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应该怎样学国学?看看汪涵怎么说

标签:
育儿 |
国学近几年一直很热,有很多幼儿园,早教中心都给孩子开设了国学班,让孩子们集体穿汉服,诵读经典。台湾学者王财贵非常推崇让孩子背诵国学经典著作,大家所熟知并喜爱的湖南台主持人汪涵也是一个“国学迷”,据传他还开设了自己的国学课堂,还有这两年很火的电视节目《汉字英雄》《成语英雄》等,更是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国学推上了一个热潮。
但是也有许多家长对国学始终存在质疑。这主要是由于现在社会上大部分的国学教育要求孩子在过多的限制中生活,孩子就象生活在套子里的人,生活偶尔的变化也是从一个套子进入另一个套子。他不能生活的真实,也不能生活的自我。他必须时时对抗人的本能,本性,让自己扭曲变形。
所以我们说今天我们在谈儿童国学教育之前,还有一个功课必须做好,那就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东方出版社出版,清华美院王欢老师著作的国学漫画《小欢学国学》系列就精心挑选了国学经典中久经考验并且符合现代社会思想潮流的好句金句,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和更人性化的角度诠释国学,学理和实用并存,帮助孩子们在现代的生活环境中理解古典智慧的精髓,完善自己的人生。
比如《小欢的<弟子规》》中“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如果我们真的刻板地翻译过来,要求孩子替父母尝药,昼夜不离地照顾,且先不论孩子能不能乱吃药,能不能照顾好父母,光是“昼夜不离”这一点就未免苛刻了。所以在书中我们进行了更人性化地解释:“爸爸妈妈生病的时候,要尽量照顾他们,吃药前试试是不是太烫;多陪伴在他们身边,这样爸爸妈妈的心里会很温暖。”喜爱国学的汪涵就说过:“千万不要把国学看得高高在上,不要捧着‘金科玉律’框住孩子,因为孝顺父母何尝不是国学,友爱朋友何尝不是国学,国学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
除去内容的繁琐,对国学的另一大质疑来自它的现实形式,很多家长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礼还是孝道大多通过强制压迫来实现的。西方也讲究感恩和规则,却是通过自愿和平等来实现的。孩子在失去尊重的情况下,去做什么,必然需要在不同的地方获得补偿。他所谓对长辈的尊重也是假尊重,谦让也是假谦让。
《小欢学国学》系列中也节选了一些关于“孝”的句子。《小欢的<三字经>》《小欢的<孟子>》中都有孝义,君臣之道的内容。其实提倡孝道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只是看提倡的是什么样的孝道,就像忠和义不可分、违背道义就是愚忠一样,孝和仁也分不开的,而仁的核心是人和人之间相互亲爱,这本身是没有错的;孝如果和仁分离了,那孝也便异化了,孝本身没问题,学错了就变成愚孝了。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这本是最压抑人性的三纲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作者通过现代文明的视角,重新注解了适合孩子理解的释义:“人与人之间有三种基本关系,上级和下级之间要有礼有义,父母和子女要相亲相爱,丈夫和妻子要和睦相处。”
不要忽略了,先贤也说过:“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可见,古人并非愚孝,而国学今日被质疑,大多数人都并未真正理解国学之美育,国学之奥义。
我们有中华文明之美,有中华礼仪之美,这都是国学带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也许国学的儒释道不是在此三言两语能说明白的,但幼年时,母亲教我念
“人之初,性本善……”,时至今日仍是最温暖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