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怎样才能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读后感

(2013-05-29 09:41:08)
分类: 读书随笔

“我坚定地相信,诱使儿童自觉地、刻苦地从事脑力劳动的一种最强有力的刺激物,就是赋予他的脑力劳动以人情味儿,使他感到愿意给自己的亲人(爸爸、妈妈)带来喜悦是一种高尚的情操。”

我坚定地相信,诱使儿童自觉地、刻苦地从事恼力劳动的一种最强有力的刺激物,就是赋予他的脑力劳动以人情味儿,使他感到愿意给自己的亲人(妈妈、爸爸)带来喜悦是一种高尚的情操。(这应该是比较符合少年儿童年龄特征的说法:促进他们做出努力的还是一些外因,或者是以取悦别人为目的的内因。)一个心地善良、关心别人的儿童,他能够在那种初看起来并没有什么恶劣行为的地方感觉出不好的事来。有一次,四年级学生柯里亚对我说:“我应当好好学习,我妈妈有心脏病。”这孩子感到,如果他的记分册里出现了坏分数,母亲就会伤心难过。他希望母亲能够心情平静。他知道,他能用自己的劳动安慰母亲的心,不要使她操心和不安。

    如果你想做到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使他竭力以此给母亲和父亲带来欢乐,那你就要爱护、培植和发展他身上的劳动的自豪感。这就是说,要让儿童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者根据个别孩子的心理成熟情况,我们可以帮助他们从为别人学习转移到从自身需要出发,为自己学习,为获得知识的成就感而学习,为作为人不断了解世界、了解自己而学习。)不要让儿童由于功课落后而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忧伤,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除个别学习能力有差距的孩子,我更希望让他们明白,优秀是一种习惯,一种由个人努力促成的必然结果。上学时学习好;工作后,为学习而努力的精神同样会促成工作的成就;同样重要的,生活中,努力积极的态度会促进他更投入地体验生命中的喜悦。)。儿童的乐观精神、他对自己力量的信心,——这是一条把学校和家庭联系起来的牢固的绳索,是一块吸引父母亲心向学校的磁石。一旦儿童对世界的乐观主义的感受遭到破坏,那么学校和家庭之间就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这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有些孩子“好上加好”,而有些孩子越来越差了。除了我们主观看人的“晕轮效应”,成就感带来的乐观精神确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持这种乐观主义的火花,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母亲和父亲也能(形象地来说)守护着儿童的知识的摇篮,直接参与对儿童的教学,跟儿童一起为他的进步而高兴,关心他的成功和忧愁。(有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或是被忙碌的工作及生活所牵拌,对孩子的进步和忧愁没有及时发现,失去了教育的最宝贵时机。)“母亲教育学”,这不仅是指家长对儿童进行教育,而且包括进行教学。(这点虽然很容易理解,但就实际的国情,很多家长不具有并且短时间内也不具备养成较成熟的教学能力的时间和条件。)早在儿童入学以前两年内,我们学校和家长就共同进行有目的的、周密计划的工作,以便教给儿童一些初步的读写和算术知识。未来的学生每周到学校里来一次(在将入学的半年内每周来两次)。将要担任一年级工作的教师跟这些学龄前儿童一起活动。孩子们学习字母,学习阅读,解答应用题。当然,如果这种教学不能在家庭里继续进行,单靠每周到学校来一个小时,那是学不到什么的。我们还办了一所“家长学校”,在给家长们讲课时,我们告诉母亲、父亲、祖母和祖父们,应当怎样教儿童识字和学算术。我们创造了一些“家庭教学论”的有趣的教学方式。它们的要点就是:唤起儿童对知识和书籍的浓厚兴趣;把游戏和有目的的脑力劳动结合起来;不断地保持儿童跟家长的精神交往。高年级学生帮助制作了许多直观教具,是专门用来给学龄前儿童教认字和学算术用的。这样,我们的这些孩子,在进入一年级时,就已经能阅读和计数了。这就大大减轻了日后的学习,使儿童感到脑力劳动是件有趣的事。(虽然很多家长还无法有效地“教学”,但是通过学校的重视,比如通过家长会等形式教给一些简单易行地方法或原则,通过逐步提高,家长对孩子学习的促进应该还是有效果的。当然,最好是事先对老师进行相关方面的系统培训,以期取得系统有效地成果。)但是,这样做的好处还不止此。让儿童做些入学前的准备,能使儿童跟家长在精神上接近起来。母亲和父亲打心眼里关心儿童的成功和失败,他们就逐渐懂得了尊重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这门很微妙的学问。同时,在学前期进行一些教学,还可以防止家长们产生一种错误的想法,即认为“只要逼得紧一些”,就能使儿童在学习上得“五分”和“四分”。我们力求使父母们懂得:对学业成绩的评定,并不反映对儿童道德面貌的评定。违背了这一点,会给儿童带来很深的痛苦,有时候甚至摧残他的心灵。把学科成绩的评分跟道德面貌的评价等同起来,是缺乏理智地追求表面成绩(分数)的结果。(这是很多人的误区,也是很多老师的误区。作为老师,我应该时刻谨记自己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通过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甚至意识来影响学生之间的评价、甚至家长对孩子的评价。)我们认为,不能容忍把一切都归结为一条简单化的结论——好分数就是好学生,没有得到“应得”的分数就意味着这个学生“不够格”。在这种奇怪的、缺乏教育学常识的观点里,没有把人看成是多种特征、品质、才能和爱好的和谐的统一体。

遗憾的是,这种观点已经渗透到许多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去了。当我看到许多文章里写道或者听到许多人说:“三分”是代表毫无用处的、很差的知识这种议论时,我就感到不胜愤慨。尊敬的教师同志们,你们应当坚定地对自己说:“三分”——这是一种对于完全令人满意的知识的鉴定。顺便提一下,如果所有的教师都能用正确的观点来看待这些问题,那么谎报成绩的现象就会消失,因为现在有许多学校给不及格的知识也是打“三分”的,这是一种令人遗憾的现象。还有,家长们也将不再要求自己的孩子做到不可能做到的事,因为并非所有的孩子都具有同样的能力:一个孩子很轻松地就能得到“五分”和“四分”,而另外一个孩子得到“三分”就是很大的成就。今天,当我们即将实现普及中等教育的时候,记住这一点是特别重要的。

(这些观点,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的,虽然存在地区甚至国界、国情的差异,实施起来并不会一帆风顺。但它作为一种较理想的境界,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只要方向正确,哪怕在前进的过程中有错误、有代价,都是值得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