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分析
(2022-03-23 09:05:29)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教学 |
转:
把课堂的教学时间减下来
大考前夕的半个学期的课堂,建议每节课的教学时间由原来的45分钟减到30——35分钟。减下来的时间干什么?每天多穿插安排几节自习辅导课,每天必须坚持安排一节不分学科的完全由学生自行安排学习内容的“自学”课。这种方法可有效解决教师无限填充学生在校时间的老大难问题;可有效提高学生,尤其是尖子生的学习成绩。
把因材施教的原则贯彻下去
两千多年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梦到现在也没有很好得以贯彻落实。分层、分类、分班,选课走班等是目前许多地方尝试落实的有效方式。
多给有希望考上北大和清华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指导他们自我梳理和总结知识。
把“清北”希望生挑选出来,单独布置学习任务和提要求,学科备课组共同研究制定学习任务单;如果做不到单独成班,就单独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安排座位;教师要单独批阅和辅导,课堂要在教师的组织下,完全实施合作探究的“讨论式”教学。这种方法的注脚是“不拘一格降人才”。
把有希望考上重点本科的学生单独分成一类,注意拓展边缘生。严格控制“导”和“学”各半的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我梳理和总结知识。
把有希望考上普通本科的学生单独分成一类,注意拓展边缘生。强化指导和训练,帮助学生梳理和总结知识。
把有希望通过“强基计划”考上双一流大学的学生单独分成一类,注意拓展边缘生。进行“强基计划”的考试科目,包括体质测试的单独训练;面试的辅导,尤其注意面试技巧的辅导和思辨实力的训练等。
把有希望通过“艺体特长”考上普本、重本,乃至双一流大学的学生单独分成一类,注意拓展边缘生。进行“艺体特长”考试科目的单独强化训练。报考院校需要面试的学生,学校要集中组织辅导,辅导时,要注意面试技巧的辅导和思辨实力的训练等。
分析会开到最后,要有个结论,这个结论就是要聚焦几个问题,切忌面面俱到,切忌会议开来开去理不清个头绪,令老师、领导都是一头雾水;要明确解决问题的措施,切忌就问题说问题。
1.问题清单。分析会聚焦的问题要从不同层面进行梳理。例如从学校到年级,再到班级;从学科组到备课组,再到科任教师等有哪些问题急需解决,要一一梳理出来。
2.解决问题的清单。根据问题清单,要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明确这些问题由哪个部门来负责解决,由谁来领导解决,由谁来负责检查督促和评估等问题。
每一次的分析会都这样开,每一次的分析会都有问题清单、解决问题的清单,每一次的分析会都与以前相比较,看哪些问题还是老问题,哪些问题是新问题,下一步要怎样解决等。长此以往,就形成了由“点”成“线”的成长的轨迹,并建立一个“成长档案”。再往回走,就不会忘记来时的路,遇到的问题,就会借鉴来时克服困难的经验,进而有效避免“老问题一直没有经验解决,新问题又不断出现”的问题。
学生成绩起伏大的问题
1.单科成绩起伏大。在科任教师督促指导下的学生的自我归因,写出文字材料,教师把关,帮助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2.总成绩起伏大。在班主任老师督促指导下的学生的自我归因,写出文字材料,班主任把关,帮助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尖子生的薄弱学科问题
组成教师攻坚组,帮助该生科任教师诊断“病因”,制定 “医治”计划,或直接以自身所长参与“医治”行动。
班级的薄弱学科问题
班主任、级部主任等统一协调解决。控制作业量,给薄弱学科适当加量;控制辅导时间,给薄弱学科适当增加辅导时间。
高考前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注意强化“类”的观念。每个知识点的复习,每道题的讲解前边都要加个“前缀”,这个“前缀”就是“这个知识是属于哪种类别或类型的知识”,“这道题是属于哪种类别或类型的题目”;这类知识掌握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是什么,这类问题解答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是什么,等等。
2.注意三轮复习的侧重点问题。
(1)一轮复习要侧重“细”。把各个知识点,从头到尾,从点到面统统梳理强化复习一遍。
(2)二轮复习要侧重“精”。引导学生删繁就简,形成主干,形成“类别”,形成“类”的解决方案。
(3)三轮复习要侧重“放”。放手让学生自我总结梳理,交流分享,教师总结点评。
普通高中教学的老大难问题许许多多,解决的办法也许许多多,上述仅仅是举几个例子而已。解决问题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分清主次,重点攻克。问题许多,但总要一个个解决,不可能一口吃成个胖子,一锹挖出个井来。要解决老大难问题,就要突破现有思维,大胆改革和尝试。单纯想,都是问题;只要做,就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