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层次
(2022-04-01 08:30:12)
标签:
杂谈 |
分类: 人文历史 |
转:
一片乌云挡不住所有的阳光,一花凋零也荒芜不了整个春天。
心灵的层次
第一层:敬畏心
明代文人方孝孺说:“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
曾国藩说:“常存敬畏,则是载福之道。”
人应有敬畏之心,上敬天地造化,下敬父母师长,约束自我,善待他人。
唯有如此,才能眼下无忧,未来无憾,福气越积越多。
第二层:谦卑心
《尚书》中说:“满招损,谦受益。”
常怀一颗谦卑的心才能从中受益,成就更好的自己。
上善若水,人就应该像水一般,谦卑自守,方能抵达至善至美的境界。
《了凡四训》有言:“惟谦受福。”
第三层:感恩心
常言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感恩,是待人的态度,也是处世的原则。
懂得感恩,才能拥抱温暖。
作家丰子恺说:“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
第四层:包容心
林则徐有一副自勉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人,要有包容心,容天下难容之事,是一种非凡的气度。
《格言联璧》有言:“必有容,德乃大。”
心若计较,事事都有怨言;心若包容,时时都是春天。
第五层:平常心
有句话说:“无常,才是人生的常态。”
真正厉害的人,身处变乱,面对得失,波澜不惊。
以平常心对无常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心灵的最高层次。
哪怕世事纷纷扰扰,你自有“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从容;哪怕岁月不堪回首,你自有“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洒脱;哪怕人生起伏跌宕,你自有“笑观月圆日,淡看月缺时”的豁达。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这句话,出自洪应明《菜根谭》,收在陈继儒《幽窗小记》。
平常心,其实就是“心常平”。
杨绛说:“这个世上没有不带伤的人,无论什么时候,你都要相信真正能治愈你的,只有自己。”
上半生,杨绛历经战乱动荡岁月的冲击,尝尽了生活的苦;下半生,终于苦尽甘来,却又面临女儿、丈夫去世的绝望。但她却始终乐观豁达,在跌宕起伏中,活出从容和风采。
人生,就是历事练心,自己治愈自己。
无怨
《荀子》有言:“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
结婚后,杨绛放弃学业和钱钟书出国留学,几乎包揽了家中所有的杂事。
她从不抱怨,还在钱钟书不知所措时安慰他:“没关系,有我呢。”
回国后,抗战爆发上海沦陷,杨绛就职的学校被迫停办,日子过得十分拮据。
不得已,杨绛一边做家教,一边去离家很远的小学代课,在公交车上困得直打盹。
她不曾抱怨,甚至将沦陷区的水深火热和人情冷暖写进了戏剧里。
六十年代特殊时期,杨绛被下放,剃阴阳头。
她仍然没有抱怨,不仅自学西班牙语,还完成了译著的巅峰之作《堂吉诃德》。
杨绛笑着说:“我们还年轻,有的是希望和信心,只待熬过黎明前的黑暗,就能看到云开日出。”
无论现实多残酷,不去抱怨,尽力改变,终将迎来光明与美好。
独处
听过一句话:“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人生是一段孤单的旅程,孤单的来,孤单的走。
或许有人会陪你一程,但很少有人能陪你走到生命的终点。
我们终要一个人尝遍所有的离合悲欢,撑过生命中那段最漆黑的路。
1994年,钱钟书生病住院,身体每况愈下。
1997年,女儿钱媛因脊椎癌病重,撒手人寰。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杨绛,不得不藏起伤悲,照顾重病的钱钟书。
然而1998年底,钱钟书与世长辞,留下耄耋之年的杨绛,孤零零一人走完剩下的路。
可是她不怕孤单,不畏路长,一个人将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
18年里,杨绛深居简出,整理钱钟书的文稿,潜心写作。
有记者去采访,以为她会很孤单,但她却幽默地说:“我现在是‘绝代家人’,要做的事很多,我不去做就没人能做了。”
晚年时,她还陆续出版了《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和《杨绛文集》等作品。
就像杨绛说的:“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孤单可以压垮一个人,但是打败不了一颗强大的心。
不怕孤单,享受独处,在心里修篱种菊,就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沉淀
古语有云:“河沙裹流,非沉淀不能清澈。”
人心如水,欲望如沙,我们常常被欲望搅动得心浮气躁,茫然不知所措。
唯有向内求,努力沉淀自己,澄澈心灵,才能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
曾经有个年轻人十分敬仰杨绛。
高中毕业时,他给杨绛写了一封信,表达自己的仰慕,并且倾诉了他的人生困惑。
杨绛给他回信时,只写了一句话:“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人生中很多问题,其实都是庸人自扰,想得多,做得少,才会感到迷茫和焦虑。
不如沉淀下来,好好读书,方能活得明白、活得通透、活出无悔的一生。
杨绛就是如此,她带着对事业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在静处沉淀自我。
她藏起伤痛,咽下委屈,坚持读书写作,把最好的时光留给自己,也把人生的启迪奉献给他人。
所以,杨绛才被后人尊称为“先生”,受人敬仰。
其实很多时候,所谓的人生困境,只是你的能力不足以支撑你想要的生活。
你要做的就是,沉淀自己,潜心修炼,让内心澄澈清明,让人生渐入佳境。
尧舜禅位,很值得品评。
南怀瑾老师认为尧子丹朱不肖,尧发明围棋来训练其子思维的缜密,结果一无所获,于是放弃了传位于子的念头,将自己的位子传给了舜。
后来历史学家认为尧真是高明,他传位于舜,是政治上最高尚的道德,同时也是保全自己后代子孙的最高明办法。
南怀瑾老师推测如果当时由丹朱即位的话,也许可能会作威作福,变得非常坏、非常残暴,那么尧的后代子孙,也可能不会有好下场。
他把天下传给了舜,反而保全了他的后代,这便是“曲则全”的道理。实际上我们中国人做事历来比较讲究方法。
公元前686年,公孙无知等人反叛,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君。
一个月后,公孙无知被大臣设计刺死。国不可一日无主。
于是,齐国的大臣派人迎接流亡鲁国的公子纠回国继位,鲁庄公亲自率兵护送。
效忠公子纠的管仲预计:流亡在莒国的公子小白也可能回齐国争位,为了防止公子小白回到齐国继位,管仲亲自率30乘兵车去拦截公子小白。
在过即墨30余里的地方,管仲所带的一队人马与公子小白相遇。
争斗中,管仲拈弓搭箭,向公子小白射去,只听小白大叫一声,口吐鲜血,扑倒在车上。
此时,管仲才掉转马头,带一行人优哉游哉地护送公子纠回齐国即位。
殊不知,当他们到达齐国的边界时,公子小白已抢先一步即了王位,成了齐国国君,是为齐桓公。
管仲和公子纠大为惊惑。
原来,管仲的那一箭并没有射中小白,而是射到了小白的带钩上。
小白趁势咬破舌尖,喷血倒下装死,蒙骗了管仲。
然后,公子小白抄近道急奔回国,经谋士鲍叔牙说服了齐国众大臣,登上了国君之位。
小白这种佯装的办法,竟让他成了万乘之尊。
相较于这些大事大人物,在小人中把随机应变、机灵办事应用得最活络的要数大太监李莲英了。
慈禧爱看京戏,常以小恩小惠赏赐艺人一点东西。
一次,她看完著名演员杨小楼的戏后,把他召到眼前,指着满桌子的糕点说:“这一些赐给你,带回去吧!”
杨小楼叩头谢恩,他不想要糕点,便壮着胆子说:“叩谢老佛爷,这些尊贵之物,奴才不敢领,请……另外恩赐……”
“要什么?”慈禧心情高兴,并未发怒。
杨小楼又叩头说:“老佛爷洪福齐天,不知可否赐个字给奴才。”
慈禧听了,一时高兴,便让太监捧来笔墨纸砚。慈禧举笔一挥,就写了一个福字。
站在一旁的小王爷看了慈禧写的字,悄悄地说:“福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的!”
杨小楼一看,这字写错了,若拿回去必遭人议论,岂非有欺上之罪?
不拿回去也不好,慈禧一怒就会要自己的命。
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他一时急得直冒冷汗。
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慈禧太后也觉得挺不好意思,既不想让杨小楼拿走错字,又不好意思再要过来。
旁边的李莲英脑子一动,笑呵呵地说:“老佛爷之福,比世上任何人都要多出一‘点’呀!”
杨小楼一听,脑筋转过弯来,连忙叩首道:“老佛爷福多,这万人之上之福,奴才怎么敢领呢!”
慈禧正为下不了台而发愁,听他这么一说,急忙顺水推舟,笑着说:“好吧,隔天再赐你吧!”
就这样,李莲英为二人解脱了窘境。
李莲英的机智在于借题应变,将错就错。
这种圆场技术不仅需要智慧,也是与他脑子机灵、嘴巴活络分不开的。
慈禧常夸“小李子”会办事,看来也非虚言。
人活一世,生存环境不断变迁,各种事情接踵而来,墨守成规、只认死理是无论如何都行不通的。
讲究“曲”,并不是要我们奴颜婢膝,而是要我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懂得变通,要想办法保全自己,要在关键时刻能灵机一动,这是一种本事。
很多时候,人是情绪化的,并不是完全理智的。
在古代掌握生杀大权的帝王,更是如此。
因此即使是忠言,但是逆耳,大家就不爱听。
皇帝一冲动,人头落地,实在是不值得。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讲究策略就很必要了。
变通在职场也特别重要,我们生的时代不同,但是道理是一样的。
你的上司,或者你的同事,说不定就是你的皇帝和你的死敌。
很多时候剑拔弩张对大家都不利,不如在做事情上讲点技巧,于你于他,都是一件好事。
这并不是什么圆滑世故。
如果你个性耿直不愿意变通,那么多少应该讲点技巧。
做个简单的换位思考,你就会发现自己所坚持的,其实多么不堪一击。
三国时期的蜀国,在诸葛亮去世后任用蒋琬主持朝政。
他的属下有个叫杨戏的,性格孤僻,讷于言语。
蒋琬与他说话,他也是只应不答。
有人看不惯,在蒋琬面前嘀咕说:“杨戏这人对您如此怠慢,太不像话了!”
蒋琬坦然一笑,说:“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气秉性。
让杨戏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
所以,他只好不做声了。
其实,这正是他为人的可贵之处。”
后来,有人赞蒋琬“宰相肚里能撑船”。
有句话说得好:“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
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
大海收容每一滴细水,不论其大小,故大海浩瀚无涯。
心灵的自由,真性的飘逸,胸襟的坦荡,气质的超然,才是真正快乐的人生。”
其实,宽容大度的事例不胜枚举。
一位禅学大师有一个老是爱抱怨的弟子。
有一天,大师派这个弟子去集市买了一袋盐。
弟子回来后,大师吩咐他抓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然后喝一口。
“味道如何?”大师问道。
“咸得发苦。”弟子皱着眉头答道。
随后,大师又带着弟子来到湖边,吩咐他把剩下的盐撒进湖里,然后说道:“再尝尝湖水。”
弟子弯腰捧起湖水尝了尝。
大师问道:“什么味道?”
“纯净甜美。”弟子答道。
“尝到咸味了吗?”大师又问。
“没有。”弟子答道。
大师点了点头,微笑着对弟子说道:“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
法国著名文学家雨果曾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
海之所以为海,是因为海纳百川,不拒细流。
无论是江河湖泊,还是溪涧细流,只要奔来,都一概欢迎,显出极大的包容性。
海之所以为海,是因为海量恢宏,不拘细节,无论天上的雨,空中的雾,还是地上的水,无论是清的浑的,只要投奔于大海,大海都一样地接纳,具有极强的吸收性。
所以说:“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宽容,一颗心流血。”
做人宽容一些,能给自己留下很大的空间。
其实生活中幸福和欢乐并不少,烦恼和痛苦也不是很多,就看你怎样感受了,只要你有颗宽容之心,你哪怕只是默默地望着一棵树或者一朵云,也会是你人生中的一种享受。
前一篇:教师需要具备的6种角色与4大素养
后一篇:诗歌: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