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透“相对性原理”

(2022-05-09 08:50:08)
标签:

相对性原理

惯性运动

惯性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

分类: 理论物理

看透“相对性原理”

费邦镜  feibangjing@163.com  2022/05/08

摘要

论证了: 爱因斯坦精选出来的那两个支持相对性原理的普遍事实 —— 1)“相对性原理在力学领域高度准确”;2)“地球的物理空间各向同性”—— 都不是事实!
还论证了:“真正的惯性定律”并不支持“相对性原理”—— 1)伽利略归纳出来的“惯性运动”是“绕地心的匀速圆周运动”; 2)伽利略提出的“圆周惯性定律”才是“真正的惯性定律”; 3)“牛顿第一定律”仅仅是伽利略“圆周惯性定律”的微分近似!
结论:“相对性原理”就是又一个“地心说”!

关键词:相对性原理,惯性运动,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什么叫做“相对性原理”?
第二章 为啥曾经有许多著名的物理学家都倾向于“舍弃相对性原理”?
第三章 爱因斯坦精选出来的两个支持相对性原理的“普遍事实”是事实吗?
§3.1 “相对性原理在力学领域高度准确”吗?
§3.2 “地球的物理空间各向同性”吗?
第四章 “相对性原理”与“惯性定律”吻合得天衣无缝吗?
§4.1 伽利略凭什么认定:“惯性运动”是“绕地心的匀速圆周运动”?
§4.2 为啥“沿直线的惯性运动”没有“物理机制”?
4.2.1 为啥牛顿和爱因斯坦都认定:“惯性”是一种“力”?
4.2.2 为啥“圆周惯性运动”却能拥有合理的物理机制?
§4.3 为啥牛顿第一定律只是惯性定律的“微分形式”?
4.3.1 为啥爱因斯坦说:真正的自然定律不会是线性的?
4.3.2 按力学原理的分类原则,为啥“牛顿第一定律”只是一个“微分定律”?
第五章 为啥“相对性原理”就是又一个“地心说”?
参考文献

引言

我们都知道,“相对性原理”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原理之一,与“惯性定律”吻合得天衣无缝!
然而,哈佛教科书《力学引论》却评价:“在古典力学的发展过程中,相对性原理所起的作用不大;爱因斯坦却把它誉之为动力学的根本原理。”[1]  
麻省理工教科书《力学概论》也断言:“相对性原理在牛顿力学中的作用不大”。[2]
非常奇怪! 如此神圣的“动力学的根本原理”,为什么在“牛顿力学”中的作用会不大呢?

第一章 什么叫做“相对性原理”?

严格地说,相对性原理有三个:力学相对性原理、狭义相对性原理、广义相对性原理。 它们是逐层包含的关系。
1)力学相对性原理 (又称伽利略相对性原理)
伽利略描述过封闭船舱里的一些力学现象:“使船以任何速度前进,只要运动是均速的,也不忽左忽右地摇摆。你将发现……你跳向船尾不会比跳向船头来得远……水滴将像先前一样,滴进下面的罐子,一滴也不会滴向船尾……你无法从其中任何一个现象来确定,船是在运动还是停着不动”。[3]  后人把这个结论提升为伽利略相对性原理 —— 在任何惯性系中,力学定律具有相同的形式。[4]  
2)狭义相对性原理 (通常省略“狭义”二字)
爱因斯坦进一步把相对性原理的适用范畴,从力学扩展到了全部物理学,他定义:“自然规律在所有惯性系中具有相同的形式。这个定理称为 狭义相对性原理。”[5]
3)广义相对性原理 
爱因斯坦又更进一步把仅适用于惯性系的狭义相对性原理,扩展到适用于任何参考系,从而得到了 广义相对性原理 ——“一切参考系都是平权的,物理定律在任何坐标系下形式都不变,即具有广义协变性。”[6]
然而,德国实验物理学家菲利普·莱纳德(1905年的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却断然摈斥“相对性原理”;[5]
爱因斯坦还告诉我们:“许多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还是比较倾向于舍弃相对性原理”;[7] 
《爱因斯坦全集》第七卷的“序”中甚至记载着:“在回答Erich Kreyschmann的批评时,爱因斯坦承认广义协变在物理上没有意义。相对性原理不再被陈述为任意参考系的等效性。”[5]
可见,“相对性原理”并不是那么神圣!

第二章 为啥曾经有许多著名的物理学家都倾向于“舍弃相对性原理”?

十九世纪末,爱因斯坦把“光(在真空中)的速度c是恒定的”,“提升”成了光的传播定律。[7]
爱因斯坦指出:“谁会想到这个简单的定律竟会使思想周密的物理学家陷入智力上的极大的困难呢?” —— 如果沿着路基发出一道光线,假定车厢以速度v在路轨上行驶,其方向与光线的方向相同,根据经典力学中的速度相加定理,光线相对于车厢的速度将等于c-v,这就出现了光速小于c的情况,但这个结果,“与相对性原理是严重抵触的! 因为,根据相对性原理,真空中光的传播定律,就象所有其他普遍的自然界定律一样,不论以车厢作为参考物体还是以路轨作为参考物体,都必须是一样的。”[7]
因此,当时的物理学家普遍认为,麦克斯韦方程组(包括光速的不变性)与相对性原理是严重抵触的。
那么,这相抵触的二者,应该保留哪一个呢?
一般人都认为,当然应该保留相对性原理 —— 它是如此的自然、简洁、对称、优美;且与我们“舟行而人不觉”的生活经验非常符合。
但是,对于思想周密的理论物理学家来说,他们不会轻易相信什么生活经验 !
鉴于伽利略大船上那些粗略的力学现象,完全无法与大量精致的电磁学实验相比; 而且,“在古典力学的发展过程中,相对性原理所起的作用不大。”[1]  所以,当时“许多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还是比较倾向于舍弃相对性原理。”[7]
令人意外的是,爱因斯坦竟“力排众议”,坚决主张:麦克斯韦方程组和相对性原理,这两者均应保留!
爱因斯坦之所以反对“舍弃相对性原理”,那是因为他坚信,“有两个普遍事实在一开始就给予相对性原理的正确性以很有力的支持。”[7]  

第三章 爱因斯坦精选出来的两个支持相对性原理的“普遍事实”是事实吗?

爱因斯坦精选出来的两个普遍事实是指:1)伽利略相对性原理在力学领域是高度准确的;2)地球的物理空间是各向同性的。  那就让我们来考证一下这两个“事实”。

§3.1 “相对性原理在力学领域高度准确”吗?

爱因斯坦指出:“必须承认经典力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真理 …… 因此,在力学的领域中应用相对性原理必然达到很高的准确度。”[7]
遗憾的是,爱因斯坦对这个“很高的准确度”并未给出什么具体事实!  而只是根据伽利略相对性原理作出了两个“断言”—— 断言一:“假如两个坐标系相对转动,那么力学定律不能在两者之中都有效。”[8] 
断言二:“假使有两个坐标系,相互作不等速运动,则力学定律不会在两者之中都是有效的。”[8]
不幸的是,这两个断言均违背事实! 请看:
1)力学定律在关联于地球的坐标系中非常有效。
2)爱因斯坦强调:“关联于太阳的坐标系比关联于地球的坐标系更象一个惯性系。”[8]
3)宇航员们已证实:在月球上,力学定律与地球上的一样有效。
4)爱因斯坦还强调:对于自由落体电梯内的观察者来说,力学定律是有效的。[8]
5)在自由飞行的航天器中,宇航员王亚平所做的力学实验,有力地证明了力学定律非常有效。
这五个坐标系,相互之间有的是“转动”,有的是“加速”…… 都是“不等速运动”; 然而,其中的力学定律居然“都”非常有效!面对这么多严重违反力学相对性原理的事实,怎么可以说该原理在力学领域已“达到很高的准确度”呢? 显然,这第一个“事实”,根本就不是事实!

§3.2 “地球的物理空间各向同性”吗?

爱因斯坦强调:“由于我们的地球是在环绕太阳的轨道上运行,因而我们可以把地球比作以每秒大约30公里的速度行驶的火车车厢。如果相对性原理是不正确的,我们就应该预料到,地球在任一时刻的运动方向将会在自然界定律中表现出来,而且物理系统的行为将与其相对于地球的空间取向有关,…… 但是,最仔细的观察也从来没有显示出地球物理空间的这种各向异性(即不同方向的物理不等效性)。这是一个支持相对性原理的十分强有力的论据。”[7]
然而,笔者却发现两个地球物理空间各向异性的铁证:
1) 布拉德雷周年光行差现象,证实了地球的物理空间是各向异性的! 1728年,布拉德雷发现了恒星的“周年光行差”现象:为了能看到天顶的恒星,我们不能将望远镜绝对竖直地放置,而必须将望远镜轴线向地球的公转运动方向倾斜20.5’’ 角度。[9]
如果地球的物理空间是各向同性的,那为什么还要把望远镜轴线总是偏向地球的公转运动方向呢? 
2) 原子钟环球航行实验,也证实了地球的物理空间是各向异性的!中科院理论物理所张元仲研究员告诉我们:“1971年,Hafele和Keating ……将四只铯原子钟放到飞机上,飞机在赤道平面附近高速度向东及向西绕地球航行一周后回到地面 …… 发现向东飞行时四只原子钟的读数比地球上的原子钟读数平均慢了59×10-9秒;而向西飞行时四只原子钟的读数比地球上的……平均快了273×10-9秒。”[10]  
如果地球的物理空间是各向同性的,那怎么可能向东飞行的原子钟会变慢,而向西飞行的原子钟会变快呢!
显然,上述这两个地球物理空间“各向异性”的事实,都“十分强有力”地否定了爱因斯坦的那个“支持相对性原理的十分强有力的论据”!
至此,我们发现,爱因斯坦用洪荒之力精选出来的两个支持相对性原理的“普遍事实”,竟然都不是事实!
然而,如今的物理学们似乎无视这些“真正的事实”,依然不愿意“舍弃相对性原理”!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南京大学林德宏教授似乎道出了根本的原因 ——
“惯性定律 说明静止与匀速直线运动都是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下,能不断维持下去的状态; 相对性原理 则说明在静止与匀速直线运动这两种状态中,力学定律是相同的。这就揭示了力学中的静止状态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等价性。” [11]       因此,如今的物理学们普遍相信 —— “相对性原理”与“惯性定律”的本质是相同的; 这两者是吻合得天衣无缝、相互支撑的!
若舍弃“相对性原理”,岂不是意味着还要舍弃“惯性定律”吗?  其实,这是普遍的误解!

第四章 “相对性原理”与“惯性定律”吻合得天衣无缝吗?

欲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先消除对“惯性运动”的误解!
现行教科书定义:“牛顿第一定律指出:孤立质点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这样的运动常称 惯性运动。”[12]
然而,近代物理学的开山鼻祖 —— 伽利略 —— 却认定:“惯性运动”是“绕地心的匀速圆周运动”! 

§4.1 伽利略凭什么认定:“惯性运动”是“绕地心的匀速圆周运动”? 

1638年,伽利略根据“斜面实验”,归纳出一种永无休止的惯性运动:“任何一个速度,一旦赋予了一个运动,就会牢固地得到保持,只要加速或减速的外在原因是不存在的。  这种条件只有在‘水平面’上才能见到,因为在平面向下倾斜的事例中,将不断地存在一种加速的原因;而在平面向上倾斜的事例中,则不断地存在一种减速的原因。  由此可见,沿水平面的运动是永无休止的。”[13] 
那么,永无休止的惯性运动,就是指匀速直线运动吗?
否! 早在1632年伽利略就指出:“沿地平线的运动,既不向上也不向下,将是环绕一个中心的圆周运动”![3] 还强调:“对一个既不向下也不向上的表面来说,它的各部分一定是和地心等距离的”![3] 
显然,根据伽利略的思想 ——“惯性运动”当然是绕地心、沿圆周、速度均匀的! 因此,《西方科学史》指出:“伽利略的惯性原理,与笛卡尔的惯性原理或牛顿的惯性原理不同,必须把它称作为‘圆周惯性原理’。”[14]
遗憾的是,主流学界普遍认为,伽利略的“圆周惯性原理”是有欠缺的!   清华郭奕玲教授指出:“伽利略的欠缺得到了笛卡尔的弥补 …… 真正明确提出惯性定律的是牛顿”! [15]    华东师大朱鋐雄教授则指出:“牛顿改变了伽利略提出的‘物体会沿着水平方向永不停止地一直运动下去’的惯性运动的表述,明确提出惯性的运动是直线运动而不是水平运动。”[16]
那么, “惯性运动”究竟应该是“直线运动”,还是“水平运动”呢?

§4.2 为啥“沿直线的惯性运动”没有“物理机制”?

“沿直线的惯性运动”有两个可疑之处 ——
1)伽利略的“沿水平面的惯性运动”,拥有明确而坚实的实验基础 —— 斜面实验!  相反,谁也不知道 —— “沿直线的惯性运动”拥有什么实验基础?
2)爱因斯坦之后最睿智的理论物理学家费曼(1965年的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哀叹:“为什么它(惯性运动)能保持直线运动?我们不知道。”[17]   这似乎意味着,“沿直线的惯性运动”没有物理机制!
有人辩解,根据牛顿第一定律,惯性运动当然只能是沿直线的! 而牛顿第一定律是理想化抽象思维的产物,是作为公理提出来的 ——“公理”当然无需物理机制。
其实不然,华东师大朱鈜雄教授说得好:“与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公理’不同的是,与几何学相比,物理学有着附加的约束:它必须与真实世界相符。”[16]
因此,在物理学中,即便是“公理”,也应该拥有物理机制,否则,何以判定它与真实世界是否相符呢?
其实,大家都说不出“惯性运动”的物理机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 迄今,大家都还不清楚“惯性”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4.2.1 为啥牛顿和爱因斯坦都认定:“惯性”是一种“力”?

“惯性”概念,是牛顿力学中最基础的概念之一。
但中科院理论物理所郭汉英研究员却哀叹:“作为一个理论体系,牛顿理论并没有完成 …… 惯性在牛顿体系中起着核心作用,其起源却无法解决。”[18]
北师大赵峥教授也深感疑惑: 为什么“看似毫不起眼的水桶实验,竟然隐含着至今尚未解决的物理学基本问题 —— 惯性效应的根源究竟是什么”?[6]
可见,有关“惯性的本质”,至今仍是一个悬疑问题。 
然而,教科书对“惯性”的定义却毫不含糊:“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这种特性,叫做惯性。” [19]
可惜,教科书上的这个“惯性”定义,完全违背了牛顿对“惯性”的定义!
—— 牛顿对“惯性”的定义,来自于他对“力”的长期研究。 “牛顿在1668年左右写的《论流体的重力和平衡》中,他基本上采用了伽利略对力下的定义……。牛顿这时力的定义为:‘力是运动和静止的原因,或是加在某一物体上的外因,产生或破坏它的运动……;或力是内因,物体的运动或静止由这个内因而保持下来’”[20]
又经过了十九年的研究, 在1687年的《原理》中,牛顿进一步完善了“力”的定义 —— 力有两种,一种是“惯性或惯性力”,另一种是“外力”,并分别明确定义:
“定义3  vis insita ,或物质固有的力,是一种起抵抗作用的力 …… 这个固有的力可以用最恰当不过的名称,惯性或惯性力来称呼它。
定义4  外力是一种对物体的推动作用,使其改变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21]
显然,按牛顿的本意,惯性就是一种力! 惯性又叫做惯性力!
令人欣喜的是,牛顿的这个本意,竟然与爱因斯坦的观点高度吻合 —— 1918年,爱因斯坦不容争辩地强调:“惯性必须归结为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5] 爱因斯坦还进一步指出:“惯性和重力是本质上相同的现象”。[5]
其实这不难理解 —— 古代的自然运动是一个被广泛注意并做了很多研究的课题。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把运动分为自然运动和强迫运动:重物下落是自然运动,天上星辰围绕地心做圆周运动也是自然运动。”[15]  亚里士多德还指出:“被自身推动的运动者是自然地运动的。”[22]
在现代的我们看来,“重物下落”、“星辰围绕地心做圆周运动”这类“自然运动”,显然都是“万有引力”所维持的运动。 那么,在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前”,这些“自然运动”当然都只能被认为是“被自身推动的”。
笔者猜测:牛顿所谓的“物质固有的力”—— 惯性,应该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运动者的“自身推动力”。
因此笔者推断:惯性,其实就是万有引力!
令人欣慰的是,这个推断拥有厚实的实验基础 —— 迄今为止,所有的实验都证实:惯性质量等于引力质量。[6] 爱因斯坦认为:“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在数量上的相等必须追踪到本质上的相同。”[5]  北师大赵峥教授也因此认为:“比较自然的理解是,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可能是同一个东西。”[6]  那么,引力和惯性,当然就可能是同一个东西。
可见,“惯性就是万有引力”这个推断,拥有推理和实验两方面的强有力支撑。 
一旦明白了“惯性”就是“万有引力”,那么,“圆周惯性运动”的物理机制也就不难搞清楚了。

4.2.2 为啥“圆周惯性运动”却能拥有合理的物理机制?

斜面实验中,小球的绕地心、沿圆周、速度均匀的运动,能拥有怎样的物理机制呢? 可从以下两个角度来分析:
1)从受力的角度: 理想的斜面实验中,小球仅受到竖直方向上两个力的作用,一个是地心对小球恒定大小的引力,另一个是平面对小球的支撑力。 正是这个恒定大小的“引力”与“平面支撑力”的“差”,为小球绕地心作匀速圆周运动提供了恒定大小的向心力。 
笔者归纳:所谓“惯性运动”,就是“质点”在“恒定大小”的引力作用下,绕引力中心的“匀速圆周运动”。
注意:虽然维持“惯性运动”的“引力”是指向“引力中心”的,但“惯性运动的方向”,却是沿圆周的!
还必须强调:唯有“质点”在“恒定大小的引力”作用下所维持的“匀速圆周运动”才能称为“惯性运动”! 
而抛体运动、落体运动、开普勒椭圆运动,它们虽然也是物体在引力作用下所维持的运动,但它们都只是一般的“自然运动”,而不是“惯性运动”。
( 很遗憾,受时代的限制,伽利略曾经误认为:行星是按“圆周轨道”作等速运动,进而误以为行星的运动也是惯性运动。[15] 
很可能就是因为伽利略的这个误解, 导致了主流学界误认为他的“圆周惯性原理”是有欠缺的! )
2)从机械能守恒的角度: 尽管理想的斜面实验中,水平面上作均速运动的小球受到了恒定大小的引力作用,但小球在引力方向上并没有位移,即该引力对小球并不作功。因此,动能不变的“质点”,为了机械能守恒,就只能在水平面(等势面)上运动。可见,“惯性运动”一定是“质点”绕引力中心的“匀速圆周运动”! 而不可能是“机械能不守恒”的“匀速直线运动”! 
这无疑是令人兴奋的 —— 在纠结了300多年之后,“惯性运动”总算拥有了清晰、合理的物理机制! 我们总算找到了“为什么物体会按惯性而行”的原因! 
有学者反诘,如果否定了“匀速直线运动”就是“惯性运动”,岂不是意味着“牛顿第一定律”也将被否定吗? 
其实不然!

§4.3 为啥牛顿第一定律只是惯性定律的“微分形式”?

教科书教给我们:“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19]  其实,这是一个误解! 

4.3.1 为啥爱因斯坦说:真正的自然定律不会是线性的?

杨振宁先生在德国纪念爱因斯坦诞生125周年的演讲中指出:“爱因斯坦曾一再强调下列的研究方向,直到现在物理学家才真正认识它们的重要性:(a)物理学的几何化 ……(b)自然定律的非线性化   爱因斯坦在其《自述注记》中写道:真正的定律不会是线性的,也不能从线性定律导出 ……(c)场的拓扑 ……”[23]
意外的是,牛顿第一定律 恰恰是“线性的”!
难道,牛顿力学的第一块奠基石 —— 牛顿第一定律 —— 竟然不是“真正的(自然)定律”吗? 
面对这个困惑,笔者想到了那个视野开阔的“力学原理的分类原则”, 我们似乎应该站在这个更高的平台上来审视“牛顿第一定律”。

4.3.2 按力学原理的分类原则,为啥“牛顿第一定律”只是一个“微分定律”?

王振发先生在“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分析力学》中给出了“力学原理的分类原则”——
“力学原理可分为两大类:不变分原理和变分原理。每一类又可分为两种不同的形式:微分形式和积分形式。
不变分原理是反映力学系统真实运动的普遍规律。如果原理本身只表明某一瞬时状态系统的运动规律,称为微分原理,如达朗伯原理就是不变分微分原理。 如果原理是说明一有限时间过程系统的运动规律,则称为积分原理,如机械能守恒原理即不变分的积分原理。
而变分原理则不同,它提供一种准则,……。”[24]
按这个原则,牛顿第一、第二定律 当然属于“不变分原理”,但不清楚它们属于积分原理,还是微分原理? 
所幸,清华郭奕玲教授指出:“对于第二定律,牛顿当时指出了力(F)的作用同动量(mv)的变化成正比。这是不完全的。直至1750年,欧拉才指出应该是动量的时间变化率与外力成正比,即F∝ d(mv) / dt。”[15] 
如此,牛顿第二定律就不难被归类了—— 复旦郑永令教授已明确指出:根据F = dp / dt,牛顿第二定律就是动量定理的微分形式(力的瞬时效果)。[4]
猜想,牛顿第一定律应该同牛顿第二定律一样,也是“微分原理”。 然而,不知道它是谁的“微分形式”?
所幸,1927年爱因斯坦在纪念牛顿逝世200周年的文章中深刻指出:“伽利略已经在认识运动定律上作了一个意义重大的开端。他发现了惯性定律和自由落体定律 …… 应当注意,上面这两条陈述都是讲的整个运动,而牛顿的运动定律则回答这样的问题:在外力的作用下,质点的运动状态在一个无限短的时间内应该如何变化?只有考虑到在无限短的时间内发生了什么(微分定律),牛顿才得到一个适用于任何运动的公式。”[25] 
显然,爱因斯坦已认识到:伽利略发现的“惯性定律”与“牛顿的运动定律”有本质上的区别 —— 伽利略发现的“惯性定律”是讲的整个运动; 而“牛顿的运动定律”是“只考虑无限短时间内发生了什么”的“微分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当然是微分定律,[4] 这很好理解,但爱因斯坦没明说,牛顿第一定律是否也是微分定律?
笔者对此苦苦思索了很久很久 …… 终于有一天,笔者想到了“微分”的几何意义 ——“局部用切线段近似代替曲线段,这在数学上称为非线性函数的局部线性化,这是微分学的基本思想方法之一。”[26]
这让笔者茅塞顿开 —— 伽利略认为“惯性运动”是“绕地心的匀速圆周运动”,那是讲的“整个运动”;而牛顿第一定律中的“匀速直线运动”,则是“圆周惯性定律”中“匀速圆周运动”的局部线性化 —— 只“考虑在无限短的时间内发生了什么”! 
换言之,伽利略发现的“圆周惯性定律”才是真正的“惯性定律”! 而“牛顿第一定律”则是“圆周惯性定律”的“微分形式”;它的“匀速直线运动”只是瞬间的近似!
这当然意味着“静止”与“匀速直线运动”并不等价;“相对性原理”并没有得到“惯性定律”的支持!
奇怪的是,既然“相对性原理”违背事实的证据确凿无疑;且“相对性原理”也得不到“惯性定律”的支持,那为什么大家依然不愿意舍弃“相对性原理”呢? 
有一些资深学者认为:“相对性原理”的这些毛病,已经在“广义相对论”中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殊不知,“狭义相对论”赖以成立的第一条基本原理就是“相对性原理”;而“相对性原理”的这些毛病,当然会导致“狭义相对论”的垮塌! 那么,建立在“狭义相对论”基础之上的“广义相对论”又怎么可能成立呢?

第五章 为啥“相对性原理”就是又一个“地心说”?

人们对“相对性原理”的迷信,源于对伽利略描述的船舱里的那些力学现象,[3]太熟悉了—— 我们似乎真的无法从其中任何一个现象来确定,船是在运动还是停着不动!
其实,“相对性原理”同那个迷惑了人类1600多年的“地心说”一样,都仅仅是“完美的生活经验”。
古希腊的天文学家欧多克斯(柏拉图的学生),就是根据“完美的生活经验”—— 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边落下 —— 提出了“地球静止不动”的“地心说”。
没想到的是,这个错误而又“完美”的“地心说”,居然能经受人类1600多年的“检验”! 不仅导致了布鲁诺被处以“火刑”,也导致了伽利略被“终身软禁”!
可见,要让大家舍弃某些“生活经验”有多么艰难!
所幸,许多著名的物理学家都曾经倾向于“舍弃相对性原理”! 笔者又进一步雄辩地论证了 —— 爱因斯坦用洪荒之力精选出来的两个支持相对性原理的“普遍事实”都不是事实; “相对性原理”与真正的“惯性定律”也不吻合! 这就把“相对性原理”的致命缺陷彻底暴露出来了! 
可以断言:“相对性原理”就是又一个“地心说”!
一旦我们看透了“相对性原理”, 那么我们对物理学的认识,必将从整体上取得重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D.KLEPPNER 等,力学引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宁远源 等译,1980:541
[2] 丹尼尔·克莱普纳,力学概论[M],机械工业出版社,刘树新 译,2018:344
[3] 伽利略,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M],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242、32、195
[4] 郑永令、贾起民、方小敏,力学[M],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8~79、116~117
[5] 爱因斯坦全集(第七卷)[M],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邹振隆 主译, 2009:6、320、序21、34、333
[6] 赵峥、刘文彪,广义相对论基础[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0~13
[7] 爱因斯坦,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杨润殷 译,1964:12~17
[8] 爱因斯坦、英费尔德,物理学的进化[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周肇威 译, 1979:113~114、156、159
[9] R.瑞思尼克,相对论和早期量子论中的基本概念[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26
[10] 张元仲,狭义相对论实验基础[M],科学出版社,1994:64
[11] 林德宏,科学思想史[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87
[12] 漆安慎、杜婵英, 力学[M], 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63
[13] 伽利略,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谈[M],北京大学出版社,戈革 译2016:169
[14] M.阿里奥托, 西方科学史 (第2版) [M], 商务印书馆,鲁旭东 译,2011:340
[15] 郭奕玲、沈慧君,物理学史[M],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2~13、27
[16] 朱鋐雄, 物理学思想概论[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17、24
[17] 费恩曼物理学讲义(第1卷)[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郑永令 等译,2013:69
[18] 郭汉英,杂文选集[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0
[19] 赵凯华,力学[M],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1~42
[20] 阎康年,牛顿的科学发现与科学思想[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154
[21] 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王克迪译,2006:1~8
[22] 亚里士多德,物理学[M],商务印书馆,张竹明 译,1982:229
[23] 杨振宁,在德国纪念爱因斯坦诞生125周年大会上的演讲[J],香港《二十一世纪》,范世藩译,2004年6月号
[24] 王振发,分析力学[M],科学出版社,2002:110
[25] 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M],商务印书馆,许良英、范岱年编译,1976:223~224
[26] 同济大学数学系,高等数学(上册)[M],第七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1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