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放飞理想
(2012-05-06 20:38:30)
标签:
转载 |
一所中学,同时培植两块文学苗圃,且奇葩怒放;同时办有两份文学期刊,且生机勃发。
这所学校,一定蕴涵无限活力……
归去来兮,爱与和谐的人文精神归来之时,将是民族复兴,世界大同之日。
教育,当以何为己任?
[专家点评]张鹏举(中国社会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中国语文协会副秘书长):全国的中学名校,我到过的不下300所,能同时办两个文学刊物而且质量这样高的学校,只此一家。文学社团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发现、培养文学新苗,提高其写作能力,推荐其佳作发表,当一所学校有一定数量的文学社员在各类报刊上频频亮相,该校的知名度就会大幅度提升,一个有远见的校长,应该倍加重视校园文学社团的建设和发展。
春雨足,染就一池新绿。
[校长寄语]李维乐(武陟一中校长):素质教育是一个很宽泛的面,只要找准一个点,就能使素质教育由抽象变为具体。校园文学活动,操作性强、效果明显,武陟一中将把这项活动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亮点,不断推向前进。
孔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这应该是“世纪风”、“海天”500多名社员“手捧瑰丽多彩的梦,脚踏矢志不移的路”的真实写照。
他们认定一个理: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世纪风”、“海天”从创立至今,分别经历了6任社长,“世纪风”出版刊物35期,“海天”出版刊物31期,刊物质量、品位越来越高,栏目越来越多,两家文学社比、学、赶、超,既团结、又竞争,形成了今天“精彩文章纷呈,业务经验成套,骨干人才倍出”的可喜局面。
一任又一任社长、一届又一届社员象“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文学社这个大熔炉里锻打、锤炼、磨砺,在办刊过程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同时也接受了艰难的考验、成长的洗礼,积累了宝贵的人生经验和财富。
“世纪风”第六任社长申方涛在“世纪风”文学社成立5周年的纪念文章中道出了曾经有过的辛酸:“记得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我刚担任社长负责出第24期书时,由于我们排版全都是通宵,而刚上任的我忘了提前给打印部打招呼,使得我们一行8人晚上10点到达时,打印部已关门了。我们面对着瓢泼似的倾盆大雨傻眼了,我们站在屋檐下,互相依偎着来抵挡寒冷。我痛恨自己的粗心,而他们几个却一点怨言也没有。我哭了,那一刻,我告诉自己,有这样一个团结的‘大家庭’,我还犹豫什么,迎接我们的定是成功的喜悦!”
“海天”第一任社长李鑫军在社庆三周年之际回首:“对于白手起家的我们,面对资金不足、经验为零等种种艰难困苦,我没有退缩,背后有许多期待的眼睛在看着我们。当时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决不能让‘海天’这棵幼苗夭折。李维乐校长‘祝海天文学社越办越好’这句话是鼓励也是鞭策,为此,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不敢有丝毫的怠慢,从制度制定到招收社员,从组织安排到正式成立,从资金筹备到稿件征集,从评稿审批到排版设计,从封面策划到样刊出版……忘不了当社里资金困难时,社委成员纷纷赞助的一幕;忘不了和编委连战7天的辛劳和露宿街头的狼狈;忘不了社委们雨中汇报工作的感动,大家一路风雨换来的是从一开始东奔西走售书到一出版就被抢购一空,到如今《海天》远销到温县、修武、郑州、广州、哈尔滨、北京、武汉、湖南等地的中学和大学校园。2003年9月6日,也就是在我走向大学前两天的晚上,我接到了‘海天’在第四届全国优秀校报校刊评选中一举夺魁的喜讯,那一刻,我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这成了‘海天’送给我即将跨入大学校门的最好礼物。”
高中阶段,作息时间非常紧张。在基本没有一点课余时间的情况下,“世纪风”、“海天”的骁将们怎样挤时间在办刊物?困难之大,令常人难以想象。社员们说,社里开会都是在中午12点半到2点之间,编审稿件、排版设计等都是在晚上10点多下夜自习以后熬夜工作,甚至经常通宵达旦、彻夜不眠。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正是凭着积极向上的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干劲,凭着高度的责任感,“世纪风”、“海天”赢来了一个又一个新面貌、新气象。
两家文学社不断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活动、开拓社员视野,提高学生素养。他们举办专题讲座、社会调查、演讲朗诵、辩论会、优秀习作讨论会,主动与上级的文学协会、文联、文化艺术团体取得联系,聘请作家、艺术家作文学社的顾问,争取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指导。武陟一中还专门邀请了河南省专业作家傅开沛、作文杂志社两位主编到校为学生作了写作知识辅导报告,指导学生创作,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有了诸多行之有效的举措,文学社的两份刊物质量明显进步,新专栏、新内容层出不穷,文学新人、新作品不断涌现,社员们的创作也进入了第一个丰收期,结下了累累硕果。
社员胡胜强在武陟一中有“小北岛”的美喻,他在一年时间内写出300多首诗,中国文联出版社为他出版了个人诗集《生存空间》;社员蔡峻峰也不甘示弱,一连出版了两本诗集,分别为《蔡峻峰的诗一》和《蔡峻峰的诗二》;16岁的高一女生冯曙娟小小年纪,气度不凡,发表了15万字的长篇小说《梦里花初》,在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她本人也倍受瞩目,受到了校领导的赞扬;冯曙琼的参赛文章被评为第七届全国“中华圣陶杯”作文大赛优秀奖;司义芳的《走近庄子》一文被评为河南省首届读书有奖活动一等奖……
从2001年至今,武陟一中累计有350多名学生在全国、全省各类作文大赛中获奖,《世纪风》、《海天》累计发表学生文学作品6000多篇。
文学社的社员不仅在创作上喜获丰收,在学习成绩上也力拔头筹,纷纷考进了高等学府。2001年以来,文学社社员的升学率达到了93%,其中有不少考进了全国著名高校。而历任社长也全都跨入了高等院校,这足以证明素质教育在当今教育中所应占有的重要地位。
[学子心声]王文婧(海天文学社第四任社长,现为浙江传媒大学学生):如果记忆如钢铁般坚固,我,该微笑,还是哭泣;如果钢铁如记忆般腐蚀,那,是欢城,还是废墟。我很庆幸,“海天”给我钢铁般的记忆是微笑,是欢城,是一笔无价的人生财富。因为我付出,所以我收获。成功就是每时每刻的全力以赴。
孩子蹒跚学步,忘不了母亲的搀扶
——摘自《园丁颂》
教师的职业是平凡的,因为她是千百种行业中的一种;教师的职业又是伟大的,因为她能为千百种行业培养人才。教师那种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精神,那种呕心沥血浇灌花朵的园丁精神,古往今来,受到了社会的普遍赞誉。
正是有了一大批甘愿自燃的“红烛”在支撑,武陟一中的教育事业才能发扬光大、声名远播。
瞿蜀琪、徐安龙、赵慎龙、杨小国、李明露、杨明侠、宋发旺、李保东……这些卓有建树的骨干教师,构成了武陟一中语文教学坚挺的脊梁。
作为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板块——文学社团,与语文教师的参与密切相关。
说起文学社团的成长,不能不提一个人,他就是武陟一中语文高级教师瞿蜀琪,瞿老师是海天文学社的顾问,“海天”走的每一步,都印下了他的心迹。
海天文学社从成立到创办刊物,从辅导写作到修改稿件,从策划活动到召开年会,没有一项活动瞿蜀琪不在场。海天文学社的顾问已换了几任,他始终没离开过一步。在办刊过程中,由于瞿蜀琪给予海天文学社的大力帮助,2003年8月,他在第四届全国“优秀校刊”评选活动中,荣获“优秀辅导教师”称号。
瞿蜀琪,今年56岁,从教已经30多年,他所倡导并积极实践的“大语文”教学观,在武陟一中的语文教学中独树一帜。他认为,关起门来抱着一本书是学不好语文的,语文能力的提高主要来自多读多写的语文实践,要坚持“封闭式管理”与“开放式教学”相结合。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与传统教学相比,瞿蜀琪的“大语文”教学有点特立独行:一是每接一个新班,他第一星期总是这样安排,与学生们一起聊天,谈古论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二是每节课的前5-10分钟常常让两名学生上台演讲、朗诵或表演节目;三是语文自习课上总是让学生们广泛涉猎课外读物。瞿蜀琪鼓励学生大量订阅《中学生阅读》《语文报》《作文》《读者》《小小说选刊》《大河文摘报》《半月谈》等书报杂志,同时,他还向学生推荐中外名著,《平凡的世界》、《穆斯林葬礼》这两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他的学生都做到了通读。
这样做的结果,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了语文成绩,许多刚进班时的语文差生,通过瞿蜀琪的引导全部喜欢上了语文课。学生李国鹏当初是因语文成绩差而上的选校生,在瞿蜀琪任教的三年里,不仅喜欢上了语文课,而且语文成绩突飞猛进,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他在给瞿老师的来信中写道:“高中三年,您那充满生机的语文课永远是我们学得最充实、笑得最开心的时候。”
武陟一中校园文学社团的成立,正好与瞿蜀琪深入探索的“大语文教学”不谋而合。
在瞿蜀琪的直接参与指导下,海天文学社先后举办了武陟县“席殊书屋杯”阅读知识竞赛,“德乐惠杯”征文大赛,“真维斯杯”演讲大赛等10多次大规模的文学竞赛活动,激发了全县中学生积极参与创作比赛,把中学语文课堂推向了社会,创建了武陟一中全新的“课内课外,互补延伸”的开放式语文教学模式。
瞿蜀琪在教学以及辅导文学社员写作过程中,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和德育意识的培养,以熏陶美的心灵,形成健全人格。他既不羡慕金钱,也不羡慕权势,以身教为重,把“大爱”赋予学生们,学生们也都把他当成知心朋友,与他谈心、交流。而学生们回报他的真情,也使他深为感动。
2005年5月,离高考还有20多天,瞿蜀琪老伴病危住院,因为担任毕业班,忙着备战高考,瞿老师在医院和学校两地奔跑,在住院一周后,老伴病逝。闻听此消息,海天文学社200多名社员每人给瞿老师写了一封信,安慰、思念、鼓励,封封来信情真意切,深深打动了瞿老师的心,至今提起,瞿蜀琪的眼睛里还是一次又一次蓄满泪水。他说,在那段最痛苦的日子里,是学生们的真情支撑着他顽强地走了过来。
和武陟一中其他老师一样,瞿蜀琪一贯坚持“终身学习”的观念,致力于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寻求理论上的提高。他的文章经常见诸报端,他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2003年12月,他的论文《书山有路“读”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在第七届“师魂杯”全国教育教学论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004年4月,在第三届中华全国校园文学大赛中,他获得优秀指导奖;2004年7月,在“文心杯”全国中学师生作文大赛中,他的《浅谈语文趣味教学》获教师组二等奖,他本人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像瞿蜀琪这样的老师在武陟一中还有很多。人才济济的武陟一中,现有215名专职教师,并全部达到了本科学历,其中22人具有研究生学历,8人获硕士学位。2001年以来,有30多名教师分别被评为省、市级劳动模范、优秀教师和模范班主任。近3年来,全校教师共撰写教科研论文380余篇,承担科研课题40余项,其中获市级以上优秀成果奖25项,参编、合编、主编各类学术著作25部。
[教师感言]瞿蜀琪(武陟一中语文高级教师):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具有深厚积淀的文化人,在深厚的文化积淀面前,一切教学技巧都会显得随心所欲,又都会显得轻松自如。教师既要“学高”,又须“身正”,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播者,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几年来,武陟一中大力发展校园文学社团,同时注重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对于在其他方面有兴趣、有潜力的学生,学校也同样为其提供充分施展才华的舞台。如今,武陟一中不仅是校园文学一枝独秀,而是实现了素质教育花开满园。素质教育的全面进步,带动了全校各项事业的进步,也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收获的金秋。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效地张扬了学生个性,发挥了学生特长。学生殷雅洁参加全国第三届“脑白金杯”模特大赛取得第三名;石含玉参加全国青少年英语技能大赛荣获三等奖;王玉栋、王宏杰参加全国第五届中小学生电脑制作大赛荣获河南赛区一等奖;宋鹏鹏发明制作的“纯净水桶提夹”获国家发明银奖,另有三项分别获省级一、二、三等奖;学校篮球队、田径队、合唱队、美术班、音乐班多次荣获县级以上大奖……
2002年学校开展的《信息技术与高中学科课程整合实验研究》课题研究,荣获省科研课题特等奖。曾在全国产生轰动效应的自学辅导教学法,是武陟一中和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发起的,短短几年,这项改革推广到国内14个省、市的300多所学校。《新课程语文个性化教学实验研究》是国家“十五”规划课题,一年来,武陟一中已获2项集体奖和12个单项奖,10多名学生获阅读大赛奖。2002年,武陟一中被确定为河南师范大学学生实习基地,每年都有省内外10多所高中的领导和老师前来交流学习。2003年,学校被河南省教育厅命名为全省中小学校园网示范学校。
武陟一中连续12年被评为焦作市教学工作先进单位,会考及格率、优秀率、高考升学率一直居中全市领先地位。学校先后荣获县级以上荣誉30多次,被河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被河南省评为省级卫生先进单位;被河南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被评为河南省园林式高中。学校连续8年保持“河南省田径传统项目学校”称号,多次被评为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单位,被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先进集体,先后荣获市级、省级、国家级体卫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文涛连广宇,理想撼天庭。
我们有理由相信,乘着新世纪美好的东风,武陟一中的教育事业一定会花开满园、桃李芬芳!
“世纪风”、“海天”两面文学大旗,也一定会在武陟一中长久屹立、高高飘扬!
[作者手记]笔者也曾是武陟一中学生,在母校采访,看到校园建设日新月异,教学成绩突飞猛进,文学新人层出不穷,我深为母校感到骄傲,也深为自己曾是这里的一分子而感到荣幸,在此,我衷心祝愿母校越走越好。
佳作欣赏:
寂寞犹如月夜独自品一杯香茗,皓月当空,银辉满地,又有轻风徐来,茶香悠远,令人赏心悦目,气爽神怡,于是寂寞时有一份淡泊。寂寞是一种心境。寂寞时,即使身边有万人聚集也宛如无形,即使耳旁有笑语欢声也置若罔闻,于是寂寞时有一种宁静。寂寞是一种感觉。寂寞时,即使珍馐美味在前也无心享用,即使玉液琼浆入口也索然无味,于是寂寞时有一丝淡淡的忧愁。
——摘自《品味寂寞》 作者:武陟一中 贾佳
刊登于高中版《作文》2005年第3期 指导老师 瞿蜀琪
(此文获“文心杯”全国作文大赛高中组二等奖)
太阳之美在于它为我们驱散了黑暗,月亮之美在于它的阴晴圆缺,大海之美在于它的潮起潮落,河水之美在于它弯曲的河道,高山之美在于它险峻的山道,苦瓜之美在于它的苦涩,青竹之美在于“竹高千尺,一生虚心”。
屈原之美在于“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岳飞之美在于“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文天祥之美在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谭嗣同之美在于“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鲁迅之美在于“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摘自《万物之美》 作者:武陟一中 张清伟
刊登于高中版《作文》2005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