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让教育“剩下”一点什么
    “当一个人把他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作为教育人的人,读了怀特海这一句话,即使不悲哀,也会发出喟叹。
    我们从学校的大门里跨出前脚的时候,满腹诗书气自华,没几样可以放在眼里。也许是年轻气盛,壮志满怀,所以小了世界,大了自我。但前脚刚定,后脚才迈,两眼只在社会的门缝窥了一眼,就觉得肚子里的东西几乎全是糟糠。这时,真有痛悔当初白白苦熬的十年寒窗!
    那么多的学生在成年后,对学校教育很难心存感激,对教育产生很多误解,甚至把自己的诸多不如意归咎给学校、老师,原因何在?前段时间,网上热评最缺德的行业,教育业竟然名列榜首,这难道不是现状的真实写照?接受了十几年的教育,究竟学到了什么,哪些东西对自己真正有用?学校教育,若不是教给学生知识,那么应该留给他们什么?
    杂文家吴非老师曾说:“最有价值的教育,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教养。”这无疑深刻的阐述了教育之本。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之道与树木之道相同。我们植下一棵小树苗,给她阳光、水分、养料,让她自由自在的生长。成长中,她们会经历风吹雨打,霜欺雪压,确实需要我们照顾、扶持,但欲使她们长成参天大树,还是需要她们自己能抵抗住不测的侵袭。她们不需要雨伞,不需要屏障,不需要嘘寒问暖,只需要站直身子接受考验!
    我们再看看我们如何“树人”。把孩子置于鼓掌,用课本遮蔽阳光,过量的浇灌,无止的施肥。左手牵着他们的鼻子说“我指给你方向”,右手揪着他们的耳朵说“窗外没你的世界”。如此教育,无异于将孩子投入牢笼,如果牢笼可以培养栋梁,社会还有什么希望?我们真的该反思一下:教给他们什么,培养他们什么,规范了他们什么?
    说到底,是我们的自私,剥夺了他们的自由。为了追求所谓的教学质量,为了显摆自己的所谓教学成绩,为了满足上级部门所谓的门面荣光,我们把多重的目标精简为一个,把立体的教育简化为一点一线一面,把以人为本的事业单调为唯分数的商业积累。本末这么一倒置,学生剩下的教育还有多少?并非是知识无用,而是知识的是否有用决定于接受教育的人能否用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若主体出了问题,客体自然派不上用场。
    如果我们还有点社会责任感,就应该回想一下自己在接受完十几年的教育后,有哪些东西沉淀在记忆深处,有哪些东西一直能今天的生活、工作、学习起着作用,而那些才是我们的教育事业真正该留给学生的财富。
    埋头苦干,的确值得赞扬,但若果没有方向,我们也许会成为另一个南辕北辙的舵手。社会进步需要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的发展需要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培养首先是“人”的培养,其次是“才”的培养。如果育人跟不上,一味的追求他们卓越的的才能,那培育出来的岂不是一批又一批“怪才”、“鬼才”、无良之“才”、无用之“才”。
    作为教师,不应只想着眼前的既得利益,更应该想想在多少年后不被学生忘掉,不被“知识”毁掉,不被将来的口水埋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