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传奇——评电影《美丽心灵》
(2011-12-27 20:24:15)
标签:
美丽心灵美丽心灵影评 |
分类: 影视评论 |
概述:《美丽心灵》是一个关于最伟大的数学家的故事,也是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故事。在影片中,罗素·克洛扮演纳斯,詹妮弗·康纳利扮演他的妻子艾丽西娅。随着剧情的发展,精神病医生将一切虚幻点破,主人公的妻子艾米莉亚知道了主人公确实是患有精神分裂,这就出现了影片真正的震撼。剧情的下半部分给我们展示了什么才是美丽心灵,纳斯的夫人艾米莉亚、主人公的大学同学兼真实的友人汉森。正是他们对纳斯的包容、理解和鼓励,让这位伟人最终控制了病情,并且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奖。让他拿到诺贝尔奖的是他20岁左右处于极端自负的时候在博弈论上的成果。
关键词:美丽心灵;精神分裂;非理性情感
一、引言
《美丽心灵》的编剧阿基瓦·戈尔兹曼对剧情作了精心安排,男主角纳斯的扮演者罗素·克洛的表演也出神入化。还有普林斯顿金秋美丽的校园,沉稳而空灵的音乐,层叠相融的镜头,所有这些都使《美丽心灵》成为一部精致而美丽的电影,并一举夺得奥斯卡的四项大奖。然而真正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电影中纳斯那些奇妙的思想、传奇的经历,而真正打动人心的还有艾丽莎带来的动人的爱情,那是纳斯经历了一生的传奇所体会到的人性的美丽。
不巧的是,现代社会是重视科技、理性、思维的世界,我们常常忽略了情感。而纳斯的人生经历却仅仅表明了思想的美丽,并非真正人性的美丽。只有美好的情感才能使思想与心灵相融合,才能建构统一而美丽的心灵,这是值得我们深深思考的。
二、美丽心灵OR完美大脑
《美丽心灵》这部电影的英文名是A Beautiful Mind。Mind在英文中既可以解释为大脑也可以解释为心灵,我很佩服译者,恰当的译作“美丽心灵”,因为在观看电影的两个多小时内,感动我的不是主人公的“大脑”,而是他那颗美丽心灵。当纳斯被证实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时候,你可以看到一个女性脆弱的哭泣,但是她并没有因此放弃纳什,也没有放弃生活。她所做的就是勇敢地面对生活,并且在纳斯最需要的时候站在他身边帮助他治疗。只有在这种时候,才体现出不离不弃的爱情真谛。只是因为:他们相信。
应该会有人讨论为什么电影会译为《美丽心灵》而非《完美大脑》这个问题。我想之所以市面上会有两种不同的翻译我想完全是cultural gap造成的。Mind这个词本来既有头脑的意思,又有心灵的意思,而巧妙的是这部影片本身也讲述了头脑和心灵两方面的事情。
仿佛从古到今就是有那么一种聪明绝顶的家伙,他们的特点就是不会生活。这个社会对待这些天才的态度也是各种各样。我们看到最多的往往是那些主要表达对其才智的仰慕之情,比如《阿玛迪斯》中对莫扎特的盛赞以及《鹅毛笔》中对撒德伯爵的标榜。但《美丽心灵》并不是这样一部电影,它甚至可以看成导演对那些只有 “大脑”没有“心灵”的天才的摒弃。
从他在很有天赋和激情的青年时期看着别人收到钢笔的那一刻开始,到最后收到整个餐厅里学者的钢笔,代表对他终身成就的肯定。这是一个漫长而又辛苦的过程。他的内向,不善与人交流曾导致他精神分裂,对他来说,痛苦的不是没有过去,而是过去真实的,令他骄傲的时刻都是不存在的。他生病,是因为他想逃避,却在漫长的治疗中渐渐找回了自己,找到了他的价值。
因此,《美丽心灵》不是《阿玛迪斯》那样充斥着对天才称颂的赞歌,仅仅是讲述一个有关生活的故事。
三、性格优劣的评判
1:性格评判的标准
看完电影,我不禁想到,什么是正常什么才是不正常?从社会交往的角度讲,纳斯实在算不上正常;但是从为人类进步所做的贡献上讲,与一些碌碌无为的人相比,恐怕约翰显得更正常。如果纳斯是一个推销员,他孤僻的性格带给他的可能不仅仅是精神分裂,更是事业无成。然而很幸运,这种孤僻恰到好处的落在了一颗需要潜心的数学家的心灵之上,并促使这颗心灵为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每一种性格和每个人一样,它的复杂不是用优劣能够评断的。一种性格是否合适的出现在了特定的地方,才是我们评断的标准。
2:性格本无优劣
在心理学讲到性格时,总会提到这样一句:性格本身无优劣。一个被主流社会认定为疯子的人,或许恰恰是因为他比其他人思考得更深刻。
在这里不妨对比一下纳斯的曾经和后来。曾经的纳斯争强好胜,性格内向却总是有强烈的表现欲,在学术上他总以为自己是天才,对大部分人瞧不起……后来的纳斯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不再胡思乱想,乖乖的在图书馆看书,老老实实的为同学们讲课……这个说明了什么?不要用我们惯用的思维考虑,因为这不是孔子给我们讲的故事。其实,纳斯的学术颠峰正是他一生中最最轻狂的时候——让他拿到诺贝尔奖的不是其后来踏踏实实的工作,而是他20岁左右处于极端自负的时候在博弈论上的成果。因此,最后纳斯获得学术各界认可的那一段非常值得我们思索。从电影的表现手法来看,导演也巧妙的借用大众对纳斯头脑的肯定来肯定纳斯的心灵,来赞美他学会了生活。
四、思维与情感的冲突
1:数理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对比
《美丽心灵》展现了一个天才的思想。纳斯最初给观众的印象是在普林斯顿大学的迎新招待会上,在纳斯的眼中,阳光透过玻璃杯和柠檬的影像,漂浮在空中,然后刚好与旁边一个学生的领带图案重合。纳斯微微一笑,对那个同学说:“知道吗?我可以从数学的角度来解释你的领带有多么难看。”这就是纳斯,西弗吉尼亚的天才,在他的思想中,数学似乎可以解释一切。他观察生活中的一切,并用数学公式和数学推理来表达生活中的一切,如橄榄球比赛、鸽子的活动周期、一个女人在追抢了她钱包的男人的表现等等。他那著名的博弈论的灵感就是来源于对酒吧里的男女社交活动的观察。透过写满公式的窗户,可以看到纳斯那若有所思的脸,在他眼中的世界是充满数字、逻辑和推理的理性世界,并且在他所理解的理性世界中孜孜不倦地追求。
与他在数理世界中的追求相反的是,他对现实生活的热情不大。影片的开始也通过一些片断表现了纳斯的个性。他生性孤僻,言语不多,拒绝社交,与其他同学的生活格格不入。无疑,纳斯的思想和情感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
2:心理学分析
心理分析大师荣格在谈到心理类型时把思维、情感、感觉、直觉作为功能十字图的四极,其中心是自我。思维和情感相对,感觉和直觉相对。自我在这相对的两维中都可能有偏差。喜好思维的人其自我的意志力便导向思维那一端,情感就只能放在下端而处于一种次要功能。当两者相对比较平衡时,这时的情感是一种理性情感。但越习惯于思考的人,情感就容易越受到排斥。当思维占据了意识的全部时,情感就只能在无意识中起作用。此时的情感由于受到排斥而不能被意识所理解和控制,往往就会失去理性而成为非理性情感。因此纳斯并不害怕别人对他思维的攻击,因为那是他能够意识和控制的,但是他害怕来自无意识的情感,那是他不能理解和不能控制的领域。在影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纳斯那木讷的表情下隐藏的是他内心复杂的冲突,成功与失败、孤独与认可、爱与结果……
五、纳斯的三种非理性情感
1:对失败的恐惧
他害怕失败,拒绝失败,并且不能接受失败。
电影中有一个片断是他的竞争对手汉森向他挑战下棋比赛。汉森说:“怕了吧?”纳斯充满自信地说:“怕了,非常害怕,但怕的人是你。”然而当纳斯输了棋之后,他愣住了,这是他不能接受的事实,悔恨的说:“你本不该赢的,我先走的棋,天衣无缝,这棋肯定有陷阱。”纳斯紧张地站起来,慌乱中把棋盘也打翻了。这些细节显示出了他对失败有着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恐惧。
在影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纳斯在惧怕失败时的焦虑表现。比如,在他没有写出得到认可的论文时,他感到深深的挫败感,一头撞向了写满复杂公式的玻璃窗上,非常痛苦地说:“我只能想到这么多了。”
纳斯追求成功,追求荣誉,他的情感被这欲望深深地占据着。
2:孤立的无奈
纳斯虽然有超人的智力,却是个孤独的才子。在刚进校园的时候,他独自走上楼梯,身后托着长长的影子,那是一个孤独的身影。
他的导师海林格建议他不要封闭,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获得全新的感觉,而纳斯却认为自己是只蠢驴,不交朋友。他第一次和幻想中的帕切尔对话时也说道:“我喜欢独来独往,更重要的是,人们不喜欢我。”
他的与世隔绝孤立了他与别人的情感联系,尤其是当环境中产生压力时,就很容易转化为与环境的敌视状态,从而加重他的焦虑感。但是,他同时需要得到认可,当他看到餐厅中有许多教师把他们的钢笔放在一位老教授面前表示尊敬时,他的眼中充满了渴望。充满了对成功、荣誉的渴望。
3:爱情的迷惘
可以说,纳斯是不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的,他不仅不屑于同学间的交往,而且,起初他对男女间的感情也毫无兴趣。
一个有趣的镜头是,在学校的酒吧里,同学们怂恿纳斯去追一个女孩子。纳斯不相信成人间的浪漫,于是他对那个女孩做了个恶作剧。他来到女孩子的身边,冷静地看着她说:“我不知道如果我想和你上床应该说些什么……”在这里,纳斯看到的只是男女交往的目的和结果,把它看作是一个完全客观而毫无感情的过程。从这个细节我们也可以看到他的情感是受到理性意识拒绝的。这是一种非理性的情感。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纳斯的个性与心理经验、思维与情感、意识与无意识之间是很不平衡的,他受到了非理性情感的困扰,这是促使他精神分裂的原因。
六、症状分析:无意识变出三个“我”
纳斯的主要症状是在他的生活中出现了三个幻觉人物,他们影响、控制着纳斯的生活。这三个幻觉均来源于纳斯的无意识,是无意识补偿功能的病理性表现。
无意识包括一切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经验,是构成我们人格的一部分。对于正常人而言,无意识往往通过与意识倾向相反的欲望或动力而作为意识的一种补充,例如,日常生活中的梦便是无意识补偿功能的一种表现。
通过前面对于纳斯个性的分析,我们知道,在纳斯的心灵中,被意识忽略和拒绝的情感是处于无意识状态的,那些和意识冲突的无意识集中体现为三个方面的非理性情感,来源于三种原型,并由三个人物表现出来。当它们侵入纳斯的意识世界时就不受控制地实现它们的补偿功能。
1:室友查尔斯——阴影
查尔斯的个性与纳斯完全相反,集中了纳斯周围那些与纳斯格格不入的同学的特点。查尔斯个性中的许多方面正是被纳斯否定了的内容。他是纳斯的阴影。影片中查尔斯第一次出现时便是以浪子的形象出现的。与当时纳斯拘谨的表情形成鲜明的对比。
2:国防部官员——英雄原型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成功,每一种文化里面都有英雄意识,这是我们深层的心理需要。但对于纳斯而言,这种深层的心理需要是通过幻觉表现出来的。国防部官员帕切尔令纳斯感到自己是一个英雄,因为他们的“项目”关系到15万人的生命。关系到国家的安危。
3:小女孩玛休——阿尼玛原型
小女孩玛休天真可爱,一直没有长大。“她”是纳斯内心中的女性经验。当他开始认识了他后来的妻子艾丽莎并为之深深吸引之后,他开始幻想到玛休,也就是那一次,他与幻觉中的查尔斯谈起艾丽莎时,脸上洋溢出幸福的表情。
当他被带入精神病院时,他的幻想世界开始受到了冲击,头脑中的“真实”与现实中的真实的矛盾。罗森医生说:“现在他正经历着精神分裂症者最难熬的阶段,那种已经不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假的恐惧……”
七、天才的康复
1:爱拯救了天才
精神分裂往往被认为是一种很难康复的精神病。但纳斯却奇迹般地在没有坚持医学治疗的情况下康复了,这是爱的力量。艾丽莎的爱是纳斯的无意识与意识之间的桥梁,也是纳斯与现实接触的桥梁。
2:谁真谁假
要治愈一个已经分不清真和假的病人,最重要的是要让他的注意力集中到现实中来。纳斯的幸运在于他一直有艾丽莎爱的支持。纳斯一直能够感受到艾丽莎的爱,并且相信艾丽莎的爱。当他在真与假中迷惘的时候,至少他知道艾丽莎的爱是真实的。正是这一点真实的情感让真实的世界重新进入纳斯的意识,使纳斯在真实情感的引导下重新关注现实世界。
在帕切尔命令纳斯杀掉艾丽莎,查尔斯在旁鼓动,玛休拉着他的手,望着他的情况下,所有的声音和形象都在纳斯头脑中旋转,终于他飞奔出去挡住要离开的艾丽莎,激动地说:“玛休不可能是真实的,她从来就没有长大过。”
那一刻,正是由于他不愿伤害艾丽莎,正是由于他对艾丽莎的爱令他的理智战胜了幻觉,使他的自我在那一刻强大起来并控制了非理性的幻觉。
3:理性情感战胜非理性情感
当纳斯真正被激发起来时,真正感受到了理性情感的力量时,他便逐渐能摆脱非理性情感的控制。因为这时,情感在纳斯的意识中不再是一片空白,它能够被意识所接受和理解,并成为自我的动力。
影片中,艾丽莎凝视着他的眼睛,把他的手放在他的心口,虔诚地说:“也许是这里,我相信有些强大的力量是完全有可能的。”纳斯的眼泪终于伴随着呜咽声哗哗地流下来。艾丽莎相信纳斯的心能感觉到她真实的爱,她相信纳斯的真实感觉有足够大的力量让纳斯战胜幻觉,重拾迷失的自我。凭着这种信念,她帮助纳斯开始了与幻觉斗争,与分裂的自我统合的艰难历程。尽管纳斯不时地被视为怪人,但他自我的力量已经逐渐强大起来,并最终控制了他的幻觉
八、结束语
本文没有从拍摄技巧、拍摄手法等方面对影片进行分析,而是主要抓住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以思维与情感为切入点,在心理学层面深入的阐述了纳斯症状及康复。对于电影主人公的心理疾病,我想起了中国的一句古话:“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排除一定的遗传原因,约翰的精神分裂症很大程度上与他的不善交流有关。如今,大学生的心里问题已经成为大学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国内很多学校成立了专门应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机构,大学生得以在心理咨询老师那里得到正确的心里疏导。从自身出发,我们应该多与人交流,释放自己的消极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
本文大部分资料来自互联网,在此谨向提供资料的网友致以最诚挚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