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童话》综合实践活动结题报告
(2012-12-24 21:10:37)《走进童话》综合实践活动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已经成为课改的亮点之一。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尝试开设了《童话创作》这一科目。实践中发现它虽说是语文课程的拓展和延伸,但又不同于国家级学科课程,既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教材,更不可能有统一的内容和进度。它是以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的开发资源为基础,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学校特色的一门学校课程。那么学生需要怎样的课程?学生喜欢童话故事,喜欢自由写作。看来,学生喜欢童话,喜欢想象,这是符合孩子心理特点和个体需求的。但是,从平时的语文作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写作时总是缺乏创作素材,思路狭窄,毫无创意;在表达上无的放矢,东扯西拉,行文不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进行一些补充、细化和提升。从校本课程“童话创作”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让他们不受限制,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流露童心童言,发掘学生潜在的想象力。在新课程的指引下,我们提倡创新想象能力的培养,有它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过程
(一)预研究阶段
申报了《童话故事》社团,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进行了初步探索。
(二)准备阶段:
1、成立课题组,收集相关资料学习,备课。
2、进行实验前测,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童话创作及校本课程的认识和态度,收集统计数据。用调查法盘点学校课程资源,调查研究班学生的基本情况。
3、学习研究后,初步确定了中低年级《童话创作》课程目标。
(三)实施阶段
学习讨论,制定可行的研究计划,并按计划开始实施。重点调整“童话创作”课程目标,斟选教学内容。
集中学习讨论,总结前段的研究情况,继续按计划实施课题,重点研制校本课程《童话创作》课程纲要;
探究童话创作教学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想象和幻想的思维品质。
接受中期督查。完成阶段性总结。重点:研究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可行性评价。
(四)总结阶段
1、进一步调整童话创作。
2、进行研究后测,收集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3、收集、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申报研究成果。接受课题专家组的终期评估鉴定。
三、课题研究效果
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围绕“童话创作”校本课程开发进行研究,收到了如下成效。
(一)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构建了中低年级“童话创作”课程体系:
1、制定了“童话创作”课程目标。
2、形成了“童话创作”内容框架。
3、探索了“童话创作”的实施策略
研究建立了“童话创作”课堂教学模式。
基本模式如下:
激发兴趣,领悟规律 → 充分思考,创编童话 → 交流展示,完善童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因此,研究中我们通过抓教材中的童话阅读经验,激活学生记忆,大胆展开想象,指导小学生编写出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课题研究中,我们探索了以下教学策略:
(1)从学生兴趣入手,领悟写法规律
在引导学生归纳编写童话的规律时,教师认真揣摩小学生的心理,采用生动形象的描述性语言,让学生从中领悟其规律,即童话的三大特点:一是采用夸张的手法;二是采用拟人的手法;三是童话里的事物都有象征意义。为此,教师可作这样的提示:同学们听过或读过的一个个脍炙人口的童话为什么都那么生动有趣,并能给人以某种启迪呢?其中的奥秘就在于:一是童话里的事物(包括动物、植物、非生物、自然现象等)都具有和人一样的思想感情、行为和语言能力,让人读了感到特别亲切;二是作者为了强调描写对象的某些特点,常常通过想象把童话中的事物有意扩大或缩小,甚至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现象变得离奇古怪,让人读了产生新奇有趣的感觉;三是童话里的事物常常暗示它能代表生活中的某种人或某种现象,让人读了能从中受到某种启迪。
(2)给学生充分自由,创编童话故事。
在学生喜欢童话故事的基础上,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否则不经思考,学生编不出自己独特的故事,容易人云亦云,从而导致故事情节雷同,内容匮乏。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从仔细观察自己周围熟悉的事物和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入手,通过大胆合理的想象,展开讨论,开拓思路,用童话的形式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出来。
(3)通过充分的交流,使故事更生动具体。
每一次学生充分地思考后,都有交流展示。既有同桌交流,又有小组交流,还有全班交流。同学们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每一次的交流,学生都会从别人的故事中受到启发,将自己的故事不断完善。尤其是在小组交流中同学之间提意见,全班交流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让学生学会倾听,从同学的故事中受到启发。互相评价的环节,能及时检查学生是否认真倾听,也让学生学会评价,让老师从学生的反馈中挑出故事编得最好的同学在全班交流。
4、构建了童话创作教学的评价体系
教学目标
1、完成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思想教育三维目标。
2、目标制定有培养学生热爱习作的要求:认知、情感、技能、方法。
3、教学目标可因人而异,适当提高或放慢达标速度。
童话指导
1、创设恰当的情景和想象表达环境,能激发学生创新想象、表达的欲望。
2、找准情景间的连接点,能给予恰当的提示、点拨,使学生顺利表达实现创新想象、自由表达。
3、设计恰当而有代表性的题目让学生独立练习。
学生创作
1、阅读创作有兴趣,有乐学的热情。
2、思维活跃,发言主动,内容有创新之处。
3、参与面广,让学生充分参与。
教学效果
1、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好,教学效率高。
2、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获得创新想象表达的愉悦感。
3、多数学生创作有新意。
(二)通过课题研究,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1、培养了学生学习童话的兴趣。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表现出对童话阅读及写作的浓厚兴趣。许多学生常常都是盼着每周的一节校本课的到来,学生对故事写作的热情正说明了童话创作训练顺应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对学生语言学习和语文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兴趣、情感的基础和保障。在学生编故事中,我们常常惊叹于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其实,儿童自己就是“天生的作家”,童话就是他们说话的方式。
2、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在童话创作教学中,我们顺着“指导阅读——发展想象——训练语言——陶冶情操“的训练步骤,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丰富了学生心理领域。在课题研究时我们注重运用各种手段,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
四、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1、创编童话是一种创造性学习,需要丰富的体验与想象。由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学习差异造成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差异,使学生的创作水平有相当的差异。每周只有一节校本课教学时间,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缩小学生间的差异是个有待研究的问题。
2、童话创作课程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我们力求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摸索出相对可行的方法,但因为能力限制,有待在以后的研究中继续探讨,不断完善。并力求编写《童话创作》校本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