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的为官之道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此语应有几个前提,一是谁读,二是读什么史书,三是为何而读。历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一直在教育着国人,可终究没有让国人聪明起来,这不能说不是遗憾。究其原因,我们读史只是看重于历史的片段,或者说我们被历史的片段所迷惑,于是犯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毛病。至于有些人为何要用这样的片段来掩盖那样的片段,那应该询问指导读史的人,或是寻找如此编史的用心。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战国策》里的名篇,是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文言重点篇目。我想,大家对这篇文章之所以耳熟能详,皆是教材推介的结果。其实,《战国策》这本书篇篇都是精品,不然其怎能兼极高的具史学意义和文学意义。若只识得一二篇便以为了解了那段历史,认清了那些人,实是自欺欺人,更是贻误世人。
    邹忌这个人物形象经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勾画渲染而深得人心,以至于成为之后历代王侯将相吹捧的典型,成为辅臣佐相的榜样。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浮起像邹忌之类多如牛毛的指向标,理由只有一个,即表明他们都是有利于统治者统治的工具。可事实上这些人之中,沽名钓誉者有之,居心叵测者有之,他们看似清正廉明,其实不乏自私自利之心。
    邹忌,便是其中之一。
    邹忌,齐国名相,曾辅佐齐威王称霸诸侯。
    公元前365年,桓公死,威王即位。此时,桓公之余威尚劲,国力雄厚,威王继承王位后,守着老子创下的基业,不思进取,纵欲无度,九年间不问政事,竟迷恋起弹琴来。于是乎,齐国日趋衰退,百姓贫困不堪,周边国家侵扰不断,齐王却不管不问,国人甚是担忧。文武群臣纷纷上书劝谏,齐王置之不理。此时,邹忌以琴师的身份投其所好拜见威王,以抚琴为喻,隐射朝政,使得威王迷途知返。这段故事当时成为佳话,广为传扬。
    且不问邹忌是否具备琴师资格(邹忌与威王论琴,端的头头是道,不仅琴理非凡,而且甚入情理,但未见弹拨抹挑,琴弦不动,琴声未起),更不必问他可曾奏出声音,只在劝谏艺术上就已经让人叹为观止。邹忌只以自己的三寸之舌就换来了成侯的身份,进而做了相国,这不能不说技艺超群。当然,没有金刚钻,他也不会去揽瓷器活,邹忌任相以后确实做了不少功课,让齐国恢复了元气,从而继续称霸于诸侯。可史书记载邹忌的施政要点也无非是管仲的延续,真正出新的倒也并不见几个。可以这样说,邹忌之成功完全是齐威王的反省的结果,也就是说,威王之德远远高于邹忌之才。威王重用邹忌是表明自己励精图治的决心,是向世人证明齐国的天下永远是齐国的天下,而并非倚仗邹忌的经天纬地之才。邹忌深知其理,他明白叫醒一个人是自己的最大责任,也是自己最大利益来源,至于治国安邦则是威王自己的事儿。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段,也正是邹忌一贯作风的体现。一方面他了解到作为相国的自己必须履行自己的职责,另一方面他明白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必须有一个明君,而这两点靠自己的一条建议完全可以实现。齐威王能接受自己的“琴”论,当然也会接受自己“美”论,一个执意做明君的统治者自然会朝着有利于自己“明”的方向发展。“说”是我邹忌的本分,“做”是他齐威王的职责,我不需要出什么力就可以换来英名,何乐而不为呢。
    不需要邹忌自己言明,读史者自会有自己的判断。邹忌的雄才大略并没有体现在治国安邦上,他的最大能事是能言善辩口吐玄机。我们往往借助文字来探究历史真相,但文字的修饰功能强大,所以很多真实的历史被文字湮灭,就像我们习惯通过人的语言来了解人而很难见到一个人的真实面目一样。语言之机动活络向来让人欲罢不能,它可以反复无常教人捉摸不定,它可以蛊惑人心教人忠奸难辨。而如果掌握这种语言技能的是一位善于为自己思考的人,那么就会造成时代悲剧。语言给人带来的最大实惠是可以无止尽的美化自己,可以为自己提供最大化的利益,而且属于无本生利型。所以,一个人才会随着年龄的增加不断增强自己说谎的能力,正如邹忌讽喻齐王所言,妻、妾、客人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愿说真话说实话。邹忌应该是个有思想的人,从他两次劝谏齐王的艺术性可以看出他颇有深度的见地。如果他的思想一直像他对齐王要求的那样纯洁那样高尚,邹忌的人生倒很值得赞美。然而,让人疑惑的是,这个熟练驾驭语言的高手在处理自己与田忌的矛盾时却暴露出卑劣的本性,从而使他的语言成为被谴责的证据,也让我们怀疑起其做人的真伪。
    如果说,两次喻谏还能看出邹忌的一点责任感,还能体现其有着一份为公的思想,那么因为妒忌田忌而最终陷害田忌则无论如何也让人想不通。
    邹忌作为文臣,田忌作为武将,两人一度是威王的左膀右臂,他们共同支撑起齐国的稳定与强大。然而,邹忌仅以“不相悦”之由,对其陷害,而且陷害不成,诽谤相加,最终逼迫田忌出逃。这种自私自利的行为实在让人唾弃痛恨。也许,正是因为这件事,我们才得已看清邹忌的真实嘴脸。原来,以前的种种都是在作秀,“琴喻”只是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美喻”只是例行公事。当自己的既得利益没有收到威胁,自己就是正人君子;而当自己的利益岌岌可危,马上翻脸成了不择手段的小人,甚至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这样不知轻重的人,又怎能担当起安邦治国的重任!身为同时代的赵国名相蔺相如,发迹与邹忌相似,但其为人处事却强过邹忌百倍。完璧归赵靠的是智慧和勇气,渑池之盟靠的是胆识和魄力,而与廉颇的将相之和则奠定了其高尚人格的基石。对待小事,可以尽显机巧,忽略原则,但对待大事则应慎之又慎,万不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时下为官之人,试问还有几人能不为利益所动,坚守原则;大家看看功劳簿上记载的所谓政绩,有几项没有掺进私心。当世人把做官作为投机的门路,历史当然就不会说实话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