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保护孩子的天性:瞧!这些用一口气吹出的字画

(2014-11-01 10:45:43)
标签:

育儿

 

【编者按】小说家马尔克斯在著名小说《百年孤独》描写过一个场景,在南美洲从未见过冰块的热带地区,一个小男孩在一次机会中参观了吉普赛人带来展示的冰块,为了让小男孩摸一下冰块,孩子的父亲还付了钱:小男孩伸手摸了冰块,并急速抽回手,同时喊说:“好烫!”容再套句老话:能被冰烫到的人有福了。

 

 

香港女作家、诗人西西就在她的《可不可以说》这首诗里提出这样的质询,摘录几行诗句如下:“可不可以说/一架飞鸟/一管椰子树?可不可以说/一双大力水手/一亩阿华田/一顿雪糕苏打?可不可以说/一顶太阳/一瓶银河/一葫芦宇宙?可不可以说/一家猪猡/一头训导主任?可不可以说/龙眼吉祥/龙须糖万岁万岁万万岁?”从这几句诗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诗人是如何地对中文特有的冠词和名词进行了“暴力扭曲”。我想也许有读者可以从这里理解联想到孩子在学校里面流行的脑筋急转弯,或是孩子们的一些学习语言中好玩的错误。

知名的小说家和文论家张大春就曾对能把“如果”造句练习写成“牛奶不如果汁好喝”的能力加以赞扬。 张大春在此所看到的不仅只是那个对普通定型言语的扭曲暴力能力的赞扬,我想那更是对此一暴力背后的主动能力的赞扬。在这个造句之后有一种“主动的语言学”存在着。这个主动的语言学是与那种由识字卡教学所形成的普通言语的“奴性语言学”相对立的。

http://s1/mw690/002I4RC7zy6NgtM7vaga0&690

 

什么是“主动的语言学”和“奴性的语言学”?简单地说,那是两种不同的语言能力,前者是主人的语言,他是世界万物的拥有者,他对世界万物加以命名;而后者是奴隶的语言,他被动接受主人的语言。这个主动与奴性的语言学的区分是哲学家尼采的发明。我们可以从《圣经》上看到例证:上帝创造了亚当,而神赋予了亚当第一个人类主动的语言能力,一个神圣的命名能力──是亚当替世界万物命名的。然而,今日我们都丧失了这个神圣主动的命名能力,沦为仅能被动承受既成言语的奴性话语:很小,我们就迫不及待拿着识字卡要求孩子被动接受既成的命名,玫瑰花是“玫瑰花”,汽车是“汽车”等等。这种教学完完全全地剥夺人(孩子)的主动命名世界万物的能力。马上就会有人说,人哪有主动去替世界万物取名字的能力呢?再者教孩子什么东西是什么名称又有什么不对呢?不然人又如何沟通呢?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人,当然包括小孩,绝对有主动命名的能力,如果自认为没有,那是因为习惯于习惯的原因,丧失自行(自行即是自主)发明创造的能力,这一点正是奴性的定义。可以这样试着去想一下,最初的语言是怎么来的?最初的名称是怎么来的?有人会说,那是远古在神话时代的事了,离我们太远了。没错,但是刚出生的孩子时却正是处在这样一个神话时代的人──在那个时候,世界万物还没有名称。众所周知,孩子,一个人类的幼年状态是拥有可以学会世上任何一种语言的能力,然在所谓逐渐长大的过程却丧失这种能力;而说话言语的能力并非后天学习而来(相反我们其实可以说后天学习过程乃是在逐渐丧失天性能力的过程;从这里可以导出另一种教育指标──可以从丧失什么来衡量一个教育法,而非从获得什么来衡量)。说话言语乃是一种自发能力。

http://s8/mw690/002I4RC7zy6NgtNUeDJ07&690

 

来看一下一个孩子自发命名万物的实际场景:那是两个常在野地没有大人陪伴指导玩耍的小孩,没有大人拿着识字卡去教他们所谓的“认识”大自然。在他们经常玩耍的地方有马缨丹和芦苇。他们不知道这两种植物的名称,不过他们自己去探索认识这两种植物。他们不仅自己认识发现马缨丹的花可以轻易地撒着玩,而芦苇的种子会随风飘散,并且主动帮这两种植物命名:前者因为可以抓起一把撒在人家头上,像下雨,所以被叫做“下雨花”;而后者,因为可以群聚散扬像蜜蜂成群结队,叫做“蜜蜂草”。 在这个场景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名称是怎么被创造出来的:那是由命名者(小孩)和被命名者(植物)的相互关系中诞生出来的,是命名者从这个实质具体的相互关系的主动意识中被给予出来,而非被动地接受他人的告知。

 

再来看一个命名的例子。设计过一堂课让孩子去设计人物,并为这些人物欧几里得孩子会根据形状颜色和其特性去命名。Félix知道的字很少,他如何命名呢?他自己想了个办法,他去翻故事书,从里面找字出来拼成名字,而且拼的相当奇特,他一共画了一百多个人物,造型都不同,也帮这些人命名——好大的工程。他拼出来的名字有些较平常,如“大魔王”, 但是绝大多数不符合普通言语规则,比如“并闪奇”、“卡品鱼”、“单 月王”、“品鱼音”、“非月”、“巴凶”、“抖充一”、“迫前脸岩”、“三海三手”等 (图123 。这又是一个孩子主动语言能力的证明。

http://s13/mw690/002I4RC7zy6NgtOM0dmbc&690

 

我想还是有人又会说,这个例子也要孩子知道怎么写字,才可以进行。这又错了,孩子在不知道写字或是写正确的字之前,是会自己造字的,许多小小孩都会自己造字,而且还是造了满满一张纸。我想其实可以倒过来看,所谓的教育是怎么让人丧失能力的:从丧失造字能力,丧失发明语言人,当然包括小孩,绝对有主动命名的能力,如果自认为没有,那是因为习惯于习惯的原因,丧失自行发明创造的能力。 声音,丧失违犯逾越普通言语规则,直到完全臣服在一般语言的奴性之中。这个语言奴性的结论就是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就如当代哲学家德勒兹所指出,语言根本不是用来沟通的,语言是用来命令和说服的。简单地说,就是我们每天跟孩子不断重复的:“要听话,要听话,还是要听话。”这一点孩子最理解,因为他们是除了军人之外最必须听话的族群。

 

少数人,极少数的人,保有未曾丧失造字发明语言的神圣能力,从未进过学校的画家洪通,就可以自己发明书法,写出既是图画又是文字的符号。 那是一个文与图交互并生充满丰富意向与意义的世界。而其实图画与文字根本从其起源便是相互共生的。更应该提的是,这位自发性的画家还保有和神沟通的能力。至于其他追求找回这样能力的作家艺术家也都知道这样一种与神沟通的需要:灵感。这个词,在古希腊文的直义就是:“神灵降身于我”。看看孩子那些用一口气吹出来的字画,就可以明了那是怎样一种活泼泼的神性 (图45678)。

 

http://s16/mw690/002I4RC7zy6NgtRP9uf0f&690

            许多孩子,许多月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