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孩子走出压岁钱的误区

标签:
旅游 |
俗话说,吃了腊八粥,过了腊八节,年便款款而至了。过年时,孩子们大多能从大人那里得到压岁钱,现在不少孩子得到的压岁钱已不是一笔小数目,动辄成百上千,甚至更多。但孩子对压岁钱的理解和认识并不一定正确,往往存在着一些误区。作为家长,有责任、有义务帮孩子走出这些误区,并利用此契机对孩子进行相应的教育。那么,孩子在压岁钱的认识上可能会有哪些误区?家长又该如何帮孩子走出这些误区呢?下面就从五个方面谈谈。
误区一:长辈给自己压岁钱是理所当然的
有些孩子认为,过年时,长辈(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给自己压岁钱是理所当然的,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家长,应帮孩子认识到:长辈给你压岁钱,并不是一种义务,而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包含着对你的祝福和期待,你应该学会感恩,应学会节俭,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答这份厚爱。
误区二:把压岁钱的多少作为衡量长辈爱的尺度。有些孩子觉得,谁给自己压岁钱多,谁就更爱自己,谁给自己压岁钱少,谁就不爱或不太爱自己,他们把压岁钱的多少来作为衡量爱的尺度。作为家长,应帮孩子认识到,大人给的压岁钱的多少,是由他们的经济实力、与自己家庭的关系还有其它很多因素决定的,无论给多给少,都是他们的一片心意,都是他们爱你的一种表现,压岁钱的多少绝不能与爱的多少直接划等号。
误区三:压岁钱一定得是“钱”。有些孩子认为,压岁钱一定得是“钱”,不能是其他东西。如果有的大人给自己的不是钱,而是礼物,老大不乐意,觉得没有给自己压岁钱。作为家长,应帮孩子认识到,在现代这个物质日益丰富的社会,压岁钱已变得多元化了,它的含义也很广泛,绝不仅仅是现金,像有教育意义的书籍,有利于智力开发的玩具等也完全可以划进压岁钱的范围,同样应该珍惜。
误区四:压岁钱就是自己的零花钱。如果孩子还小,他们可能会主动把收到的压岁钱交给家长保管,但当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他们往往就会把这笔钱据为己有,而且不愿用在交学费、买衣服这些方面(他们认为这些钱应由家长出),他们觉得压岁钱就是自己的零花钱。作为家长,应帮孩子认识到,你收到的压岁钱,有相当一部分父母还需要支付同等甚至数目更大的一笔钱来偿还,家里因此会增加不少的开支,你拿出一些压岁钱来支付是完全应该的,这样家里的收支才能平衡。即使你对压岁钱有完全的支配权,也应该把压岁钱用在正当、有益的地方。
误区五:在压岁钱上互相攀比。春节过后,孩子们见面问的第一句话往往是“你今年收到了多少压岁钱”,压岁钱多的孩子常常眉飞色舞、趾高气扬,压岁钱少的孩子则垂头丧气、自惭形秽。孩子在压岁钱上互相攀比,容易助长他们的虚荣心,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作为家长,应帮孩子认识到,压岁钱的多少,跟你的实力、素质无关,也不是你自身努力的结果,根本不应该因此而骄傲或自卑。你和别人比的,应该是你的学习、品质、表现、能力,在压岁钱上互相攀比,是一种很无知的事情。
其实之所以出现这些误区,主要是家长没有从小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压岁钱启蒙。很多家长会说,孩子那么小,怎样才能让他们明白这些道理了。不怕。东方出版社引进的“ 经济好好玩”系列就有专门征对这一方面的启蒙,具体是怎么做的呢?请参考《我的压岁钱》哦。
更多关于财商启蒙方面的小妙招,请参看专为3-6岁儿童量身打造的财商启蒙书《经济好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