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性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
(2022-03-23 21:33:57)常规性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
1、课前预习的习惯
每节课都让学生提前预习,让学生大概了解该节知识结构,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在预习过程中,运用标记法进行必要的标记,用三角符号标记自己认为的重点知识,在不懂的地方用波浪线画出来,在练习本上大概写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主体框架、划出重点句。
2、认真听课、勤于动手的习惯
制定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把握读、思、问、议、评、记等学习方法,养成认真听、勤思考、敢提问、勤动手等良好学习习惯。“读”即要求学生会读书,读句子时做到不多字、不丢字、不读错音、不破句、不断句,不认识的字及时查字典,这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知道文章大意、宗旨、主要思想,理解解决问题,从中获取所需要的关键点。把握概念本质内涵,分析前后联系,反复探究,理解教材,形成能力。“思”即要求学生会思考,边读书、边思考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不懂的地方用笔划出来,通过多思考最后达到举一反三,揣摩做题方法;“问”即要求学生针对自己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质疑,大胆张口去问是学习的第一步,在问老师或同学的过程中能将自己存在的问题得到解决;“议”即要求学生讨论时积极说出自己的想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老师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立即进行纠正;“评”即要求学生对别人和自己的学习加以判断和分析,总结好的学习经验,进行自我剖析,发现问题,改正问题;“记”一方面是动手记,即要求学生书写,在课堂和平时用笔记下重点、难点、疑难问题,课本中有启示意义的词或句子,老师讲解的关键点,同学发言中的独到之处,边思考边做好笔记;“记”另一方面是动脑记,就是要求学生针对整堂课的学习内容,要学会通过抓住知识主干、理清脉络体系、记住关键词句等方法,及时巩固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在课堂上,当发现学生思想不集中时,教师要及时进行强调。在教学环节设计上,要新颖,充满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3、及时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课堂上教学要紧密联系,跟上老师的思路,深刻理解知识,无论内容多与少,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努力做到当堂知识当堂消化,不把当天的问题遗留到明天,本周问题不遗留到下一周。课后养成“举一反三”的习惯,及时巩固回忆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点,将识记、理解、运用等融会贯通,形成知识体系。每次复习时,先不要忙着看书,而是根据知识体系或者自已绘制的单元知识图进行回顾。针对存在的问题,再看书学习。同时要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引导成绩优秀的学生帮助学困生,互相督促,共同提升自身的能力。
4、认真订正、整理资料的习惯
检测试卷发下后,应及时、自觉改错。要十分重视订正和整理错题,弄懂题意,理清思路,掌握方法,认真听老师对试卷试题分析。准备一个错题本,将每次的错题整理到错题本上,利用课后时间继续做,直到会做做对为止 ,进行复习时错题本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复习资料。
5、认真答题的习惯
学会正确审题,强化审题意识和审题力,学会找题目中的重点信息,将其标注起来进行分析。读题是答题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分为三步:(一)通读,将题目所有的内容一字不漏的读一遍,要准确把握题目含义。(二)重点读,根据通读对题目的了解情况,结合题目的设问,圈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句。(三)反返读,在检查的过程中,要再次阅读题目,以保证所用的条件和语句的准确性,看所答题目是不是符合题目的要求。通过读题、审题,细心揣摩每题的特殊性。由于学生容易受思维定势或先前经验或题型的影响,而忽视试题的特殊性。答题时要仔细分析题目中的每一个词句,有些题目只有一字之差含义就不同,比如“扩大到”跟“扩大为”的含义就完全不同,答题时千万不能凭感觉,好像差不多就去做,要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部分学生题目还没读完就开始写了,之后发现不对再去改,这是非常不好的习惯。因此答题前先让学生不要拿起笔来就写,要看清楚题目的要求,想清楚自己应该怎样写,怎样写会更好,之后再拿笔答题,争取一次写好,尽量不做二次修改。不断告知血神答题之前应先读题,读完题之后再开始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