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淡定

(2022-04-02 19:22:41)
标签:

杂谈

分类: 人文历史
转:
与苦难交锋的次数越多,所获得的收获就会越多。从没有突如其来的奇迹,想要成功只有坚持到底。

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人生在世,世事无常,总会有起伏跌宕。
随波逐流,心随境转的不是智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才是高人。
学会以淡然处世,以宁静守心。
淡定是入世的智慧,也是出世的修行。
淡定是一种智慧
古诗云:“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大海尚有片刻平静,无风起浪的,往往是人心。
一个人的情绪,有时候比天气更加阴晴不定。
小事容不下,芝麻绿豆都要斤斤计较。
大事担不起,事到临头,自己先乱了阵脚。
得失都能从容应对,一生才会风轻云淡。
进退有法,张弛有度,自然宠辱不惊。
庄子说:“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人生贵在淡定,心如明镜,才能洞悉世事,练达人情。
过去的留不住,未来的猜不透,不要因为风雨,错过了彩虹。
顺心时无需沾沾自喜,乐到极处,反而生悲。
失意时不必自怨自艾,跌到谷底,就会触底反弹。
心怀淡定,不悲不喜,是人生最高的智慧。
学会淡定,即是修行
古人说:“以理律已,以情恕人。”
做人要用道理约束自己,用常情来宽恕别人。
对人大度,就不会心生不满,严于律己,就不会感情用事。
学会淡定,就是在修养自己的内心。
没有人天生就能心如止水,都是一步一步,历事练心。
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能够不忧,不惑,不惧,才是真正的淡定。
被人误会,不必口角相争,大动干戈。
泰然处之,自然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碰上难事,不必六神无主,心乱如麻。
静下心来,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心中有一份淡定,人生也会过得舒心。
淡定,是人生最好的修行。
杜甫诗云:“水流心不静,云在意俱迟。”
红尘滚滚,纷扰不休,利欲容易熏心,淡定才是一方净土。
淡定是好整以暇的智慧,也是治愈心灵的修行。


人生中,总有一些无声的感动,如花儿一样,静静盛开。
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自己。正如那些美丽绽放的花朵,并非为了吸引谁,而是为了彰显自己的生命与精彩。
你只有默默努力,不为炫耀,才能活得更加强大。机会是平等的,但它从不会主动敲你的门。你只有做好准备,尽情发挥你的潜能,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机会。
有时候,机会像一阵风吹过,如果你反应太慢,就会失去机会。一个人要成功,不仅要靠能力,而且要靠反应速度。在大灾难面前,能活下来的人,不是能力最强的人,而是那些反应最快的人。
在危机面前,乐观的人看到问题后面的机会,而悲观的人只看到机会后面的问题。积极向上的人,总能创造奇迹,因为他们懂得,只有全力以赴,才有可能成功。那些悲观失望的人,连第一步都不敢踏出,又谈何成功?
在前行的路上,只有坚定信念,默默生长,以积极乐观态度面对一切困难,才能征服困难。
人生中,要懂得厚积薄发,而不是投机取巧。任何捷径,最后都会成为最长的路。人活一世,每个人的使命不同,做好本分,就是我的修行。
生活中,熬过一些苦,才能无所不能。你要以宽容之心,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温暖。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说过一句话:假如沟通是一样商品,我愿意付出比任何事物都高昂的价格来购买。
不会沟通的人,总是在无形中为自己筑起一道道围墙。
而一张会说话的嘴,往往让我们在生活中好运连连、如鱼得水。
说话是本能,但会说话却是需要不断学习的必修课。
真正会说话的人,都懂得掌控开口的态度,把握言语的分寸。
坏话好说
《史记》里记载了一个故事。
楚庄王有一匹爱马因病而死,为了悼念,他决定以大夫之礼将马下葬。
此举遭到朝臣强烈反对,认为于礼不合。
许多大臣以死相谏,但楚庄王仍坚持自己的想法。
正当群臣摇头叹息之际,侍臣优孟突然嚎啕大哭。
楚庄王吃了一惊,问他:“爱卿,因何事而哭?”
优孟擦着眼泪,说:堂堂楚邦大国,有何事办不到?大王将爱马以大夫之礼下葬,不但不过分,还嫌轻视。
我请大王以国君之礼葬之,这样诸侯们也会知道大楚的威武。
群臣听到优孟的这番话,顿时哗然。
楚庄王却沉默不语,良久,他才开口:“是我有欠考虑,为马下葬一事,就此作罢。”
优孟熟知楚庄王的性情,知道强言硬谏,只会适得其反。
于是先顺着他的意思说下去,含蓄地劝诫,果然一举奏效。
曾国藩说:“劝人不可指其过,须先美其长;人喜则语言易入,怒则语言难入。”
与人沟通的时候,若措辞太过直截了当,容易招致对方的反感。甚至引发争论与冲突。
相反,把话说得婉转一些,对方心情愉悦,也就更容易听得进去意见。
那些让人不舒服的话,不妨委婉含蓄地说出口。
让别人感到舒服,也使自己能游刃有余,事半功倍。
狠话柔说
美国心理学家马歇尔说: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网友@江东流分享过自己幼时上学的经历。
小时候,父亲对他管教非常严格,教育方式也简单粗暴。
考试不及格或是不小心犯了错,对他就是一通臭骂。
“再不及格,我绝不轻饶你!”
“下次再敢这么干,你就滚出去吧。”
每当被父亲批得体无完肤时,他就特别羡慕邻居小杰。
小杰的成绩也不稳定,但即使考得再差,他爸爸火气再大,总能压住。
他常说的是:“你让爸爸不止一次失望了,下次可要好好努力。”
最终,江东流因父亲的严厉责备,心里不痛快,上课也不专心,成绩不见起色。
而小杰,由于心里没有负担,成绩反而进步很快。
遇到事情,一味说狠话,只能将别人拉入冰窖,让人心里留下阴影。
柔和的言语,却如春风化雨,更容易让人接受。
我有个堂妹,去年入职一所小学,由于刚到新环境,不太适应,她在一次展示课中评分很低。
课后,她被叫到校长办公室。
原本做好了挨批的准备,没想到校长只说了这么一句话:
“小李老师,目前看来,家长把孩子放在你的班上,可能不太放心,你得尽快做出改变。”
校长温和的劝勉,不仅让堂妹松了口气,也使她真正卸下包袱,专心改进,不久便夺得了第二次考评头名。
荀子说:伤人之言,深于矛戟,与人善言,暖于布帛。
疾言厉色,言辞中夹枪带棒,往往给人造成难以愈合的伤口。
而温言细语,却能以柔克刚,融化人与人之间的冰山。
说话柔和,并非刻意讨好,而是把别人放在心上,处处体谅。
话留三分软,人留七分暖。
开口时,语速适当放慢,语气尽量温和,与人交往自然更加顺心。
大话小说
有句话说:“骄傲是失败的开头,狂妄是智慧的尽头。”
一个人若是太高估了自己,注定就要输得一败涂地。
在某期《非你莫属》中,一位叫杨兴祥的求职者,一上场就许下豪言壮语。
他扬言自己是商业奇才,愿意用智慧帮助企业家们功成名就,并提出了月薪九万的条件。
可当企业家们问起过往成绩时,他又拿不出一个成功的案例。
面对百合网创始人慕岩提出的质疑,他非但没有做出解释,反倒说要给对方上一课。
结果第一轮投票的时候,在场的企业家们全都灭了灯,直接当场把他当场淘汰。
老子有句至理名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声调越高的人,越不会有太大的出息;真正有实力的人,从来嗓门都不大。
孔子讲过一个故事。
鲁国有个将军叫孟之反,在军队打了败仗时,他主动率领部下殿后,抵挡敌军追击。
等到安全回城后,大家都赞扬他,他却回答道:“并非是我勇猛,实在是我的马不肯走。”
孟之反的英勇有目共睹,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趾高气扬、大彰其能。
相反,他一直谦让,毫不居功,因而人们更加敬佩他了。
曾国藩有一句名言:“不说大话,不务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
真正的强者,从来不会高谈阔论,吹嘘自己,而是在低调中不断完善自身。
行走于世,多检视自我,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
把自己看小,把事情做大,才能不断增加人生的宽度和广度。
急话缓说
《礼记》中说:“水深则流缓,人贵则语迟。”
说话太急,往往无端生出是非,开口慢半拍,才是化解矛盾、维系关系的良方。
两年前,我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曾因工作和一位同事起了争执。
当时我们共同负责制作一期产品广告,我负责前期统筹和文案脚本,他负责拍摄和剪辑。
但拍摄过程中,我们却在很多情景与构图设计上产生了争执。
有次我直接就急了,当着整个团队的面说:“之前沟通得很明白了,你到底能不能配合,不行就换人!”
顿时把场面弄僵了,这位同事不仅拒绝再跟我对接,私下对我也疏远了。
虽然当时是因为工作没达到预期效果,心里着急。
但这样当众让人难堪的说话方式,不仅没解决问题,也让我失去了一位并肩作战的伙伴。
从那以后,我才懂得在说话之前,先在脑海中过一遍,剥离掉情绪再开口。
很赞同塞涅卡说的一句话:“治疗愤怒最好办法,是等待。”
人越是急躁的时候,越容易说出一些冲动的话。
当我们有情绪的时候,话到嘴边,再等一会,对于事情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历史上,琅琊王氏家族,是赫赫有名的豪门大族。
从汉朝到清朝的一千多年间,琅琊王氏出了36个皇后,36个驸马,封侯拜相者更是数不胜数。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琅琊王氏如此兴旺,全凭一句六字家训:
言宜慢,心宜善。
正如曾国藩所说:“言语迟钝,举止端重,则德进矣。”
走得太快便容易跌倒在地,说话太急就可能招致是非。
与人交往,多给自己留一点沉默的时间。
守住做人分寸,有话慢慢说,为思考留有余地,也让彼此留下体面。
作家王蒙曾说:“一个人有没有水平,主要表现在说话上。”
说出口的言语,不是简单的汉字组合,而是一个人内心情感和为人境界的流露。
做一个会说话的人,不光用嘴,更要用心。
说得多,不如说得对;说得对,不如说得好。
好好说话,温暖他人,也成就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真正的教师
后一篇:诗歌:登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