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课堂一定是“大”课堂
(2012-10-15 18:47:54)
标签:
德性教育大爱无痕大道至简大智若愚大成若缺教育 |
分类: 德性教育 |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在呼唤着懂得教育规律、具有高尚品德、精湛教艺、高超能力、坚定信仰、充沛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并对优质教育有着急切的期盼。为了满足广大家长的要求,提高教育的质量,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必需要立足课堂教学主阵地,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培育学生健全个性、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长期以来,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容易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个人,忽略了学生发展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生命意识慢慢被消磨。德性课堂是一种“立德树人、率性而教”的课堂教学,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欣赏、尊重、宽容、理解、信任、关心的核心价值,促进学生健康、和谐、持续发展。“德性”一词既有本体论意义的内涵,又有伦理学意义的内涵,在教学中要充分依靠自然的力量,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优越潜质,才能使智慧和道德统一发展。《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育只有按照学生的天性去实施,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才能达成教育效果的极致。德性的课堂就是教师把大爱无痕、大道至简、大智惹愚、大成若缺的教学理念融贯在整节课的师生情感、课堂组织、教学方法、内容安排等方面,为学生搭建才智涌流、德才共生、心灵飞翔的平台。
一、大爱无痕----教师关爱润物无声
教育是一项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本品质。纵观古今中外教育家,无不是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之中,把整个身心献给学生。我国近代教育家夏沔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没有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崇高而又复杂的情感,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它是一位教师的理智感、道德感、责任感、美感的凝聚。教师对学生有了真情实感,才有可能受到学生的信服和尊重。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传授知识、培育能力的主阵地,所以,教师是一位爱的使者。教学的过程是师生情感交融的过程,教师具备润物无声的大爱情感,将会激发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将有效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构建德性课堂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要有大爱情怀,渗透在每个教学的细节,让大爱温暖每个学生的心灵,弥漫教室每一个角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习得和技能的获取。例如:教师对学生传递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暖心的话语、一个赞许的姿态、一个体贴的动作,都会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关心、尊重、赏识、信任、悦纳,将触动学生敏感的心弦,内心会产生快感,让学生在课堂上拥有“炉边谈话”的温馨和舒畅,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提供持续、高涨的精神动力。
二、大道至简----课堂形态回归本真
真正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自主探索新知的过程。教育是有目的,但目的不能过于强烈,否则会产生“目的颤抖”,影响课堂教学的应有之义,导致教育的失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应做到一切以生为本,建构以学生为中心,其余一切为圆周的课堂教学结构,抛掉急功近利的课堂,远离“演课”现象。让学生享受到课堂的真正快乐,得到教学的最大实惠。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脑中有“纲”、胸中有“本”、目中有“人”、手中有“法”,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充分落实,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生长资源,才是一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可采取“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抓手、四个转变”的策略推进课堂教学。“一个中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持续、快乐发展,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两个基本点”就是“课程是经验积累,是活动感悟”,即课程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之上,这是课堂教学的基底;“三个抓手”就是在数学课程教学素材的选取,必须围绕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启发的”三个重要因素展开;“四个转变”就是转变课程教材观、教学观、学生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资源观。德性的课堂就是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富有鲜明的主体性特征,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成长空间。智慧的教师着力创造适合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
三、大智若愚----教师思维还原稚化
“你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你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一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想你抱他一会儿,而你偏去抱了别的小孩,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伤心。”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有其发展规律,思维比情感发展更慢,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以成人的标尺去推测学生,而要象陶行知先生一样具有将自己变成小孩的本领,这种本领是教师对学生无私至纯的情感,也有自身卓荦超伦的修炼。教师要把握时机,敢于稚化自己,选取较为恰当的方法,引领学生思维在破解问题过程中与教师思维“同步”生成。在教学中对待学生难以把握和容易犯错的问题,教师可以把自己稚化为似懂非懂,为学生设疑解难。例如:在商中间有零的除法教学中,为防止学生出现漏掉“0”的现象,教师在演算有意将商中间的“0”忘掉,让学生对题目进行评判,从而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容易拨开学习中疑点、难点。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稚化自己的思维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艺术,既不能让自己真正的稚化,又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在装稚,在逗自己玩。稚化的程度需要教师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去把控。总之,教师在课堂上适时稚化自己的思维是一种境界,是一种需要我们长时间有意识磨炼才能达到的境界。只有在这种境界里,我们的学生才能够养成积极思维的习惯,才能真正变得聪明起来。
四、大成若缺----创设自主发展时空
教育家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努力达到新的发展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德性课堂事实上应该是一种促进学生智慧和品德生成的生态时空,让学生在自由的时空和宽松的土壤中实现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和破解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智慧的发展。德性的课堂不是黯淡失色的心灵屠宰场,应该是思维火花迸射的课堂。德性的课堂具有创生性、动态性、灵动性。德性的课堂需要教师课前有精心的教学设计,但在课堂教学中绝不是全力追求课前的预设的准确再现,绝不能追求预定程序的机械运行,而是在课堂上做到顺势而为、率性而教,充分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使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