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学小知识:夏至的起源和禁忌

(2014-06-20 09:52:40)
标签:

夏至

夏至日

小知识

日影

麦收

从这个周末的621日起,我们就进入夏至啦~那么什么是夏至呢,夏至有哪些风俗和习惯呢?今天小编就和大家来聊一聊,咱们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气之一——夏至。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从621日(或22日)开始,至77日(或8日)结束。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如北京这天的日长约15小时,杭州市为14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在中国古时,夏至和冬至一样,属于民间重要的节日,有些地方,“夏至节”的热闹程度不亚于端午节。

 

祭神祀祖: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夏至前后,有的地方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

 

消夏避伏: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在朝廷,“夏至”之后,皇家则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从周代始,历朝沿用,竟而成为制度。

 

中国古代的许多书中记载着一些大同小异的“夏九九歌”,描述了夏至后的气温变化和人们日常生活情景:“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争向路头宿;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不入寺;七九六十三,夜眠寻被单;八九七十二,被单添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壑。”歌中所述,虽不能普遍符合各地情况,但较客观地反映了夏至之后,从开始热到最热,再逐渐转凉这一气温随时间变化的一般规律。

 

唐代诗人刘禹锡曾经写过一首诗,描写的就是夏至时的天气:

竹枝词二首·其一

原文: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是因为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

 

这些夏至的小知识是不是很有意思呢?其实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希望小朋友们能多多学习,并且把这些文化精髓传承下去。

 http://s9/mw690/002I4RC7gy6JOIIdpbO18&690


延伸阅读:

小欢的《论语》

小欢的《弟子规》

小欢的《三字经》

小欢的《孟子》

小欢的《老子》

小欢的《大学》《中庸》

 http://s10/mw690/002I4RC7gy6JOIzHryp19&690


扫描二维码

或搜索公共账号

dftmh11

关注@东方童萌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