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是取信于人的重要证明。印章分为书画家本人所用印章和收藏家所钤收藏印章两种。书画家本人在作品上钤印,是随着名款的被普遍使用而渐渐普及起来的。书画家在完成作品后,除了签名外还要加钤印章,以表示是自己所作。
  书画上的印章,主要分为三类:一、作者本人的印章。二、题跋人的印章。三、收藏、鉴赏人的印章。在这些所使用的印章中又分为三个方面:一、姓名、字号、斋馆、堂号印.二、闲文、吉语、警句印。三、收藏、鉴赏印。
  姓名、字号印:一般盖在作者名字的下方或左右。斋馆、堂号印一般盖在款字的四周或款字的下方,也有用作迎首,盖在右上角。闲文、吉语、警句印,一般盖在书画的左右下角,作为押角,也有用作迎首。收藏、鉴赏印一般盖在书画的左右下角空处,或无碍书画作品本身的空白处,也可以盖在书画以外的装裱上。也有盖在书画最显著的位置,以示自己的权威,如乾隆、嘉庆皇帝等。
  比如通俗地说:
  有一类长方型的章, 我们称为扁章,一般盖在书画的右上角,印文的内容往往是闲文、吉语、警句之类的。也有圆形或者椭圆形之类的章。
  正方形的章,则是落款时用的章,多为作者本人自己用,一般多为白文。
  也有盖两方落款,如一方佛印,一方白文名印等等。
  具体我一时说不完,总之,多看一些书画上的用印就明白了。隔也是一方印章的距离。顺序是先姓名印,后字号印。印章的大小应该和题款字大小相当或略小,不能太大,而且一般都用方型印。
印章在书画作品上有者“画龙点睛”的意义,起着调整构图和增强节奏感的作用。综观书画作品上的印章,大致有两种类型:一为“随款印”,一为“布局印”。
    “随款印”,即跟随作品题款而押盖的印章,它一般以姓名、字号为主要内容,位置在最后一个款字的下面,中间相隔差不多一方印章的距离,如果盖两方印章,两印间隔也是一方印章的距离。顺序是先姓名印,后字号印。印章的大小应该和题款字大小相当或略小,不能太大,而且一般都用方型印。
    “布局印”,是为了补空或调整节奏、平衡画面而加盖的印章,妙在用的恰到好处。但是,书画作品中“不可缺少印,也不可有多余的印”,所以,钤盖“布局印”,不论盖印章的位置,还是印章的大小、形状、朱文、白文等都应该慎重选择后再使用。“布局印”中,以“拦边印”和“押角印”用的较多。“拦边印”用在作品的左边或右边的空虚处,主要起到“聚气”的作用。“押角印”用在作品下方的左下角或右下角,主要起到“充填虚角,增强气势”的作用。在一幅作品中一般只能用一方“押角印”,并且印章的分量一定要于整个画面相称,以免出现下坠或轻飘的感觉。
    人们熟知的“起首印”一般认为是“随款印”的一种形式。在中国画中,“起首印”盖在题款的起首处;而在书法作品中,则盖于作品的起首处。但是并不是中国画中每有题款或每幅书法作品都必须盖“起首印”,它是根据画面或书法作品的需要而决定的。例如。在中国画中,画面中款首过于整齐,需要“破形”时或款尾印章分量太重而需要“提升”整个题款位置时,一般采用“起首印”;在书法作品中第一字或第二字笔画较少,显得“头”比较“轻”时,也往往用“起首印”来补空以增加分量。这样来看,也可将“起首印”视为“布局印”。因此,起首印也有盖在题款字行中部的,其作用就是为了补空或调整节奏。起首印不能过大,一般采用长方形或自然形的印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