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雪
    小雪没见到雪,大雪落雪的可能性也不大,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像模像样的雪了,像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景只能在文字里品读回味。秀气俊逸的江南倒没觉得遗憾,人家不会盲目的追求得不到的东西,她只关心一个叫“大雪”的节气,总不会痴痴地恋着银装素裹冰雕玉砌的世界。江北则坐立不安起来,那种期待就像卡在喉咙里的一口痰非得吐出来才会觉得安心。“小雪”来打招呼的时候,等得还有些耐心,一旦到了“大雪”,就迫不及待起来。其实也不是要求一定得下雪,只是在心里觉得下雪这件事已经定了下来,若见不到雪花有被欺骗的愤怒。
    节气,只是时间的代名词,并没有规定什么,虽然包含了一定的物候学意义,但也只是理论的强加。我们过于相信理论,自然就会忽略实际。大自然原本是个淘气的孩子,违逆家长很正常,就像你希望孩子按照你的意愿来成长成才,可他偏偏叛逆了,教你的希望化为泡影,你能有什么办法呢?既不能把他塞进娘胎重新孕育,也不能打折他的腿嫁接上自己制造的假肢,只能由他去了。
    “大雪”时节,雪往往是会下得很大,范围也广,不然也不能以“大”命名,这是常识。常识是生活的发现总结,而生活却随着时代在变化,变来变去,就会变出一点不合常规的东西。这“不合”也只是相对于“往昔”而言,并没有背叛“现在”的意思。再者说,什么又是正常的规矩呢?大家已经有了共识:每一个时代都很强悍,它往往会将许多不正常变化为正常。有几个自以为聪明人说:到了不正常成为正常的时候,社会就不正常了。这是文字的游戏,绕来绕去,绕出来的不就是“难得糊涂”和“难得不糊涂”吗?不信你问问说这话的人,他正常吗?
    我国古代在解释“大雪”的时候并没有将“下不下雪”作为重点,而是强调把“大雪”分为“三候”,“一候鹃鸥不呜;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与雪并没有纠缠。它只是告诉我们,此时天气寒冷,寒号鸟不再叫了,老虎开始求偶了,荔挺萌动抽芽了,都是非常“物候”的。意思无外乎说,所有的生命都在随时而动,不再坚守。
    翻翻资料,我明白了这其中的奥秘。原来时节到了“大雪”,天气冷极,阴气最盛,阳气最衰。盛极而渐见其衰,衰极则渐见其盛,此时阳气已经有所萌动,正待勃起。所以才有寒号鸟逃之夭夭,大虫蠢蠢欲动,荔挺呼之欲出。看来,“大雪”并不是让我们期待降雪,而是提醒我们新的生命即将诞生呀。
    这样一说,心里该生出暖意,今日的“大雪”也就意义非凡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