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宝鉴|10条必读的国学经典名句

标签:
情感 |
1.司马温公①《家训》:“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注释】
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宋代政治家、文学家,卒赠太师、温国公。
【译文】
司马光《家训》:“积累金银留给子孙,子孙不一定能守住;积累书籍留给子孙,子孙不一定会去读;不如在冥冥中为子孙积累德行,这才是为子孙做长久的打算。”
2.孝之事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译文】
孝子侍奉父母双亲,平素家居对他们要恭恭敬敬,赡养时要开开心心,生病时要忧心忡忡,去世时要哀伤不已,去世后祭奠时要庄严肃穆。
3. 孙真人①《养生铭》:“怒甚偏伤气,思多大损神。神疲心易役,气弱病相萦。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
【注释】
①孙真人:唐代名医孙思邈。在陕西省耀县孙家塬的药王山上,后世立有一百多块石碑,其中一方刻有孙思邈所著《养生铭》,是养生保健的至理名言。
【译文】
孙思邈《养生铭》说:“大怒专伤元气,忧思过多大损心神。精神疲劳就容易受累,元气弱就容易生病。不要大悲大喜,饮食应当均衡合理。要再三防范晚上喝醉,第一要戒早晨发怒。”
4. 有客来相访,如何是治生①。但存方寸地②,留与子孙耕。
【注释】
①治生:经营家业,谋生计。
②方寸地:指心。
【译文】
有客人来拜访,请教怎样治理家业。只留下一颗正直善良的心,让子孙去继承。
5. 风水人间不可无,全凭阴骘两相扶。富贵若从风水得,再生郭璞(pú)①也难图。
【注释】
①郭璞(276—324),字景纯,东晋文学家、训诂学家,又是道学术数大师和游仙诗的祖师,还是中国风水学鼻祖,著有《葬经》一书。
【译文】
风水人间虽然不可以没有,但是富贵全凭阴德、风水两相扶助。如果想全靠风水得到富贵,即使是郭璞这样的风水大师复活也难以做到。
6. 莫信直中(zhòng)直,须防仁不仁。
【译文】
不要相信表面的正直,必须防范仁爱外表下的不仁爱。
7. 《汉书》云:“曲突徙薪①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
【注释】
①曲突徙薪:汉桓谭《新论》:“淳于髠至邻家,见其灶突之直而积薪在傍,谓曰:‘此且有火’,使为曲突而徙薪。邻家不听,后果焚其屋,邻家救火,乃灭。烹羊具酒谢救火者,不肯呼髠。智士讥之曰:‘曲突徙薪无恩泽,燋头烂额为上客。’盖伤其贱本而贵末也。”这个故事也见于《汉书·霍光传》《说苑·权谋》。
【译文】
《汉书》说:“提醒别人弯曲烟囱,迁移柴火避免火灾的没有恩泽,帮助救火烧伤很严重的成为尊贵的客人。”
8. 莫入州衙与县衙,劝君勤谨作生涯。池塘积水须防旱,田地勤耕足养家。教子教孙多教艺,栽桑栽柘(zhè)①少栽花。闲是闲非休要管,渴饮清泉闷煮茶。
【注释】
①柘:木名。桑科。叶可喂蚕,木质密致坚韧,是贵重的木料,木汁能染赤黄色。
【译文】
不要进入州衙、县衙这些官府,劝您勤劳谨慎经营生活。池塘要积蓄清水预防旱灾,田地辛勤耕耘足以养家糊口。教子孙多教他们一些技艺,栽桑树栽柘树少栽花。别人的是是非非不要去管,渴了就喝泉水,烦了就去煮茶。
9. 曹大家(ɡū)①曰:“夫妇者,以义为亲,以恩为合。欲行楚挞(tà)②,义欲何义?詈(lì)骂叱喧(xuǎn)③,恩欲何恩?恩义既绝,鲜不离矣。”
【注释】
①曹大家:即汉班昭,东汉史学家。班彪之女,班固﹑班超之妹。嫁曹世叔,早寡。汉和帝时,屡受召入宫,为皇后及诸贵人教师,号曰“大家”。“大家”即“大姑”,古代对女子的尊称。著有《女诫》。
②楚挞:杖打。
③喧:哭泣。
【译文】
曹大家说:“夫妇之间,依靠道义使彼此关系亲近,依靠恩情结合在一起。如果丈夫想要杖打妻子,那么道义还叫什么道义?谩骂哭泣,恩情还叫什么恩情?恩情和道义既然断绝了,很少有不分离的。”
10.安定胡先生①曰:“嫁女必须胜吾家者,胜吾家者,则女之事夫,必钦必戒。娶妇必须不若吾家者,不若吾家者,则妇之事舅姑,必执妇道②。”
【注释】
①安定胡先生:即胡瑗(993—1059),北宋学者、理学先驱,因世居陕西路安定堡,世称安定先生。
②妇道:为妇之道,旧多指贞节、孝敬、卑顺、勤谨而言。
【译文】
胡先生说:“嫁女儿一定要嫁给比自己家强的,比自己家强,则女儿侍奉丈夫,一定尊敬、谨慎。娶媳妇一定找不如自己家的,不如自己家,则媳妇侍奉公婆,一定会恪守妇道。”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明心宝鉴》。《明心宝鉴》,东方出版社,2014年7月出版
《明心宝鉴》不仅是一部童蒙书,更是一部成年人的修身励志经典。无论你在社会中处于何种阶层,工人、农民、学生、官员……;无论你在家庭中扮演什么角色,父母、儿女、妻子、丈夫……,你都需要一本《明心宝鉴》。它会告诉你如何学习,如何教学,如何为官,如何持家,如何交友,如何择偶,如何孝敬父母,如何教育子女,如何与人相处,等等。简而言之,《明心宝鉴》可以给我们以思想上的启迪、心灵上的慰藉和行为上的指引。
本书参校三个明代版本,为生僻字或多音字注音,并增加注释和译文,力求呈献给读者一个精校精注精译的现代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