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2012-03-27 09:52:11)
标签:

校园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做家长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以后,既身强力壮,聪明能干,又有高尚的情操,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尽管孩子将来发展的状况并不完全取决于家长愿望,但是,家长是孩子的终生教师。同时,家庭是孩子生活中须臾不可离的重要环境。因此,家长对孩子未来成为一个什么养的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把培养孩子的工作做得更自觉、更有效,了解一些品的发展特点的知识,对家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品德,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道德品质,即一个人的道德面貌。例如,一个孩子不但自己努力学习,还经常帮助学习吃力的同学,愿意把自己的文具借给或送给同学使用,还常常为邻居、学校、班级做些好事,我们就说他具有助人为乐的品德。另一个孩子考试作弊还沾沾自喜,明明是自己损坏了公物却装聋作哑,人们就说他缺乏真正的品德,是一个不诚实的孩子。通常,一个人的行为如果符合社会道德的要求,就是有道德的行为;反之,就是不道德的行为。当然,道德行为并不等于品德,只有当这种行为不是一次偶然的举动,而是一贯的表现时,,才称得上品德。因此,品德是人在一系列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的某种稳定的特征,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任何一种品德都包含有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方式四个基本成分。

    孩子一上小学,身份便有了变化,从‘顽童’变成了‘小学生’。以游戏玩耍为主的学前生活结束了,有规律的、严格的、系统的以学习为主的学生生活开始了。这种变化必定带来孩子身心方面的一系列新的情况和特点。从品德发展来看,在学前阶段品质发展的基础上,小学生的品德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是品德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

    一,小学生道德认识发展的特点。

     要发展孩子的道德认识,需要他领会一定的道德知识和道德要求,并能从内心接受这些要求,变成自己行为的指南。小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一般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从比较直观的、肤浅的认识逐步过渡到比较抽象、比较本质的认识。低年级孩子初步掌握了一些抽象的道德知识,但具体性强,概括性低,而且不精确,不全面。例如,他常把‘勇敢’和‘冒险’、‘小心’和‘胆小’混同起来。孩子从四年级开始时一些道德知识的理解能达到一定的概括水平。

    第二,在道德评价上,从只注意行为的效果,逐步过渡到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孩子自觉地运用道德认识来评价道德行为的能力,是从小学时期开始才逐步形成的,这是小学生道德认识发展的特征。而孩子评价能力的发展又有一个过程。孩子在低中年级时,在评价道德行为时,往往依赖成人,易受暗示,即使独立评价,也主要是根据行为效果,具有很大的片面性。例如,孩子在评价某个同学时,除了依赖老师、家长的指令外,往往只看同学的某一次行为的效果,比如某天没完成作业,某天上课说话等。当孩子到了高年级时,对道德行为的评价才能把动机和效果结合起来考虑。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孩子的道德评价能力,家长应经常利用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给出简明而正确的评价,有意识地提高孩子的道德评价能力。

     第三,在道德原则的掌握上,逐步树立道德原则,并初步形成道德信念。实践表明;孩子在小学一二年级时,实际上并没有道德信念。只形成道德信念的某些因素。他能按时到校学习,还不是出于对不迟到的意义及社会行为规范的了解而自己督促自己,而是由于老师的要求,迟到了要受批评。孩子到三四年级时,有了初步的道德信念,已具有完成作业和遵守纪律的良好愿望。从五年级开始,孩子能开始理解争取好成绩和遵守纪律在学习及生活中的重要性。所以,家长在提高孩子道德认识时,切忌成人化教育。不管从内容到形式上都要适合自己的孩子的年龄特点。

     二,小学生道德情感发展的特点。

    道德情感是随着人的道德认识的发展而发展和丰富起来的,它是推动人们完成道德行为的巨大力量。小学生在道德情感的推动下,能发挥平时的没有体力和能力去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完成道德行为。小学生的道德情感只是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小学生的道德情感是由狭隘的、模糊的态度发展到初步深刻和比较稳定的态度。例如,孩子在低年级时,对英雄人物只是从具体人物开始认识,即使对爱国主义的情感也是很肤浅的。到了中高年级后,由于智力的发展和知识经验的丰富,高级的情感才能初步形成,而且变得初步深刻和稳定。

    第二,小学生对不同的道德情感的体验有着不同的水平。越是具体形象的,越是易受感染。例如,小学生对自己所在的学校、家乡容易产生情感,而对爱国主义的情感却较疏远、陌生。

    针对小学生的这些特点,家长在培养孩子道德情感时应注意;首先,根据小学生守则的要求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培养。当前,对小学生情感的培养中,应把礼貌教育列入重要的内容,使孩子从小养成以讲文明礼貌为荣的情感和习惯。其次,家长在培养孩子道德情感时,不单单以引起他某种情感体验为满足,而应该使情感和行为结合起来,使道德情感具有实际效果,把情感变为行动的动力。再次,消除孩子的消极情感。由于一时做了好事而得意忘形,趾高气扬,或因失败而垂头丧气,受到批评就消极失望,对同学的成绩产生嫉妒,对同学的困难幸灾乐祸等都是消极情感。家长要采用耐心地教育使其改正。

    三,小学生道德行为发展的特点

    孩子有了道德认识,并不能保证一定会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从品德发展和道德教育的要求来看,更重要的是怎样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因为道德认识固然重要,但道德教育的着重点应放在培养道德行为上。

    小学生道德行为发展的特点主要有两点;其一,由外部调节向内在调节发展。孩子在低、中年级时,他的道德行为主要是在成人的要求下实现的。到了高年级时,成人的要求逐渐转化为孩子自己的内部的力量,行为自觉性日益明显。其二,低年级孩子的行为动机和目的常常是具体的、眼前的、狭隘的,行为是简单的,并且逐步向复杂方面发展,有不稳定、不巩固向稳定、巩固方面发展。孩子身上经常存在着良好行为习惯和不良行为习惯的矛盾。

    实践表明,在小学生品德的发展上,言行脱节现象非常普遍。孩子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随着年龄增长,言行一致与不一致的分化越大。我国著名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宋智贤教授认为,小学生言行脱节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由于模仿的倾向。模仿是小学生的特点,当他觉得这样模仿很有意思,以致明知被模仿的举动是不好的,但仍是这样做。二是出于无意。有些小学生明明知道道德原则,但是无意识地做出不好的行为来。三是在不同的人面前有不同的行为表现。有的孩子尽管知道什么是好的行为,什么是不好的行为,但是他在某些人面前却言行不一致。例如,孩子在严厉的父亲面前可能说谎话,而在慈祥的母亲面前讲实话。四是只会说不会做。因此,小学生言行脱节的原因是复杂的。家长如采用简单的、粗暴的教育方式来对待他,常常是无济于事的。要针对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做既懂道理的原则,又能身体力行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爱情
后一篇:前途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