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孩子,每一个月亮

标签:
育儿 |
提起有关儿童的艺术佳作,我们会想到法国的《放牛班的春天》,美国的《小屁孩日记》,日本的《窗边的小豆豆》,中国有……我们不禁要问,中国为什么没有一下子就能想起、让人忍俊不禁而又难忘的故事?现在的孩子一放学就要“再上学”,学音乐、学舞蹈、学围棋,问为什么要学,家长和孩子都回答:有用。用处何在,我们不得而知。画画有用吗?如果获得大奖,那一定是有用的,刨除功利因素呢?翻开《许多孩子,许多月亮》(以涂鸦对抗填鸭)
这本书,这些问题在这里似乎都能找到答案。
“画画就是在打造出新的感受”,由此看来,孩子画画就像诗人写诗和演员跳舞一样,他未必会成为画家,过程中的感受被激发才是要点。作者蓝剑虹是留法的戏剧硕士,台东大学儿童文学博士,现在台湾开设戏剧表演、绘画等课程。众多的标签融合在这本有大量的可爱图画的书里,30堂绘画课,绝对超出读者期待的单纯绘画指导。他用台湾学者特有的细致叙述方式,并以法式的优雅文风,通过卢梭、达芬奇、莫奈等人的言语故事讲述绘画与教育的真谛。将艺术、教育、心理学,甚至哲学等思想穿插引用,以通俗易懂又不失文雅的方式写出来,成就了一本有关儿童绘画的独特读本。
孩子们在这里能看到大量新奇的画作:隐形画是什么、倒立的兔子有什么不同、只画无数彩色墨点为什么被夸?再看目录里一个个奇特的标题:“在舌头上斗牛”、“不听话孩子的画,I:小提琴和大便巨人”,让人被吸引的忍不住去翻看到底是在讲什么。作者倡导的是扬弃所谓的图像模版,让孩子自己去替万物重新命名,绘画的方式是引导,引出的是孩子眼里的异域奇境。我们绞尽脑汁却不如他们自然想象的东西,那么新奇夺目。如果一个小孩想象火车站立甚至会飞,也许没人在意只有笑笑,然而一个成年人也这样想多半会被认为是疯子。但好在这一想象没有被扼杀,否则我们也没有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变形金刚资源了。
没人要求彩虹必须是七色的,孩子眼中和想象的是什么那就本该如此。所有孩子的眼里都有一个月亮,这些月亮全都不一样。就像毕加索不用学习梵高的画法一样,每个孩子的想象力和个性就像他们的可爱一样独一无二,需要保护。我们能从书中学到的不止是绘画的思路,更是理解孩子的思路,而孩子的思路是怎样的?作者问一个男孩吃糖时的感受,他回答时说:“我在舔那个甜嘛!”这就是一种绝对的孩童的方式,不涉及语法错误和惯用语,而是对“品味”的最本真的解释。
孩子喜欢变化、喜欢想象,如果我们用成人世界的方法去教育他们,那么一代一代的结果将并无差异。如文中所说:“我们会骤然发现有光来自幽暗深夜。我们更可以发现黑暗让景象散发出惑人的气氛,让颜色展现出奇异,甚至神秘的光芒。” 在孩子的特质里,想象力无疑是最具闪光的品质之一。如果我们想拥有开发苹果的乔布斯,绝不能只依靠大卖的乔布斯传记发到人手一本。试想,缺少了想象力、创造力,乔布斯的勤奋、毅力或许也能使他的苹果成为世界五百强之一,而绝不是现在的风靡世界的高科技尖端代表。
在作者看来,童话中那个小公主的话说得妙极了:“月亮被摘下来后,原来的地方还会长出新的月亮啊!”所以,在孩子的眼里,都是美好。圣·埃克苏佩里说过,每个成人都曾经是个孩子,只是他们忘了。当我们能和孩子在一起时也能像孩子一样不被束缚压抑,去守护他们儿时最宝贵的种子——想象力与个性,那么孩子和我们自己的生活都将获得意想不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