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育教学
一、教师要善于用眼
眼是人用来观察、观看东西的器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眼来看什么呢?
一要看到每一位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有一些教师目中无学生,他们眼中看到的仅仅是教材、教参、学生的考试分数,很少能看到一个个鲜活的学生个体;还有一些教师往往喜欢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学生,能够进入这类教师视野中的往往是个别成绩好的学生或有某一方面特长的学生,成绩普通的学生是进入不了这类教师的视野的。当然,绝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将学生放在第一位的。但教师不当的提问方式、无意识的教学行为等往往会给一部分学生产生错觉,认为老师不关注他们、老师的心目中没有他们。
学生对教师目光的渴求是相当强烈的,每个学生从内心深处来说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教师目光的关注、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教师眼中的好学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吝啬自己的眼神,要看到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学生个体。
二要看到每一位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在传统教育理念上,教师往往秉持一种“一元化”的智能观,即先天性地预设每位学生的智力结构和智力类型是一模一样的。正因为如此,教师在教育行为上便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并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和等级。
显然,这样的划分具有典型的贴标签的性质。但如果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来武装头脑,教师就会发现,每个学生的智力结构和智力类型是不同的,而且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优势的智力结构和智力类型。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看到每一位学生的每一个方面,看到每一位学生所具有的优势,看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并且还要将每一位学生的优势和闪光点加以合理地引导,使其能够得到进一步地展现和发展。也就是说,在教师的心目中,应该形成“好学生的标准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每一位学生都是好学生”这样的观点和认识。
三要看到每一位学生的每一点进步。以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更多关注学生最终所取得的结果,并且喜欢将学生所取得的最终结果进行横向比较。由于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每一位学生并不会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而是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
所以每位学生最后通过自身努力所能达到的高度自然也是因人而异、各不相同的。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看到每一位学生最终所取得的结果,更要看到每一位学生在取得最终结果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程度以及进步状况。只要学生努力了、付出了,即使进步的结果不明显或者没有进步,对于教师来说,同样也要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二、教师要善于用耳
耳是人用来倾听的器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耳来倾听什么呢?
一是要听到来自学生的声音。在传统课堂中,一些教师倾向将学生看作教学过程中的客体,甚至是装知识的容器或罐子。因此,教师是知识或信息的发出源,往往主宰着整个教学过程,而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成为知识或信息的被动接收者。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呈现出一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记;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的现象。长此以往,学生变得被动,缺乏自信心,没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成了一个远离声音的群体。
   其实,任何的课堂教学,都是建基在教师和学生作为两类不同的主体之间的交往、互动和对话的基础之上,缺失了学生声音的课堂教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言说的机会和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发出自己真正的声音,重树课堂教学过程互动、对话和交往的本真特性。
二是要听到来自每一位学生的声音。在当下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课堂教学改革日益深化和综合的背景下,中小学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也正在发生着较为深刻的变化,“自主、合作、探究”越来越成为学生学习的基本方式。在学习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的言说机会越来越多,这确实是一种可喜的变化。
但是在这种可喜变化的背后,我们同样会看到另一种现象,那就是不同的学生个体在课堂教学中所获得的言说机会和权利是不均等的,即有些学生能获得言说机会,有些学生却不能获得言说机会;有些学生能获得较多的言说机会,有些学生却只能获得较少的言说机会。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过程中获得较多言说机会的学生是建基在剥夺了没有获得言说机会或获得言说机会较少学生的权利之上。
因此,作为“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听到来自于学生的声音,更要听到来自于每一位学生的声音,特别是要听到一个班级中处于相对弱势学生群体(如性格内向的学生、父母离异的孩子、特殊儿童)的声音。
三是要听到来自学生且不同于教师声音的声音。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将学生的思维局限在教师既定的思维模式和框架之中,不同的学生个体在课堂上往往说的是相同的话,甚至有时候当教师提出问题时,孩子们往往“异口”却“同声”地说出统一的标准答案。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学生的思想简单、机械,缺少创造性、缺乏批判意识和质疑精神,甚至会使学生演化成为头脑简单、缺少灵性和生命活力的“两脚书柜”。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来自学生且不同于教师声音的声音。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发表自己不同意见的权利和机会。同时,教师还应该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和环境,鼓励学生能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不同想法,并加以积极的引导。
三、教师要善于用心
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善于用眼、用耳之外,还应该善于用心。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要用心去感悟学生。传统上,教师往往将学生看作成人的雏形,认为他们与成人没有本质性的区别,所以倾向用成人的视角来看待学生、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学生、用成人的价值来衡量学生。其实,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特的看问题的视角,他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与成人并不会完全一致,有时候甚至完全相反。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用心去感悟学生,即教师要读懂学生。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视角来对待学生而不是从成人的视角来看待学生。事实上,从学生的视角与从成人的视角看到的学生是不尽相同的。从学生的视角去看待学生,我们自然会理解学生的所作所为与所思所想。
二是要用心去感应学生。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多强调的是学生现成知识的获得过程,其基本方式往往是教师以言语的形式对学生发生影响、引导乃至灌输。其实,真正的课堂教学建基在教师与学生心有灵犀的基础之上。只有两个心灵之间的相互感应才能达到彼此的相互影响以及基于这种影响的相互发展。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能够让学生解读出其中所包涵的教育意蕴;同时,学生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能够让教师解读出其中所包涵的教育需求时,真正的课堂教学自然而然就出现了。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与学生进行言语的交流之外,更应该与学生时时处处进行心灵之间的交流和对话,用心去感应学生。只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是相通的,才有可能达到应有的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教师如何实现终身成长?
李素怀
“踏上了阅读之路,就意味着选择了一种终身成长的生活方式。”这句话来自常生龙老师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2:终身学习,终身成长》。
与常老师因新浪博客结缘,是十多年的网友。常老师每天更新博文,每周做阅读推荐。在他的影响下,我也坚持了十多年的阅读和写作,不断思考教育,探索教育带给生命的真正价值和影响。
这次阅读,我放慢了脚步。就如序言所说:“读书,急于求成是大忌。”我参照附录推荐的50本书,购买了一些纸质书,真正捧起了书,让自己过上了一半书香一半烟火的生活。焦虑的社会,阅读让我的心越发安定,我开始努力保持清醒的状态,直面教育问题,尝试做教育的变革者。
1.重寻教育常识
钱理群说过,教育难,难就难在回到常识。常生龙老师精选了8本与教育常识有关的书,比如,吴非老师的《照亮校园的常识》。我专门从网上购买了该书。看过后,我常常站在校园的操场上,看那群可爱的孩子,不断地问自己:“我真的了解他们吗?我的教育真的可以帮他们做更好的自己吗?”看过这一辑的文章后,我马上给自己按下了暂停键,必须重新审视一下自己。书中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更多看到的是“人”。而我常常忽视人的存在,揪住事情不放,对学生造成无意的伤害,而教育最大的可怕之处是对常识的无知。
我试着放慢脚步。就如书中所写,“和孩子在一起,时时刻刻都会有故事发生,如果你能够掀起故事的面纱,洞察其背后的秘密,挖掘出原来被遮蔽的行为,就会促进你调整育儿的策略,改变你的行为。”这的确是回到教育常识很有效的方法。
我们在理解儿童某个事件时,只有进入儿童的全部生活,才能够解读出儿童到底经历了什么。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谨慎,回到教育常识,不要因为评判而忽视正在成长的生命。
2.重构教育格局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飞速运转,教育也随之发生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以核心素养为培养目标,在“双减”背景下,教什么、怎么教是每个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社会结构的改变,影响教育格局的重构,我们不再只是教育工作者,也是学习者,向孩子们学习,向未来学习。
如何从传统教育走向个性化学习?教育如何改变才能为学生提供匹配的学习方式,让他们达到最佳状态?这一辑选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等十本书。阅读这些书,让我对未来教育有了更多新的看法和理解。印象最深的是《具身认知:身体如何影响思维和行为》这本书。回想起在课堂上,我从没有想过要运用身体来提高学习质量,关注孩子的内在感受,排除情绪对学习的干扰,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度。要实现未来学习,我们要建构新的场域和空间,提供机会调动孩子们的身体参与到学习中,让他们亲自去体验、创造、感知。可以是社群,也可以是社区,他们可以找到玩伴,也可以找到学伴,以自己感兴趣的方式学习。
3.重新定义自己
在阅读了第四辑推荐的书后,我找到了自我迭代的路径。我之前一直对成长有误解,以为知道越多就会成长越快,所以我努力学习。而《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让我了解到,改变是有内在逻辑的,行为的改变需要的是意识的改变。我开始训练自己,让自己具备一些品质,比如,成长型思维方式,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欣赏每个人的习惯,带着爱生活,同理心对话,与他人有连接感等。我的心慢慢静下来了。我开始做观察者,觉察是什么事情引发了我的情绪波动,我内在有什么需要未被满足,如何关照自己。我允许自己做不好,对学生温柔以待,也努力关照每个学生的情绪变化,于是理解和尊重的能力无意间就这样提升了。
尤其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中,我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我不做蜡烛,也不做春蚕。我要做一盏灯,既要温暖自己,也要照亮他人。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我感受到的是幸福和愉悦,因为我在享受和学生一起成长的快乐。我要做一个热爱生活,有喜怒哀乐,也有柴米油盐,有诗意,有远方的教育工作者。
4.追随大师步履
最喜欢第三辑,常老师推荐了很多教育大咖的专著,让我们能够站到巨人的肩膀上瞭望教育的远方。孔子、卢梭、蒙台梭利、陶行知……他们的思想如灯塔照亮了人类漫长的教育之路,影响一代又一代人。我们要追随他们的脚步,把那些美好、经典的思想传承下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要勤于思考,有思考的学习才能内化成自己的能力。尤其是当今信息量和知识种类繁多,不经思考的学习会让自己陷入被动。
我们深耕在教育实践中,完全打开生命觉知的场域,全情参与到孩子们的生命成长过程中,才会觉察到孩子们需要怎样的陪伴,反思我们在创造一个怎样的教育世界。
如果你处在浩瀚如烟的书海中,不知道阅读哪些书而感到无力,那就去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2:终身学习,终身成长》吧。读过常生龙老师的阅读推荐,宛如看过50本书,这50篇阅读体悟把书中的精华提炼出来,重塑我们的教育理想。让我们去寻找教育中柔软的光,去奔赴一场真正的教育之旅,去领略生命因为教育带来的成长之美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6种心
后一篇:园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