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摘:
教师备课讲究四设计
教师是一个牵肠挂肚的行业,天天都有课,天天要备课,备课究竟是为了教师的“教”而设计,还是为学生的“学”而设计?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注重学生的学得错误倾向。究竟课应该怎样设计?答案很清楚,应该为学生的学而设计。下面从四个方面浅谈自己的看法。
1
知识设计
课上学生学什么?这是作为教师在备课是必须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课堂教学不可忽视能力的培养,但是离开了知识谈能力是空谈,能力的培养必须要以知识为载体。所以,课上究竟该传授给学生哪些知识?必须要认真研究教材和课标,合理的圈定出所要传授的内容,分出哪些是重点?哪些是易点?哪些是难点?
2
方法设计
只知道学哪些还不够,还要想法把这些知识转移到学生的大脑中。就像厨师做菜,把生菜做熟,可能有多种做法,所以就产生了什么豆腐宴、鱼宴等。所以,相同菜会有不同的做法。传授知识也是这样,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3
活动设计
要想把这些知识转接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和接受,必须要寓教于活动之中,必须要让学生动起来。哪些需要学生爬黑板?哪些需要学生进行讨论?哪些需要教师点拨?等等。所以,备课绝不是简单写写教案就完事,必须要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去体验和感知获取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才能终生不忘。
4
时间设计
一般一节课45分钟,要想科学有效的上好一节,在备课时必须要有时间设计。本节课设计几个环节?每个环节大约需要多长时间?都必须要明码标价,只有这样算清时间仗,才能心中有数,课堂节奏才能紧凑,课堂效率才能高效。
我认为,课前主要把这四方面设计好,应该是准备较为充分了,这样课上学生“学”的才会充实,教师“教”的才会从容。
磨课过程中如何反思
一位老师留言,说最近完成了三次教学实践,也进行了反思,希望我能看看。
我拜读了这位老师的设计与反思,这里想结合这个案例说说如何在磨课过程中进行反思。
这位老师的设计从第一次到第三次的确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活动设计方面甚至是有质的飞跃。第一次的旅行社导游这一活动,超过了学生的语言水平,甚至也可能超过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五年级学生可能对如何当导游不是很清楚)。第二次的活动其实很好,而且增加了活动过程要求的说明,算是搭了一个过程支架,但语言支架不够,而且明明是讲个人经历(Myfootprint)却要求小组完成,小组讨论描述个人经历,自然难以有效开展。第三次的活动是需要小组开展的活动,所以开展得不错。其实第二个活动也可以开展得很好,只是不一定适合小组活动。
这位老师的反思是从活动开展效果进行了反思,发现了第三次效果最好。不过,这样的反思无法形成自己教学设计的质的飞跃,因为没有形成活动设计的方法。我们反思活动效果时,要从学生的兴趣、认知水平、参与可能性、语言水平去反思,这样就能发现问题到底在哪里方面,自己的调整是如何起到作用的。
这位老师的设计有一个值得进一步改进的大的方面是:支架。这位老师从第二次设计开始,搭建了过程支架,所以学生能够较好地开展活动了。但一直没有搭建有效的语言支架,这导致学生语言发展并不显著。若一开始就提供如何介绍旅行的语篇结构、语句结构、可选择语词,学生应该能够更好地开展这一活动。
对活动的评价标准也可以更加明确一些。在教师提供语言支架之后,可以设计这样的语言评价标准:如正确使用教师所给语言支架为一星,正确使用教师所给语言支架的多种内容为二星,正确使用教师所给语言支架并使用小组补充语言为三星,等等,这样可以确定语言进步的标准。坦率地说,这位老师对自己的三次实践的整个自我反思都没有反思学生语言发展,只反思了活动开展,这是很值得商榷的,因为毕竟我们开展的语言教学,所以,核心层面上应该反思学生这节课的语言发展。
当然,反思更应该关注学习目标是否实现。这节课设计了活动目标,目标是:
1. 学生在完成活动目的任务的过程中感知语言,运用语言。
2. 能够跟他人谈论某个景点的特点,例如位置,颜色,特征,天气,风俗等等,并能简单谈论在去这个景点前的准备及回来后的感受,在感知语言的同时感受旅游的快乐。
没有明确的语言发展目标,这就导致反思无法真正科学地进行。其实目标可以设计为:
1. 通过本节课巩固第二单元所学语言,大部分(可以理解为90%以上)学生能正确运用第二单元所学where,when,
what, who问句就某个景点的特点(位置,颜色,特征,天气,风俗等)提问,并正确回答;
2.部分学生(可以理解为50%以下)能运用所学It'sbeautiful. I like it very
much.等简单谈论在去这个景点前的准备及回来后的感受;
3.全体学生能够通过参与活动感受旅游的快乐。
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成效逐一反思我们的教学活动的成效了。
所以,总体而言,我们在磨课过程中的教学反思应该做到:
首先,要有可测量的可实现的学习目标,这是反思的标杆。
第二,要有反思的维度。您可以采用LICC维度,也可以采用您自己设定的维度,反正要有维度,因为我们对一节课不可能360度反思。
第三,反思一定要反思学生的学习,反思学生的语言进步。
第四,反思是否达到的判断标准要合理,比如是否具有有效的支架,这就是一个标准,因为支架是从教到学的转换的基础。
当然,在写到这一章节时,我可能更加系统地思考这一问题,从而可能更加系统的描述和整理,但基本原则当如此是。
磨课的双重目的
美食家说,美食的最高境界是独酌。美食的10大境界分别是:境界一:果腹;境界二:饕餮;境界三:聚会;境界四:宴请;境界五:养生;境界六:解馋;境界七:觅食;境界八:猎艳;境界九:约会;境界十:独酌。
有时觉得,人生的一大乐趣是独享,享受自己创作的快乐。不过,创作原本是为了与人分享,所以,独享的最大乐趣是众享。
今天对于我是人生特别的日子,所以,独享了很多创作的快乐,把独享中的一份与大家分享。其他尚需时日才能分享。
为什么磨课?磨课的双重目的
从磨课的定义就可以知道,磨课是为了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那么,在教学意义上,磨课的目标是:基于教学问题,找到对这一教学问题比磨课之前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显著提高教学质量。这是磨课的直接目标,或者说,是磨课在教学层面的目的。
磨课是一种集体教研活动,那么也有着教研层面的目的,而这则是磨课的伴生目的。在教研意义上,磨课的目的是:显著提高整个教研集体对这一问题的教学有效性,教研集体掌握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形成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显著提高教学质量。
无论是从教学意义、还是教研意义看,我们都可以看到,磨课的终极目的是:显著提高教学质量。这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基本要求,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本质要求。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多种方法,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则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能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育质量的基石,教育质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
那么,我们现在的教学与国家社会所要求的教学质量存在怎样的差距呢?为何要通过磨课才能缩小这些差距、实现以上目标?
对于我们现在的教学与国家社会所要求的教学质量存在的差距,《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有着较为清晰的说明:“ 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尽管这些问题不是我们每位教师、每节课都存在的问题,但这确实是我们当前的教学中总体存在的问题。
导致和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较多,其中从我们的课堂教学而言,其原因主要在于:我们的日常教学总体上是基于我们个人的教学经历的,存在着不少低效、甚至无效乃至负效的教学活动,从而导致我们的教学与国家社会所要求的教学质量存在一定的差距。即使对于那些相当成功的、有效的经历,我们也可能没有把经历上升为经验,没有形成理性的、系统的反思,没有找出规律,没有形成指导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和原则。磨课就是把经历中的低效、甚至无效乃至负效的教学实践磨掉,把经历磨成经验,上升到系统的理性的反思总结,形成经验,从而为以后解决同样、同类、相似问题找到方法和原则。
我自己当了几十年教师,说心里话,没有真正做到全身心备每一节课、上每一节课,当我生病的时候,当我受委屈的时候,当我遇到个人困难的时候,当学生特别让我生气的时候,我的教学质量肯定受到很大影响。这很正常,因为我们的精力有限,每天除了备课、上课,还有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学生管理、开会、专业发展,以及个人生活。坦率地说,很多时候,我们是不得不去“应付”着备课、上课。我想,我们磨课所磨的是我们的这些经历,是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日复一日、课复一课的“自在的日常教学”,这样的经历充满杂物废屑,导致我们的教学可能低效,甚至无效、负效,所以我们要磨去的就是我们“自在的”课堂上杂物废屑。
其实,我们要磨去的,就是这些“应付”。可是,前面还说“应付”很正常,现在又要磨课这些“应付”,那不是自相矛盾吗?这并不矛盾。磨课,不是磨我们的每一节课,因为没有任何人能够承认得了每一节课都用这么长时间、这么多精力去磨。我们是要磨一部分的课,磨出一种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和原则,磨出我们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当我们具有了更高的能力,掌握了更高效的方法之后,我们的“应付”也是高水平的“应付”了,是高效的“应付”了,这样就能在不把我们变得“非正常”的情况下,在我们还是正常的情况下,显著提高教学有效性。
所以,从问题的视野看,我们磨课的目的,就是通过反复研究和实践,磨去我们教学上那些低效,甚至无效、负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找到解决低效,甚至无效、负效的教学问题的方法,形成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这其实与磨课的教学目的是一致的。
当然,从教师发展的视野来看,磨课还是培养教师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而这也就是教研层面的磨课目的。磨课还可以用于区域教研,比如组织本地区教师共同开展磨课,集中解决本地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显然,磨课的目的可以从多层次、多维度分析。
综合而言,磨课的教学目的是解决我们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磨课的教研目的是寻找解决当前教学问题的方法,培养整个磨课集体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
磨课的基本流程
拍摄一段视频,说明磨课流程。为了帮助第一次接触磨课概念的老师明白磨课流程,对各个步骤进行了重新分类,这样形成统一的概念,最后形成:五次集体研讨,三次个人备课,两次课堂活动。
简明,清楚,第一次接触的人一目了然,操作者也知道每次活动的特征和要素。
贴出来分享。
当然,磨课本身是充满实践性的,所以这只是一个基本流程,各个磨课组完全可以根据各自的需要在基本流程的基础上进行调整。比如:备课、上课、议课的次数,这里只列了两次,因为这是基本流程,而磨课组完全可以根据需要开展多次。再比如集体研讨,这里只列了五次最基本的集体活动,而实际磨课过程中,我们知道有的磨课组天天一起讨论,不知多少次,甚至有的组建QQ群,时时在网上进行研讨。










什么是磨课?
今年的国培强调基于校本问题进行,于是我们设计了用磨课进行国培的方式。
现在开始准备相关材料。
今天重新写了磨课的定义,也不知是否讲明白了。如果您看了还是不明白磨课到底是什么,请告诉我。
什么是磨课?
简而言之,磨课就是通过多次打磨一节课,提高教学有效性,从而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从完整的定义而言,磨课是一个教学集体(通常为一所学校的一个学科的教研组,也可以是几所学校同一学科的教师组成的跨校教研组),为了解决某一教学问题,通过在一定时期内,对该教学问题的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反复地、深入地学习、研究与实践(至少是五次集体研讨、三次个人备课、两次课堂活动),找到对这一教学问题比磨课之前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显著提高整个教研集体对这一问题的教学有效性,并掌握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形成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显著提高教学质量。
从以上定义我们可知,
WHO(谁磨课):一个教学集体(通常为一所学校的一个学科的教研组,也可以是几所学校同一学科的教师组成的跨校教研组)
HOW
LONG(多长时间):通过在一定时期内(完成至少五次集体研讨、三次个人备课、两次课堂活动的时间,至少一周,一般不超过一个月)
HOW(如何磨课):对某一教学内容进行反复地、深入地学习、研究与实践(至少是五次集体研讨、三次个人备课、两次课堂活动)
FOR
WHAT(为了什么结果):
1、找到对这一教学问题比磨课之前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案;
2、显著提高整个教研集体对这一问题的教学有效性;
3、教研集体掌握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形成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
4、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5、显著提高教学质量。
磨课相当于国际上的课例研究(lessonstudy)。课例研究是指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种种活动,包括研究人员、上课人员与他的同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讨论。课例研究是以教师的教学实践为基础,通过对一节课的全程描述或其中若干件教学事件的描述,使之形成个人反思的对象、理论研究的素材或他人学习的范例。课例研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日本,从日本走向世界,已经形成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