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中说禅万马奔腾53:三类买卖点的再分辨
(2018-03-06 23:33:33)
标签:
缠解论语缠论缠中说禅股票a股 |
分类: 缠论论述文章 |
缠中说禅万马奔腾53:三类买卖点的再分辨(2007-05-23 08:47:18)
由于新来的人越来越多,请都先把课程认识从头看一遍再讨论问题。另外,在分析一定要搞清楚中枢的递归定义,这是基础中的基础,连这都搞不清楚,没有彻底明白,那根本就不可能继续下去。
(53解析01:中枢的递归定义,就是级别的递归定义,走势类型的级别是由中枢的级别定义的。递归的意思,就是三个次级别走势类型连续重叠,构成本级别的走势类型。交替往复,级别越来越大。)
(53解析02:学缠论的一个误区,总是把K线连续的高区间看做大级别,把低区间看做低级别。例如,同级别图上,一直股票连续十根K线涨了十元,其后连续十根K线在5毛内波动。很多人就认为连续的十元K线级别等于甚至大于在5毛区间内波动的K线组合。)
(53解析03:最典型的误区,就是经常认为趋势的级别大于盘整的级别。趋势内就是有1万个中枢,只要其中枢不大于盘整的中枢,这1万个中枢的趋势也和只有1个中枢的盘整是同级别。)
再者,关于级别的问题,如果想不明白,可以当成用不同倍数的显微镜去看一滴水,由此当然会看出不同的精细度,级别之与走势也一样。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三个5分钟级别的走势重叠构成一个30分钟中枢,站在30分钟级别的角度,5分钟的走势都可以看成就是一个线段,没有内部结构的,这线段的高低点就是对应5分钟走势的高低点;而站在5分钟的次级别1分钟上看,每段5分钟的高低点都不绝对是在5分钟走势的结束或开始位置,当然,按1分钟的级别重新用结合律重新组合,总能让高低点分别在开始或结束的位置,但站在分笔的级别上,这又不行了。为什么?因为当我们用1分钟的级别重新组合时,其实就先把分笔上的级别都看成没有结构的线段了。这是十分自然的,就像我们研究猴子的行为时,如果还考虑其中的每个细胞里包含的分子里的原子里的电子的走势问题,那猴子就不是猴子了。所以,这个原则是必须明确的,例如你决定用30分钟来操作、观察时,其实就已经先假定把所有完成的5分钟走势都看成线段了。
(53解析04:“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三个5分钟级别的走势重叠构成一个30分钟中枢,站在30分钟级别的角度,5分钟的走势都可以看成就是一个线段,没有内部结构的,这线段的高低点就是对应5分钟走势的高低点;”
站在30分钟级别的角度,意思是用30分钟的周期图,那段5F的走势,在30F周期图上就表现为线段。)
(53解析05:因为走势的递归组合,和股票软件的周期图不够平衡进制的原因。同样一个30分钟的走势类型,你用1F图、5F图和30图观察,大致结构是可以看得清楚的相同的,但是涉及到具体点位,包括高低点在内,都会可能发生变化。对此你无需担心。缠论最重要的是结构,而不是那一瞬间的点位。)
(53解析06:强调:例如你决定用30分钟的周期图来操作、观察时,其实就已经先假定把所有完成的5分钟走势都看成线段了。)
(53解析07:你总是不会给级别定义名称是吗,那么这里就给出了一个简单的定义办法,级别由所在周期图上的线段开始定义,1F周期图上的线段开始组成1F中枢;5F周期图上的线段开始组成5F中枢,30F周期图上的线段开始组成30F中枢。例如你在30F图上看到一个中枢,他的三个次级别是线段,那么这个中枢就是30F级别的。如果这个中枢因为延续、扩张升级了,那就是日线级别了。)
注意,这里和区间套定理是没有冲突的,当30分钟进入背驰段,为了更精细的定位,用倍数更大的显微镜去看这段走势,这是极为自然的。只要知道该在什么时候用什么倍数的去看就可以。再例如,在看30分钟的第三买卖点时,由于要涉及次级别5分钟的判断问题,所以那时候就不能光用30分钟级别的显微镜,同样要转换成5分钟的。但无论这些显微镜如何转换,一个原则是不变的,就是当你用一个级别的显微镜时,就等于先把次级别的当成线段了,也就是说次级别不在该级别的观察中。
(53解析08:显微镜,也就是所观察的周期图,倍数越大,其实就是周期图级别越小,那么其中的细节的也就越多。)
(53解析09:观察30分钟的第三类买卖点时,在30F周期图上看只是个线段。我们知道就线段而言是没有意义没有内部结构的,必须深入到更大的显微镜下,也就是5F周期图、1F周期图看其内部走势结构,以断定背驰结束点。这时候不能在大级别图上看粗犷的线段了,要看准其完美的走势类型才行。)
当然,有这最精细最严格的方法,就是从最低级别的分笔中逐步组合分析上来,这样就不存在上面的问题,但这样太累,而且毫无必要。理论是用来用的,只要不违反理论的基础与绝对性,当然要选择更简单的用法。对这个问题,必须要了解,否则一下30分钟、一下1分钟、一下又年线,非把自己换晕了。
(53解析10:也许将来会有人发明一套真正按同一进制递归出来的缠论软件。)
其次,对于背驰与盘整背驰,前者是有着最基础意义的,而后者,只是利用前者相应的力度分析方法进行的一个推广用法,主要用在与中枢震荡相关的力度比较中。注意,a+B+c中,a和c的盘整背驰,其实都可以看成是B的中枢震荡,虽然a存在时,B还没出现,但也不妨这样看。
(53解析11:大多数时候,股价一直在中枢内盘整,所以必须用好盘整背驰。)
至于第一、二、三买卖点,归根结底都可以归到第一类买卖点上,只是级别不同。那么为什么不就说第一类买卖点,因为这样,就会涉及不同的级别,等于同时用不同级别的显微镜去看,太乱,实际用起来更乱,因为不同级别的买卖点意义是不同,因此要同一在一个级别上研究,这个才有三类买卖点的分别。当然,最充分的操作,就是按分笔的买卖点,这样所有波动的最细微波动都可以把握了,但这在实际中是不可能的,人需要反应的时间、有交易成本等等。因此,忽略掉某些波动,按更大的级别同一操作,就是客观条件的必然要求。本ID的理论可不是什么先验理论,而是根本客观条件充分反映当下可能的充分可操作性的理论,这必须要彻底明确。因此,三类买卖点,都不能偏废,不能说哪一个更重要,站在同一级别上,三者都重要。
(53解析12:股价不是一蹴而就的,股价需要前面能量的结束,需要积蓄能量,需要印证能量,所以会有反复。这里,我没有具体指出上涨或下跌,因为这两种能量都需要过程。)
(53解析13:认真观察中枢的结构,会发现中枢运行的能量和规律。同一股票,在三大买卖点上的时间效率也是非常不同的,三者都重要,就是三者都需要认真观察。)
第一类买卖点,就是该级别的背驰点,这足以应付最大多数的情况,但有一种情况是不可以的,就是前面反复强调的小级别转大级别的情况。为什么?因为当小级别背驰时,并触及该级别的第一类买卖点,所以就无须操作。对这种情况,就需要第二类买卖点来补充。该买卖点,不是专门针对这小转大情况的,一般说,高点一次级别向下后一次级别向上,如果不创新高或盘整背驰,都构成第二类卖点,而买点的情况反过来就是了。所以,在有第一类买卖点的情况下,第一类买卖点是最佳的,第二类只是一个补充;但在小级别转大级别的情况下,第二类买卖点就是最佳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没有该级别的第一类买卖点。
(53解析14:高点一次级别向下后一次级别向上,如果盘整背驰,构成第二类卖点。这句话的意思,二卖可以比一卖高;二买也可以比一买低。某些小级别的突然发力打出一个高点,这是完全可以的。高低点有时候并不能说明前面结构不完整,高低点时常具有迷惑性。空头为了利于出货,完全可以小拉一下股价。)
(53解析15:小转大的时候,将可能失去本级别的第一类买卖点的买卖机会。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这个问题,这是人类固有思维模式反应速度和固定级别操作结合的不足。两件事物结合都会有缝隙,都有不足,无可厚非。但这缝隙不是无可救药的,是可以弥补的。第一,通过第二类买卖点操作,可能会较第一类买卖点有较大收益差别,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第二,通过看清大级别,利用策略,分成仓位,操作次级别、次次级别,及时锁定利润。)
(53解析16:并不是第一类买卖点彻底不存在了,而是与我们人类操作级别结合的时候,从操作的观照角度看,就错过了。但在画图的时候,第一类买卖点是始终存在的。)
第二类买卖点,站在中枢形成的角度,其意义就是必然要形成更大级别的中枢,因为后面至少还有一段次级别且必然与前两段有重叠。而对于第三类买卖点,其意义就是对付中枢结束的,一个级别的中枢结束,无非面对两种情况,转成更大的中枢或上涨下跌直到形成新的该级别中枢。第三类买卖点就是告诉什么时候发生这种事情的,而在第二、三买卖点之间,都是中枢震荡,这时候,是不会有该级别的买卖点的,因此,如果参与其中的买卖,用的都是低级别的买卖点。
(53解析17:第三类买卖点,就是对付中枢的结束。第三类买卖点,一般能确认本级别中枢的结束,是本级别的结束。因为三买之后,完全可以回到中枢,这时候中枢势必面临升级的问题。前文曾经说过,同级别分解的时候,中枢内完全可以三段一升级,无需延伸九段。)
(53解析18:二三买卖点,都是次级别和本级别结合的操作方式。)
实际操作中,最干脆的做法,就是不参与中枢震荡,只在预先设定的买卖点上买卖。但对于大资金来说,或者对于有足够操作时间和熟练度的资金来说,中枢震荡当然是可以参与的,而且如果中枢级别足够,其产生的利润往往更大而且稳定。而在趋势的情况下,一般小级别的买卖点并一定要参与,但如果技术特别好或大资金,同样可以参与,这只是为了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加快成本变0或增加筹码的过程。当然,这种小级别的参与,就与该级别能容纳的资金量有关,这就涉及仓位调配控制的问题了,这问题以后再说。
(53解析19;观察中枢的波动情况,视情况而做中枢波动。三买有时候很假,中枢震荡通常都有安全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