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Alex_the_Cat
Alex_the_Cat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90
  • 关注人气: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贝克莱

(2006-06-17 20:48:40)
标签:

杂谈

分类: 书摘
师兄张兴福曾有名言“数学和佛学是终极真理”。对此,以坏猫为代表的一大批人一向是不敢苟同的。但如果改一下“数学和哲学是终极真理”,那就大差不差了。
 
各种各样的所谓“理论”,其实是人们对大千世界观察的总结。由于思维经济性(其实是喜欢偷懒)的倾向,人类倾向于用各种的理论解释我们观察到的世界,而不是满足于各个具体的、零散的、独立的观察。正所谓:天下本无“理”(论),忧人自给之。
 
数学和哲学是终极真理,因为它们在最基本的层面上对世界是怎么样的给出了回答。不同的是,数学更侧重于人类自身思维的严密性,而哲学却从大方向上关注外部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一是数学/哲学/科学结合得越来越紧密,二是原来哲学(神学)的传统领域越来越让位于数学/科学。二十世纪开始,真正伟大的科学家往往同时是数学家和哲学家(如爱因斯坦、玻尔等人)。
 
中国可谓是最强调哲学教育的国家。从我们上中学起,就开始接触据说是最科学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学习一直要持续到整个学生生涯的结束。
 
毕了业,有了闲钱,可以淘来各种各样的书读(当然,大部分书买来后的主要是放在书架上装装门面)。书读得多了,终于明白,all the so-called philosophy I learned in the university is bull shit and absolutely misleading.  然而,青春岁月一去不复返,坏猫再也不可能亲自成为一个科学家了。5555,人生的最大悲哀莫过于此。
 

所谓唯物主义,揪出其本质而言,不求甚解,主观臆断,其实是披着唯物主义外衣的唯心主义。所谓辩证唯物主义三大规律:“量变与质变”、“否定之否定”与“对立统一” are all nonsense。They are not indicative, which means you cannot derive any real conclusions ex ante from these axiom.  However, they serve well in explaining fact ex post.  Hence, they are not falsifiable and fall beyond a real science as defined according to Karl Popper. 反观之下,唯心主义论证严密,对于不能证明之事物不主观臆断,可以说是披着唯心主义外衣的唯物主义。

 

说到唯心主义,不能不提到贝克莱。在中学里就听说过英国贝克莱主教的名字,他的“存在即被感知”的命题一向是被大家嘲笑的对象。有人甚至不惜自残,恶狠狠地踢向一块石头以证明贝老先生命题的荒谬。但综观历史,许多科学的理论在刚提出的时候也是屡受嘲讽,最终是嘲讽别人的人反被嘲讽。“存在即被感知”的命题在若干年后在马赫手里发扬光大,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玻尔的量子力学都受到马赫实证主义的影响。

 

对此,习惯于不求甚解的坏猫并没有什么研究。最近在读Karl Popper的《猜想与反驳》(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 – The Growth Scientific Knowledge),有一节“谈贝克莱是马赫和爱因斯坦的先驱”,谈到了贝克莱在其《论运动》一文中提到的really enlightening的21个论点,还是被深深震撼了。

 

原文copy如下:

 

(1)“说出一个词来却又毫无意义,是不配作一位哲学家的。”

 

(2)一个词的意义也就是这个词与之相联系(作为其名称)的观念或感觉特性。这样,“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等词毫无经验(或操作)意义;牛顿关于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的原理作为物理学理论必然要遭到摈弃。“至于绝对空间——力学哲学家或几何哲学家们的那个幽灵,只要说我们的感官既感觉不到,我们的理性也证明不了,这就够了……”;“对于……力学哲学家的目标来说……只不过是用恒星天所确定的相对空间代替他们的‘绝对空间’而已……由这一相对空间所定义的运动和静止,能够方便地用以取代这种绝对的东西……”

 

(3)“绝对运动”一词也是一样。一切运动都是相对的这一原则,可以求助于“运动”的意义或操作主义论证而得到确立。“说一个物体‘运动’,它就必须……相对于另一物体改变其距离或位置……”;“……不借助于可感知事物,就无法辨别或测量运动”; “……石头在投石器里的运动或水在旋转的桶里的运动,是不可能……被那些借绝对空间来定义[运动]的人称为真正圆周运动的……”

 

(4)物理学滥用了“重力”和“力”等词;引进力作为运动(或加速运动)的原因或“本原”,也就引进了“一种隐秘性质”。更确切一点,我们应当说“一种隐秘的形而上学实体”;因为“隐秘性质”一词是用词不当,至于“性质”,留给可观察的或已观察到的性质更为妥当——这种性质是给予我们感官的,当然绝不会“隐秘”。“很明显,假定运动的本原为重力或力是毫无用处的,怎样才能通过[与之同一的]一般所说的隐秘性质而把这种本原了解得更加清楚呢?本身隐秘的东西什么也解释不了;更不用说,一种未知的作用原因更宜于称之为[形而上学的]实体而不是性质。”

 

(5)考虑到这一些,牛顿理论就不能作为一种真正的因果性解释、也即根据真正的自然原因所作的解释来接受了。认为重力解释了物体(行星、自由落体等)运动的因果关系,或者认为牛顿发现重力或吸引是“一种基本性质”。但必须承认,牛顿理论得出了正确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区分数学假说同事物本性[或本质] ……我们如果看到这一区别,则一切力学哲学的著名定理都可以保留……这些定理使人们有可能计算这个宇宙系统IRp太阳系];同时,对运动的研究也将摆脱大量空洞繁琐的细节,和[毫无意义的]抽象观念”。

 

(6)物理学(力学哲学)中没有因果解释,即没有根据对事物隐藏的性质或本质的发现所作的解释。“……物体……运动的真正有效的原因根本不属于力学或实验科学领域。它们也不可能对这些领域有所阐明……”。

 

(7)理由其实就是:物理的东西没有秘密的或隐藏的“真正的或实在的本性”,没有“实在的本质”,没有“内在的性质”。

 

(8)在物体的后面没有任何物理的东西,没有隐秘的物理实在。可以说,一切都是表面;物体只不过就是它们的性质。它们的外观就是它们的实在。

 

(9)科学家(“力学哲学家”)的本分,就是“通过实验和推理”而发现自然定律,也就是说,发现自然现象的规则性和均匀性。

 

(10)自然定律实际上也就是物体被感知的运动中的规则性或相似性或类比。“……我们从经验中学到这些”;它们都是观察来的,或是从观察中推论出来的。

 

(11)“自然定律一旦形成,哲学家的任务就是:表明每一现象都符合于这些定律,也就是说,每一现象都一定可以从这些原则中得出来。”。“他们[即‘力学哲学家’]的职权是……把特殊现象归于这种一般规则,并表明它们符合于这种规则,以便说明这些现象。”

 

(12)这一过程,你如果愿意也可以称之为“解释”(甚至“因果解释”),只要把它明确区别于建立在事物真正本性或本质上的真正因果(即形而上学的)解释就行。“如把事物归之为那种最简单、最普遍的原则,则可以说它已得到了力学上的解释”(这种原则即“已由实验证明了的基本运动定律……”),“并通过严格的推理而证明与这些原则相互一致并相互联系……这就意味着解释并解决现象的问题,指明现象的原因……”可以接受这样一些说法,但是我们决不要被它引向歧途。我们永远都要明确地区分“本质主义的”解释同“描述性”解释,前者诉诸事物本性,后者诉诸自然定律,即诉诸对观察到的规则性的描述。在这两种解释之中,只有后一种解释才是物理学可以接受的。

 

(13)从这两种解释中,我们还必须区分出第三种“解释”——种诉诸数学假说的解释。一种数学假说可描述为计算某种结果的步骤。这只是一种形式系统,一种数学工具,可以比之于计算机。对它的评价仅根据其效能。它不仅可以采纳,还可能有用,可能值得赞美,但它不是科学:即使它可以得出正确结果,也只是一种技巧,一种“诀窍”。而且,与本质的解释(在力学中这是完全虚假的)和自然定律的解释(如定律“已为实验所证明”,则是完全真实的)相反,一个数学假说不会发生真实性问题,只会发生作为一种计算工具的有用性的问题。

 

(14)那么,牛顿理论中“已为实验所证明”的那些原则,也即单纯描述物体运动可观察规则性的运动定律,都是真的。但是凡涉及上面已批判过的概念的那些部分,即绝对空间、绝对运动、力、吸引、重力,则不是真的,因为这一些都是“数学假说”。但是作为数学假说,它们只要起好作用(就力、吸引、重力而言),就不应加以摈弃。绝对空间和绝对运动则必须摈弃,因为它们并无作用(可用恒星系和相对于恒星系的运动取而代之)。“‘力’、‘重力’、‘吸引’以及诸如此类的词,对于推理,对于计算运动和运动物体,都是有用的;但它们却无助于我们理解运动自身的简单本性,也未能指明如此众多的各自不同的性质……就吸引来说,牛顿显然不是作为一种真实的物理性质、而只是作为一个数学假说引进的”。

 

(15)按照正确的理解,数学假说并不要求任何存在于自然界的事物与之对应——既不对应于它用以进行运算的词或项,也不对应于它所断言的函数从属关系。它似乎在现象世界的背后建立了一个虚构的数学世界,而不要求这个世界真正存在。“但所谓物体之中的力,不管是引力还是斥力,都只能看作数学假说,不能看作真的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东西”。它只要求从它的假定中可以得出正确的结果。但是它很容易被误解为要求更多的东西,要求描述一个现象世界背后的实在世界。但是不可能描述这样一个世界,因为这种描述必然是没有意义的。

 

(16)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同一现象可以成功地从一个以上的数学假说中推算出来,产生有关所推算现象的同一结果的两个数学假说,却不但可能互相区别,而且可能互相矛盾(特别是当它们被误解为描述现象世界背后的本质世界的时候);尽管如此,在二者之间却可以随意选择并无足轻重。“第一流人物提出了……许多不同的学说,甚至相反的学说,但他们的结论[即他们所推算的结果]却达到了真理……牛顿和托利拆里彼此的意见并不一致……但是两人都把问题作了极充分的解释……;一切归之于物体的力都不过是数学假说……因而同一事物可以按不同方式加以解释”。

 

(17)对牛顿理论的分析由此就产生以下的结果:
我们必须区分
 (a)对具体的特殊的事物的观察。
 (b)自然定律,或是对规则性的观察,或是由实验所证实的,或是“由辛勤观察现象”所发现的。
 (c)数学假说,不是根据现象,但结果同现象一致(或“说明现象”,如柏拉图主义者所说)。
在这四条之中,(a)和(b)建立在观察之上,可从经验中得知为真;(c)不根据经验,只有工具的意义——因而可达到预期目的的工具不止一种;(d)任何时候想在现象世界背后构造一个本质世界,则可知其一定为假。结果,只要(c)是按照(d)的意义解释,即可知其一定为假。

 

(18)这些结果显然不仅适用于牛顿理论,例如也适用于原子论(微粒理论)。这种理论试图在现象世界背后构造一个不可见的“内在本质”世界,以便对这个现象世界作出解释,从这一点上说,我们必须摈弃这一理论。

 

(19)科学家的工作导致某种可称之为“解释”的东西,但是对于理解这一所解释事物并没有什么很大的价值,因为可以得到的解释并不是一种以洞察事物本性为基础的解释。但是它具有实践意义。它使我们能够进行应用,作出预测。“……自然定律或运动定律指导我们如何行动,教导我们可期望什么”。预测只能建立在有规律的序列的基础上(而不是因果序列——至少不是在本质主义的意义上)。正午突然天昏地暗,可能是“预兆”,是警告“信号”,是即将大雨倾盆的标志;然而谁也不会把它看作大雨的原因。所有观察到的规律性也都具有这种性质,尽管“预兆”和“信号”通常总是被误认为真正的原因。

 

(20)这一物理学分析的一般实际结果——我建议称之为“贝克莱剃刀”——使我们可以先验地从物理科学中取消一切本质主义解释。它们如果具有数学的、预测的内容,可以作为数学假说而得到承认(而其本质主义解释则得以消除)。否则就可能被全部排除掉。这把剃刀比奥卡姆剃刀更为锋利:除了被感知的实体以外,一切其他实体都被排除了。

 

(21)这些观点的最终论证,也即为什么要取消这些隐秘的实体和性质,如物理力、微粒结构、绝对空间和绝对运动等等的理由是:我们知道并不存在这样一些实体,因为那些专门用来标示它们的词是没有意义的。要有意义,一个词必须代表一种“观念”;就是说,必须代表一种感觉或这一感觉的记忆;用休谟的术语来说,即代表一个印象或在我们记忆中的反应。(它也可以代表—个“概念”如上帝;但是属于物理科学的词不能代表“概念”。)因而这里讨论的词并不代表观念。“断言主动的力、作用和运动本原实际上都存在于物体内部的那些人,坚持一种没有任何经验根据的教义,用一些模棱两可的词来支持它,以致他们自己也不理解他们想要说什么”。

 

呜呼哀哉!科学的理论武装人,自以为“科学”的理论却只能害了人。坏猫已矣,后来诸君勉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